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课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参与到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自主读书。
一、善于鼓励、培养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对孩子具有神奇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学习,也能树立学生的信心。俗语说: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用鼓励,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
(1)多做激励性的评价。当学生在回答问题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时,教师要先给鼓励,肯定发言中的闪光点,再引导启发。至少要先肯定他敢发言的精神而后引导启发。例如教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读后提出一个问题:谁来说一说描写山险峻的句子。一个同学举手站起来回答:东山的风动石,比桂林的山更险,风一吹,石头就摇摇晃晃,真使人提心吊胆。显然这个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着边际,但老师还是鼓励说:这个同学有见识,大胆发言,平明观察仔细,东山的“风动石”确实有险,但是“石”不是“山”,你再想一想然后回答。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导他学习课文自主读书。教师在评价时,要特别鼓励后进生,对后进生的发言质量不要提出太高要求,让他们不会因为回答有误而积极性受挫。
(2)多树立示范性的榜样。一般地说让学生观察同伴作业的过程,能够促进观察者的自信心,当自信心较差的同学观察到同水平学生成功的作业时,会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来说,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信心会不断增强。树立示范性榜样的形式很多,如口头表杨,作业展示,作文范读,日记传阅等。
(3)多给充分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生各自的长处,应尽可能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如朗读、演讲、复述等,使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时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例如利用“学习园地”每月出一期读书专辑,收集英雄人物事迹,科普知识,寓言故事,新闻信息,看谁收集得多,收集的质量高,这样既让学生展示收集材料的本领,更激励他们读书的热情。
二、善于导学,促进自学
“导”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努力去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学会读书。
(1)让学生自主决定预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指导他们自主选择预习方式。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种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预习。①“基础型”。即根据课后要求作业,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蝙蝠和雷达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②“作业型”。按课后作业练习的要求,边读边想,自读,自找,自练。“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③“质疑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这几种预习法,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增强阅读预习中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读书。如教学第七册《鸟的开堂》教师可以重点指导读第七、八自然段描写榕树的词句,然后归纳小结出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是弄明白:①这两自然段描写榕树的什么特点?②为什么突出描写榕树的枝干和榕树叶?然后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段落,重点学习第12、13自然段写鸟儿多,从而读懂:“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意思。如此教法与学法互相结合,使导能导在关键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水平,学会读书。
三、导之善问,激发热情
学生对学习兴趣怎样,有无热情,是决定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读书。
(1)围绕课题,设计悬念。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的中心,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教学第八册《可爱的草塘》抓住“草塘”和“可爱”进行质疑。“草塘”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可爱”?围绕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主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就主动参与自主读书之中,学会读书。
(2)捕捉点睛之笔,巧设问题。小学课文文质兼优,有些词句对文章起着点睛笔,使文章妙趣横生,教师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如教学第七册《巨人的花园》时,让学生把疑问落在重点关键的问题上“为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认真读书的热情。学生通过读课文后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质疑,寻找原因,找出依据,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读书的能力。
(3)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感情世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产生读书的热情。如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当周恩来和同学们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启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一通。这时周恩来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假如你在场也看到这悲惨的一幕,你会怎么样?你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感情世界,打开思潮的阀门,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油然产生了对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敬之情。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探究,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以师的“讲授”为主为以教师的“指导”为主,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热情,重视培养其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创新。
一、善于鼓励、培养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对孩子具有神奇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学习,也能树立学生的信心。俗语说: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用鼓励,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
(1)多做激励性的评价。当学生在回答问题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时,教师要先给鼓励,肯定发言中的闪光点,再引导启发。至少要先肯定他敢发言的精神而后引导启发。例如教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读后提出一个问题:谁来说一说描写山险峻的句子。一个同学举手站起来回答:东山的风动石,比桂林的山更险,风一吹,石头就摇摇晃晃,真使人提心吊胆。显然这个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着边际,但老师还是鼓励说:这个同学有见识,大胆发言,平明观察仔细,东山的“风动石”确实有险,但是“石”不是“山”,你再想一想然后回答。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导他学习课文自主读书。教师在评价时,要特别鼓励后进生,对后进生的发言质量不要提出太高要求,让他们不会因为回答有误而积极性受挫。
(2)多树立示范性的榜样。一般地说让学生观察同伴作业的过程,能够促进观察者的自信心,当自信心较差的同学观察到同水平学生成功的作业时,会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来说,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信心会不断增强。树立示范性榜样的形式很多,如口头表杨,作业展示,作文范读,日记传阅等。
(3)多给充分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生各自的长处,应尽可能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如朗读、演讲、复述等,使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时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例如利用“学习园地”每月出一期读书专辑,收集英雄人物事迹,科普知识,寓言故事,新闻信息,看谁收集得多,收集的质量高,这样既让学生展示收集材料的本领,更激励他们读书的热情。
二、善于导学,促进自学
“导”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努力去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学会读书。
(1)让学生自主决定预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指导他们自主选择预习方式。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种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预习。①“基础型”。即根据课后要求作业,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蝙蝠和雷达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②“作业型”。按课后作业练习的要求,边读边想,自读,自找,自练。“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③“质疑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这几种预习法,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增强阅读预习中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读书。如教学第七册《鸟的开堂》教师可以重点指导读第七、八自然段描写榕树的词句,然后归纳小结出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是弄明白:①这两自然段描写榕树的什么特点?②为什么突出描写榕树的枝干和榕树叶?然后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段落,重点学习第12、13自然段写鸟儿多,从而读懂:“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意思。如此教法与学法互相结合,使导能导在关键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水平,学会读书。
三、导之善问,激发热情
学生对学习兴趣怎样,有无热情,是决定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读书。
(1)围绕课题,设计悬念。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的中心,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教学第八册《可爱的草塘》抓住“草塘”和“可爱”进行质疑。“草塘”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可爱”?围绕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主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就主动参与自主读书之中,学会读书。
(2)捕捉点睛之笔,巧设问题。小学课文文质兼优,有些词句对文章起着点睛笔,使文章妙趣横生,教师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如教学第七册《巨人的花园》时,让学生把疑问落在重点关键的问题上“为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认真读书的热情。学生通过读课文后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质疑,寻找原因,找出依据,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读书的能力。
(3)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感情世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产生读书的热情。如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当周恩来和同学们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启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一通。这时周恩来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假如你在场也看到这悲惨的一幕,你会怎么样?你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感情世界,打开思潮的阀门,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油然产生了对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敬之情。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探究,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以师的“讲授”为主为以教师的“指导”为主,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热情,重视培养其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