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古诗文让我们骄傲,让我们自豪。古诗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的语言具有凝炼、和谐和音乐性的特点。教学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让古诗教学充满魅力,让古诗在陶冶孩子性情,提高其文化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一、说一说,以典故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针对这一特点,如果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插入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典故,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转化为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七步诗》,可以在释题时跟学生讲讲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故事。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句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诗好在哪里?好在一个“绿”字,真是得来不易呀!其中也有一个小故事。
这些小小的典故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相联系,不可不讲。这样的一笔,引人入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画一画,以画画激趣
诗歌与绘画虽为两种不同的艺术,但二者之间有不少相通之处。唐代大诗人王维也精于绘画,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确,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蕴其中的艺术画面。这种画面构成诗歌艺术的形象性。学生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因此,教学古诗,可以用“绘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将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用画面进行“复制”或再创造。这一过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
如我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水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中含苞欲放的荷花上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又如《山行》这首诗,创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境界,使人赏心悦目。学习这首诗应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了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秋色图。接着,让学生动手把脑中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然后让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从中享受了绘画的乐趣。
三、演一演,以表演激趣
教学古诗,还要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起来,活起来。这样古诗变得容易理解,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更有效果。这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来而生活中又一定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丰富到画面中去,再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如教学《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让学生想象送别时两人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这就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品一品、以品读激趣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能显示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品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品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并通过想象由这种艺术画面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从感情色彩、轻重音、语气顿挫等方面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可配上一定的动作或音乐伴奏,通过抑扬顿挫的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五、唱一唱,以演唱激趣
人们常说,音乐使人快乐。而唱歌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所以,可在学习古诗之前,让学生凭自己的第一印象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把诗唱出来。如在教学《游子吟》时,我让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开始演唱。曲调真是五花八门,有通俗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有小提琴曲《梁祝》,连黄梅戏的曲调也用上了。到底谁的曲调用得最恰当?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古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此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地进入学习诗的环节。在学生对古诗充分领悟以后,再用自己美丽的声音再现,这时可以说学生所有的曲调已基本上符合诗人的情感了。以歌声开始,再以歌声结束,课堂中学习充满了快乐。
教学古诗,激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古诗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充满魅力,我们的学生也将永远“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一、说一说,以典故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针对这一特点,如果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插入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典故,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转化为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七步诗》,可以在释题时跟学生讲讲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故事。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句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诗好在哪里?好在一个“绿”字,真是得来不易呀!其中也有一个小故事。
这些小小的典故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相联系,不可不讲。这样的一笔,引人入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画一画,以画画激趣
诗歌与绘画虽为两种不同的艺术,但二者之间有不少相通之处。唐代大诗人王维也精于绘画,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确,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蕴其中的艺术画面。这种画面构成诗歌艺术的形象性。学生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因此,教学古诗,可以用“绘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将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用画面进行“复制”或再创造。这一过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
如我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水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中含苞欲放的荷花上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又如《山行》这首诗,创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境界,使人赏心悦目。学习这首诗应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了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秋色图。接着,让学生动手把脑中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然后让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从中享受了绘画的乐趣。
三、演一演,以表演激趣
教学古诗,还要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起来,活起来。这样古诗变得容易理解,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更有效果。这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来而生活中又一定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丰富到画面中去,再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如教学《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让学生想象送别时两人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这就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品一品、以品读激趣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能显示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品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品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并通过想象由这种艺术画面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从感情色彩、轻重音、语气顿挫等方面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可配上一定的动作或音乐伴奏,通过抑扬顿挫的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五、唱一唱,以演唱激趣
人们常说,音乐使人快乐。而唱歌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所以,可在学习古诗之前,让学生凭自己的第一印象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把诗唱出来。如在教学《游子吟》时,我让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开始演唱。曲调真是五花八门,有通俗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有小提琴曲《梁祝》,连黄梅戏的曲调也用上了。到底谁的曲调用得最恰当?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古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此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地进入学习诗的环节。在学生对古诗充分领悟以后,再用自己美丽的声音再现,这时可以说学生所有的曲调已基本上符合诗人的情感了。以歌声开始,再以歌声结束,课堂中学习充满了快乐。
教学古诗,激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古诗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充满魅力,我们的学生也将永远“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