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与别人交谈中,经常有这样的对话:“你教什么的?”“历史。”“历史有趣、易教,多跟他们讲几个故事。”社会上有不少人把历史课当做讲故事课。在我们的教师当中也有不少人把历史课当成是死记硬背的杂课……这些都是对历史课的误解。这些误解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而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呢?
⒈明确目的和作用。英国学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初中生学习历史应该明确三点:一是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二是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三是学习先进历史事件和优秀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会更好地端正学习态度,才会在学习中找到学习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条件。
⒉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那么怎样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呢?
(一)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应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如将历史史实故事化,某些历史故事还可以让学生来讲,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上好每节活动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每册都有两三节活动课,在上活动课之前布置好学生的活动准备,并搞好活动评议。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的《编辑历史手抄报》这一课,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并编辑好历史手抄报。在课堂中,将编辑的手抄报进行评比,对优秀的手抄报进行表彰。这样做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编辑整理历史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老师要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能与时俱进,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学生才会处在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
(四)熟悉学生,正确而及时的评价学生,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作为历史老师,一周才两节历史课,且教的班级多,很多老师上了课就走人,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更不用说了解学生了。所以我们熟悉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利用课堂及时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以及学生在课堂以及平时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授之以渔,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虽然初中的历史知识点比较简单没有高中那么深入,细化,但是学生在对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科变化是有适应阶段的,那么如何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呢?
(一)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
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教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学生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教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二)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桂阳县蒙泉中学)
⒈明确目的和作用。英国学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初中生学习历史应该明确三点:一是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二是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三是学习先进历史事件和优秀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会更好地端正学习态度,才会在学习中找到学习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条件。
⒉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那么怎样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呢?
(一)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应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如将历史史实故事化,某些历史故事还可以让学生来讲,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上好每节活动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每册都有两三节活动课,在上活动课之前布置好学生的活动准备,并搞好活动评议。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的《编辑历史手抄报》这一课,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并编辑好历史手抄报。在课堂中,将编辑的手抄报进行评比,对优秀的手抄报进行表彰。这样做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编辑整理历史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老师要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能与时俱进,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学生才会处在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
(四)熟悉学生,正确而及时的评价学生,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作为历史老师,一周才两节历史课,且教的班级多,很多老师上了课就走人,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更不用说了解学生了。所以我们熟悉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利用课堂及时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以及学生在课堂以及平时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授之以渔,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虽然初中的历史知识点比较简单没有高中那么深入,细化,但是学生在对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科变化是有适应阶段的,那么如何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呢?
(一)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
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教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学生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教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二)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桂阳县蒙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