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策略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由此可见,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既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阐述了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希望为品德学科教学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品德课堂;培育;课堂策略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从英文单词词义来看,其也可翻译为“关键素养”。这一翻译,也获得了褚宏启教授的认可,他认为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時,不仅应注重学生的共性,更应该看到每个人的个性,使其个体经过学校教育均能获得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教学理念
  任何学科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更是要教给他们运用知识的方法,培养其实践能力。《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由此可见,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的观念大多停留在教授学生知道一个或几个分化的知识系统,或是教会他们关于生活的技能,如刷牙、打扫卫生等,或是单纯地进行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灌输。亚里士多德说:“研究德行不是为了了解德行,而是为了使自己有德行。”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于小学思品教学来说同样适用。教给他们学做人不是要研究人的生活活动和技艺活动,而是教给他们构建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思品课重实践的核心理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生活、完善品格。
  二、培养学生知素养和做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程,内容上更加广泛,除了上述三门课程之外,还涵盖了心理、法律、生活与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极具实践意义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的变化导致许多教师认为其核心就是各领域的学科知识,这种观念存在着误区,其更多强调的应该是融合性的实践智慧。以学科划分观念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综合课程建设初级阶段的样态,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这种认知已经出现了不适应,既不利于教改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的观念是在实现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摒弃那种拼盘式的综合观念,深入研究综合课程的内在结构,使综合在一起的多领域知识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做人”开展,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从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使学生不仅具备知素养,更具备以广泛的知识、多样的感受、积极的态度为基础的“做”素养,知素养和做素养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三、合理利用教材
  在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教材进行讲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听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课堂氛围陷入枯燥的境地,长此以往,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如果不反复复习,其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记忆只剩下不到5%;阅读、视听方式获得的知识,其记忆程度也仅为30%。因此,合理利用教材开展教学势在必行。组织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让教材“参与教学,马上应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
  思想品德教材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学生的思维特点、社会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意识形态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这些内容变动频繁,因此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改动也会非常大。针对这一教学现状,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以职业敏感度对待教材变动,创新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不再以分数为唯一依据,而是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实践。
  四、社会的作用
  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复的实践行动中逐步形成的。学校虽然以理论课堂为主要授课方式,但也应不断更新思想,创新课堂模式,将其在真实环境中的品德实践也列为其品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环境的创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会性的道德教育活动不应像教学场所一样古板,没有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通过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去感悟和践行道德规范,在践行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提升自我认知。通过长期量化的实践行动,使他们的思想不仅停留在想阶段,更多的是应用于社会生活中,通过生活经验积累生活智慧,最终完成培养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
  对小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实践出发,提升他们运用所学品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全面素养,健全其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安亮.以思想力和行动力激发教育活力[J].考试,2015.
  [2]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5).
  编辑 张珍珍
其他文献
宁波市即将在姚江新区、世纪大道快速路等重点项目启动综合管廊建设,但其投资运营模式的研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管理需求。分析国内外综合管廊建设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主要围绕初中地理教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技能进行简要的分析。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从儿童到青少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主题班会作为班级
通过介绍庆阳文化事业保护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保存文化事业与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意义;辩证庆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多民族多姿多彩文化的关系;倡
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课堂容量过大,老师讲得过多;提问过多针对性不强;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学生缺少思维空间。
哲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对理想人格的探寻,正是为了使我们拥有自觉的人生,找到心灵的支点。当我们审视历史、考察现实之后,可以发现:只有马
我们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常常遇到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些复杂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处理这些关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只有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处理这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辉。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观点在《文选》中占有
项目管理流程在规范项目的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项目管理流程也可以用来科学化的规范诸如农村低保工作等公共管理的工作。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在我国社会
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为了促进优质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定提升,许多老师开始站在宏观的角度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质需求,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