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数学教学;行为方式;学习兴趣;观察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中学数学具有内容上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到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因此,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而不是伤痕累累。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才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更好地学习和认识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数学教学;行为方式;学习兴趣;观察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中学数学具有内容上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到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因此,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而不是伤痕累累。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才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更好地学习和认识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