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显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口语中的混浊现象,分析了自然语言接触(直接接触)对新疆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语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混浊;维吾尔语;汉语;口语
一、引言
语言接触是在人类语言产生、发展的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不同语言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等的变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发展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关,还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人口、宗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语言接触中最主要地体现为直接接触,语言接触后主要会发生语言影响、语言兼用、语言转用以及语言混合等变化。语言影响是语言结构的变化;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是语言功能的变化,三者的特点各不相同。语言影响、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是语言接触中语言变化的不同层次。一般而言,语言影响和语言兼用在前,继而才可能产生语言转用。三者是一个连续体,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若无特殊原因,一般不会跳跃发展。当然,不一定每个民族的语言接触都要走完这三步。
语言混浊与语言接触有着紧密关系。语言混浊是指几种语言长期接触、相互渗透的结果,有可能形成既不同于A语言也不同于B语言或C语言的多种语言成分的混合语。
本文以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显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口语中的混浊现象,分析自然语言接触(直接接触)对新疆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语言产生的影响。
二、生活语言-汉语借词的使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语和汉语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交际的需要使汉语与维吾尔语产生了相互借贷的语言现象。借贷是母语通过第二语言从目标语言借贷语言成分。从观察事实看语言借贷的单位不是语素,而是词或词以上的单位。汉语和维语的相互借贷都是按词进行的,多数情况下是名词。语言事实表明,汉语词汇在维语词汇中占的比例不像阿拉伯语、波斯语甚至俄语词那么多,但是维吾尔语和汉语接触的历史悠久,相互影响较深。随着“双语政策”的制定,说汉语普通话人员增多,维语口语中汉语词的借贷及使用越来越频繁。
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汉语的情况大致三种:一种是汉维语通用,既用汉语也用维语,如筷子■■。第二种是汉外通用,既用汉语也用外来语,如大学■。第三种是只用汉语词,如国务院■。除了电视、报刊等正式语言场合使用标准的维吾尔语以外,在其他自然语言场合里使用一些、甚至更多一些的汉语词是现代维语的一种语言特点。在口语中形成这种语言混浊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口语自由化的原因
口语的自由化特点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基本原因。与书面语相比,口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也不受特别严格的语言规则的制约。只要相互交流的对方能听懂,说话者可以采取一些非规则的语言形式,甚至用一些非母语的词语来实现交流。为此,在现代维语中使用大量的表示新事物和新名称的术语,基本上以原来的借贷形式来使用。就这样,汉语名词术语悄然走进了维语口语中。
(二)使用习惯的原因
在现代维语中,一些新事物的名称是在这些新事物已被维吾尔族人吸收并使用之后才有了标准的名称,但是人们早已习惯其原来的名称,即最早使用的那些名称,因此很难改口或已成习惯,因而出现了汉维通用的语言现象。如电视■电视,手机■,冰箱■。这些先进的设备进入日常生活之后,才有了规范化的名称,但是由于人们习惯用原来的名称,因而出现了通用或单用汉语的现象。如■,■。
(三)词汇本身的特点
从词汇本身的特点来讲,汉语词汇的音节数较少而简单,但维语中有些名称较长而复杂。由于口语追求的是简单化,因此,人们就会选择音节数较少、较短的词来实现交际。如牛肉面■,黄面■,凉皮■,奖学金■,葡萄糖■,摄像机■。前两个词在汉语中是三个音节,而在维语中是七个音节,较长。后两个词在维语中的音节数较少,但其读音较难,而且也是外来词,语言使用者也不太明白其原词所表达的本意。
(四)语言发展的原因
从语言的发展史来说,任何语言不是自给自足的。它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来接受临近语言的影响。维语也不例外,它在自己的发展规律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汉语作为通用语影响了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维语是其中之一。汉族和维吾尔族的频繁接触,尤其是城市人使用汉语机遇的丰富,使都市人形成了汉维通用的语言环境。
(五)语言政策的影响
由于“双语政策”的实施,新疆很多人特别重视汉语教学,大部分家长都把他们的子女安排在汉语学校或开辟“双语班”的民语学校,使他们的孩子接受正规的汉语教学,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但是这些学汉语的学生由于汉语不是其母语,在家或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中,避免不了使用一些半汉语半维语的语言现象,这给口语中的汉语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六)个体的因素
从个体方面来讲,某些有一定汉语基础的人母语水平有限,并且习惯用一些汉语词来称呼有些名称。对一些事物,他们一时无法找到最贴切的母语词表达,便用汉语词汇来弥补空白。还有些人认为,在交际中使用一些汉语词汇,可以显示自己文化程度之高,故意在交际中添加汉语词汇。
三、乌鲁木齐市维吾尔居民口语中的汉语词
如前所述,与汉族杂居的维吾尔族,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借入了大量汉语词语,使汉语借词在维吾尔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的语言混浊现象。新疆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有关名词的使用(借用)
■■
这些名词虽然能用规范的维吾尔语表达,但由于人们首先接受了其汉语名称,加之汉语借词简短、方便,因此,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在口语中都普遍使用汉语借词。他们用的这些汉语借词,无声调,发音也被维吾尔语化了。
维语口语中类似的汉语词很多,可以分成更多的类别。维吾尔族人在不断使用汉语词汇的同时,也使这些汉语词汇接受了维语的一些语法特点。口语中的借贷首先体现在词汇方面,大部分是名词,因此,汉语名词有了维语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即有了人称、数、格的变化,以及语音和谐等语法现象。 (二)动词的使用
1.汉语单音节及物动词之后附加系动词■时,先附加语气助词“了”,然后再添加动词■。如:
■
2.汉语多音节的及物动词之后直接加动词■。如:
■
3.汉语有些不及物动词之后附加■等动词。如
■
维语口语中类似的汉语动词很多,也可以分成更多的类别。维吾尔族人在不断使用汉语词汇的同时,也使这些汉语词汇接受了维语的一些语法特点。这说明,维吾尔族借用汉语词汇是无意识的自然选择。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由于新疆地区民族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民族间的接触、经济和文化交流,自然地导致了各民族语言的接触;第二,中国的语言关系可以说是双向的、互动的,但它是以汉语为主体的语言关系。因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触,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习得汉语。
四、结语
以上现象可以说明,维吾尔族借用汉语词汇是自然语言接触的结果,是无意识的自然选择。其结果的产生与人们的语言态度、语言意识、语言使用价值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更新而产生的一些新生事物名称,在用维吾尔语规范之前,人们已接受了其汉语名称,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借词,造成系统借入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自由地运用着汉语借词或混合语。维吾尔语和汉语的接触虽然是语音和词汇等表层结构的接触,但其接触对维吾尔居民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总的来说,维吾尔语口语中汉语词汇的运用较书面语数量多,这些词汇基本上是出于临时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稳固性,也没有长期性,其特点就是自由性和临时性。口语中使用一些非正规的表达手段是口语的特点之一,也是语言接触的必然趋向,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语源关系的解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戴庆厦.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92.
[3]戴庆厦,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4]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6]袁焱.语言接触语言演变——阿昌语个案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朱学佳.维吾尔族汉语使用变迁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8]张洋.汉维语音对比研究与维吾尔语音析辨[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9]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混浊;维吾尔语;汉语;口语
一、引言
语言接触是在人类语言产生、发展的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不同语言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等的变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发展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关,还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人口、宗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语言接触中最主要地体现为直接接触,语言接触后主要会发生语言影响、语言兼用、语言转用以及语言混合等变化。语言影响是语言结构的变化;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是语言功能的变化,三者的特点各不相同。语言影响、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是语言接触中语言变化的不同层次。一般而言,语言影响和语言兼用在前,继而才可能产生语言转用。三者是一个连续体,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若无特殊原因,一般不会跳跃发展。当然,不一定每个民族的语言接触都要走完这三步。
语言混浊与语言接触有着紧密关系。语言混浊是指几种语言长期接触、相互渗透的结果,有可能形成既不同于A语言也不同于B语言或C语言的多种语言成分的混合语。
本文以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显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口语中的混浊现象,分析自然语言接触(直接接触)对新疆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语言产生的影响。
二、生活语言-汉语借词的使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语和汉语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交际的需要使汉语与维吾尔语产生了相互借贷的语言现象。借贷是母语通过第二语言从目标语言借贷语言成分。从观察事实看语言借贷的单位不是语素,而是词或词以上的单位。汉语和维语的相互借贷都是按词进行的,多数情况下是名词。语言事实表明,汉语词汇在维语词汇中占的比例不像阿拉伯语、波斯语甚至俄语词那么多,但是维吾尔语和汉语接触的历史悠久,相互影响较深。随着“双语政策”的制定,说汉语普通话人员增多,维语口语中汉语词的借贷及使用越来越频繁。
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汉语的情况大致三种:一种是汉维语通用,既用汉语也用维语,如筷子■■。第二种是汉外通用,既用汉语也用外来语,如大学■。第三种是只用汉语词,如国务院■。除了电视、报刊等正式语言场合使用标准的维吾尔语以外,在其他自然语言场合里使用一些、甚至更多一些的汉语词是现代维语的一种语言特点。在口语中形成这种语言混浊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口语自由化的原因
口语的自由化特点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基本原因。与书面语相比,口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也不受特别严格的语言规则的制约。只要相互交流的对方能听懂,说话者可以采取一些非规则的语言形式,甚至用一些非母语的词语来实现交流。为此,在现代维语中使用大量的表示新事物和新名称的术语,基本上以原来的借贷形式来使用。就这样,汉语名词术语悄然走进了维语口语中。
(二)使用习惯的原因
在现代维语中,一些新事物的名称是在这些新事物已被维吾尔族人吸收并使用之后才有了标准的名称,但是人们早已习惯其原来的名称,即最早使用的那些名称,因此很难改口或已成习惯,因而出现了汉维通用的语言现象。如电视■电视,手机■,冰箱■。这些先进的设备进入日常生活之后,才有了规范化的名称,但是由于人们习惯用原来的名称,因而出现了通用或单用汉语的现象。如■,■。
(三)词汇本身的特点
从词汇本身的特点来讲,汉语词汇的音节数较少而简单,但维语中有些名称较长而复杂。由于口语追求的是简单化,因此,人们就会选择音节数较少、较短的词来实现交际。如牛肉面■,黄面■,凉皮■,奖学金■,葡萄糖■,摄像机■。前两个词在汉语中是三个音节,而在维语中是七个音节,较长。后两个词在维语中的音节数较少,但其读音较难,而且也是外来词,语言使用者也不太明白其原词所表达的本意。
(四)语言发展的原因
从语言的发展史来说,任何语言不是自给自足的。它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来接受临近语言的影响。维语也不例外,它在自己的发展规律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汉语作为通用语影响了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维语是其中之一。汉族和维吾尔族的频繁接触,尤其是城市人使用汉语机遇的丰富,使都市人形成了汉维通用的语言环境。
(五)语言政策的影响
由于“双语政策”的实施,新疆很多人特别重视汉语教学,大部分家长都把他们的子女安排在汉语学校或开辟“双语班”的民语学校,使他们的孩子接受正规的汉语教学,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但是这些学汉语的学生由于汉语不是其母语,在家或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中,避免不了使用一些半汉语半维语的语言现象,这给口语中的汉语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六)个体的因素
从个体方面来讲,某些有一定汉语基础的人母语水平有限,并且习惯用一些汉语词来称呼有些名称。对一些事物,他们一时无法找到最贴切的母语词表达,便用汉语词汇来弥补空白。还有些人认为,在交际中使用一些汉语词汇,可以显示自己文化程度之高,故意在交际中添加汉语词汇。
三、乌鲁木齐市维吾尔居民口语中的汉语词
如前所述,与汉族杂居的维吾尔族,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借入了大量汉语词语,使汉语借词在维吾尔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的语言混浊现象。新疆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有关名词的使用(借用)
■■
这些名词虽然能用规范的维吾尔语表达,但由于人们首先接受了其汉语名称,加之汉语借词简短、方便,因此,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在口语中都普遍使用汉语借词。他们用的这些汉语借词,无声调,发音也被维吾尔语化了。
维语口语中类似的汉语词很多,可以分成更多的类别。维吾尔族人在不断使用汉语词汇的同时,也使这些汉语词汇接受了维语的一些语法特点。口语中的借贷首先体现在词汇方面,大部分是名词,因此,汉语名词有了维语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即有了人称、数、格的变化,以及语音和谐等语法现象。 (二)动词的使用
1.汉语单音节及物动词之后附加系动词■时,先附加语气助词“了”,然后再添加动词■。如:
■
2.汉语多音节的及物动词之后直接加动词■。如:
■
3.汉语有些不及物动词之后附加■等动词。如
■
维语口语中类似的汉语动词很多,也可以分成更多的类别。维吾尔族人在不断使用汉语词汇的同时,也使这些汉语词汇接受了维语的一些语法特点。这说明,维吾尔族借用汉语词汇是无意识的自然选择。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由于新疆地区民族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民族间的接触、经济和文化交流,自然地导致了各民族语言的接触;第二,中国的语言关系可以说是双向的、互动的,但它是以汉语为主体的语言关系。因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触,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习得汉语。
四、结语
以上现象可以说明,维吾尔族借用汉语词汇是自然语言接触的结果,是无意识的自然选择。其结果的产生与人们的语言态度、语言意识、语言使用价值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更新而产生的一些新生事物名称,在用维吾尔语规范之前,人们已接受了其汉语名称,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借词,造成系统借入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自由地运用着汉语借词或混合语。维吾尔语和汉语的接触虽然是语音和词汇等表层结构的接触,但其接触对维吾尔居民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总的来说,维吾尔语口语中汉语词汇的运用较书面语数量多,这些词汇基本上是出于临时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稳固性,也没有长期性,其特点就是自由性和临时性。口语中使用一些非正规的表达手段是口语的特点之一,也是语言接触的必然趋向,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语源关系的解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戴庆厦.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92.
[3]戴庆厦,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4]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6]袁焱.语言接触语言演变——阿昌语个案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朱学佳.维吾尔族汉语使用变迁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8]张洋.汉维语音对比研究与维吾尔语音析辨[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9]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