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了大量党员干部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斗争、建设美好的家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成为一面面光辉的旗帜。以《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等一批著名长篇小说为代表,歌颂了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同时,还应充分关注一些中短篇小说作品,它们没有宏大的历史构架,只截取一个片段,但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思考,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就是一个典型,在这篇作品中,“锻炼锻炼”是村主任王聚海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副主任杨小四、高秀兰等人都需要锻炼锻炼才能做好干部,然而通过对“小腿疼”和“吃不饱”两个落后妇女的批评教育过程,最终发现真正需要锻炼锻炼的恰是王聚海。作品通过村主任王聚海和副主任杨小四两个人物之间的对照,以及高秀兰、王镇海、王盈海、张太和等次要人物的表现,思考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该锻炼什么以及如何锻炼,才能真正担当负责、攻坚克难。
壹
村主任王聚海并不是一个不合格的党员干部形象,更不是反面典型,他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作品中介绍他经历的部分就着重说明了这一点:“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个争端,……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来了以后他当过村长,做各种动员工作都还有点办法;在土改时候,地主几次要收买他,都被他拒绝了,村支部见他对斗争地主还坚决,就吸收他入了党……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总体来说,他是一个坚定的党员干部,能主動带领群众斗争,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因此可以在村主任职位上“连选连任”。然而,他在工作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喜欢和稀泥,二是对其他同志有偏见。
“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王聚海处理群众之间矛盾的方法的确是这样,“他给人们平息争端,主张‘和事不表理’,只求得‘了事’就算”。面对小腿疼的无理取闹,大家都主张把她送到乡政府处理,而王聚海却拦住,要把事化小,以安抚的语气说“过两天再给你们解释解释”,当小腿疼不依不饶地要“说个过来过去”的时候,王聚海也只是顺着她说:“好好好!就说个过来过去!”丝毫没有批评教育和讲道理。当开会结束回到村里,看到社员大会在处理小腿疼的问题,王聚海的第一个反应还是跑进去说“过几天给你们解释解释就完了”,根本没有了解情况,也没有周全的思考。他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矛盾,但效果刚好相反,使小腿疼等一批不思进步的村民更加无组织无纪律,甚至使进步村民看见他就“有点泄气”,而小腿疼看见他就敢更加嚣张。
另一个问题是对其他同志的偏见。王聚海始终认为杨小四不能胜任村副主任,“还得好好锻炼几年”,即使杨小四被选举为副主任了,他“什么事也不靠小四做”,在外出开会,只能将工作交给杨小四的时候,王聚海也是“带着讽刺的口气”对杨小四说话。对于另一位副主任高秀兰,王聚海的偏见更严重,他认为妇女只会闹事,不会办事,连锻炼也没法锻炼,“因此除了在全体管委会议的时候按名单通知秀兰来参加以外,在其他主干碰头的会上就根本想不起来还有秀兰那么个人”。从整部作品来看,王聚海对其他同志有偏见并不是为了排挤他们,而是为了做好工作,担心年轻同志和女同志会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激化矛盾,因此这一问题的根源也在于“只求得‘了事’就算”的和稀泥方式。
贰
杨小四是作者塑造的正面典型形象,在工作中不和稀泥,对群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态度明确,精明干练,敢想敢干,是个有头脑有思想的青年干部,而且勇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不怕招惹麻烦,贴出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并在小腿疼大闹村工会的威胁下,没有表现出退缩的意思,而是主张要把小腿疼送到乡政府,压压她的嚣张气焰。
具体来说,杨小四的特点首先是胆大心细。对于小腿疼和吃不饱两个落后妇女的错误行为,敢于张贴大字报进行曝光,大字报的内容句句指向具体问题:
“争先”农业社,地多劳力少,
动员女劳力,做得不够好:
有些妇女们,光想讨点巧,
只要没便宜,请也请不到——
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
要留儿媳妇,给她送屎尿;
有说四百二,她还吃不饱,
男人上了地,她却吃面条。
她们一上地,定是工分巧,
做完便宜活,老病就犯了;
割麦请不动,拾麦起得早,
敢偷又敢抢,脸面全不要;
开会常不到,也不上民校,
提起正经事,啥也不知道,
谁给提意见,马上跟谁闹,
没理占三分,吵得天塌了。
对这两位农村妇女的无理取闹,王聚海和稀泥,张太和只是讽刺几句,其他村干部也没有实际行动予以批评教育,只有杨小四明知她两人会闹,会“吵得天塌了”,仍然一针见血地揭露她们的不良思想,同时,作品还详细写了他在与这些不良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和才干,从召开社员大会简单布置第二天的生产,明确三条纪律,故意不透露检讨人名单和检讨内容,到第二天生产劳动开始前的周密安排,使所有存在投机和侥幸心态的人没了退路,并抓了小腿疼、吃不饱和另外两名妇女偷棉花的现行,再到召开社员大会公开处理四名妇女偷花问题,一步一步使小腿疼没有了狡辩和胡闹的余地,最终使小腿疼和吃不饱受到应有的惩罚,每一环节都做得非常到位,这反映了杨小四虽然年轻,却是一个非常老练、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
之所以杨小四可以成功批评教育小腿疼和吃不饱,是因为他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并且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所有存在投机侥幸心理的人,是看准了王聚海长期和稀泥、疏于管理的心态,在王聚海走后,杨小四召开社员大会宣布纪律的时候,很多人议论说“就定一百条纪律,该偷的还是要偷”“分给咱们个好地方咱们就去,要分到没出息的地方,干脆都不要跟上队长走”“他一只手拖一个,两只手拖两个,还能把咱们都拖住”,正是觉得“他们不过替人家当两天家,不论说得多么认真,王聚海回来还不是平踏踏地又放下了”。杨小四认为这些不正之风形成的根源在于对懒惰、投机等落后思想的长期纵容,和对进步妇女的长期不公平对待,具体原因是每年靠不断下调劳动定额来吸引落后群众来抢工分。因此,他坚决主张不改定额,同时严格管理,制定并执行了明确的纪律,并在细节上采取了各种措施,保证劳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开展劳动前查点人数,选在一片“犁耙得很平整的这块地里”集合以防止有人中途溜走,各队长坐在通往村里的路上把守,杜绝了一切滋生懒惰、投机思想的可能性,另外,为了还进步村民以公平,要求所有“每天不来今天来的人”都做检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从根源上整顿了村民中存在的落后思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杨小四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所有纪律、措施和程序都是在群众面前公开宣布和进行,并发动群众集体讨论和表态,没有按照王聚海“研究每个人的‘性格’”的办法,这既发动了群众,又教育了群众,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形成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催生了自觉抵制不良落后思想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以上本质问题的严重性,在布置检讨会的时候就提出“檢讨的事就是‘为什么只顾自己不顾社’”,可以说,这一主题是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上教育群众,使村民们认识到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在批评小腿疼、吃不饱等四名偷棉花妇女时,也直接阐明这一行为是“妨害全社利益的事”,都说明杨小四对村里问题认识的深刻,和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办事心态。
以杨小四为中心,作品还塑造了一组牢记使命勇担当的基层工作者群像,高秀兰处理小腿疼、吃不饱偷棉花问题的沉稳和果断,张太和对吃不饱毫不客气的讽刺与批评,王盈海批评小腿疼时的刚正不屈,支书王镇海在处理干群关系、干部关系时的大局意识,都展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光辉形象。
叁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形象也比较简单,却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思考,即党员干部应该锻炼什么,以及怎样锻炼。赵树理说:
《锻炼锻炼》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中农当了领导干部,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制。
可见,他的创作初衷是要指出王聚海的和事佬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危害性,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并充分肯定以杨小四为代表的精明能干的年轻干部。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对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的思考,这也就是需要锻炼的方面。王聚海“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和事不表理’,只求得‘了事’就算”,就是他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杨小四抓问题本质,以集体利益为重,明确纪律,公开严肃处理不良落后思想,就是他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然而,王聚海的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只有杨小四的方法真正实现了预期效果,引导群众摆脱了落后观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小说最后落脚到王聚海的转变,以支书对他说“所以我说你还是得‘锻炼锻炼’”结尾,反映出作者对如何锻炼的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在作品中给出明确的文字表述,但是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能够看到作者的观点,即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以高秀兰对王聚海的批评最为典型,她直接张贴了大字报,对王聚海的错误做法逐一指出:
争先社,难争先,因为主任太主观;
只信自己有本事,常说别人欠锻炼;
大小事情都包揽,不肯交给别人干,
一天起来忙到晚,办的事情很有限。
遇上社员有争端,他在中间陪笑脸,
只求说个八面圆,谁是谁非不评断,
有的没理沾了光,感谢主任多照看,
有的有理受了屈,只把苦水往下咽。
综观整篇作品,所指出的这些问题都是王聚海急需改正的,虽然王聚海看到大字报后并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是有了很深的触动,“冷不防也吃了一惊”。高秀兰对王聚海用语言进行批评,杨小四则是用实际行动,他周密布置安排的劳动计划和检讨大会内容有效地对一批落后村民进行了教育,并成功让小腿疼和吃不饱两名落后典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怕进法院,恨不得把她那些对不起大家的事都说出来,所以坦白得很彻底”,这一切都使王聚海深切认识到自己“摸‘性格’的老办法”不行,而且“全社的妇女你连一半人数也没有领导起来”,这是比语言批评更能震动王聚海内心的。另外,还有来自群众对王聚海的批评,在杨小四当选村副主任前,“大多数人都说杨小四要比他还强”,在公开处理小腿疼的大会上,王聚海想和稀泥的时候,群众普遍发出了批评他的声音,“有个年纪老一点的人说:‘主任!你且坐下来歇歇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人说:‘你请坐下!我们今天没有选你当主席!’”这些来自群众的批评都促使王聚海不断反思和认清自己的错误。各种批评的声音都毫无障碍的顺畅表达,直接传递给王聚海,成为他开始自我批评的诱因,作品虽然没有详细讲他是如何自我批评的,但是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到他的确进行了自我批评,比如他主动承认错误:“我来不来你们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刚才怨我太主观,不了解情况先说话!”又如结尾处支书对他的批评,他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心里不痛快,可见已经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无声的沉默也是表达了一种自我批评。
《锻炼锻炼》这部作品通过王聚海和杨小四的对照,以及对如何锻炼才能成为合格的党员干部的思考,从一个侧面表达出守初心、担使命的方法,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没有激动人心的英雄人物事迹,但仍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对当下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作者系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研究。)
壹
村主任王聚海并不是一个不合格的党员干部形象,更不是反面典型,他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作品中介绍他经历的部分就着重说明了这一点:“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个争端,……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来了以后他当过村长,做各种动员工作都还有点办法;在土改时候,地主几次要收买他,都被他拒绝了,村支部见他对斗争地主还坚决,就吸收他入了党……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总体来说,他是一个坚定的党员干部,能主動带领群众斗争,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因此可以在村主任职位上“连选连任”。然而,他在工作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喜欢和稀泥,二是对其他同志有偏见。
“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王聚海处理群众之间矛盾的方法的确是这样,“他给人们平息争端,主张‘和事不表理’,只求得‘了事’就算”。面对小腿疼的无理取闹,大家都主张把她送到乡政府处理,而王聚海却拦住,要把事化小,以安抚的语气说“过两天再给你们解释解释”,当小腿疼不依不饶地要“说个过来过去”的时候,王聚海也只是顺着她说:“好好好!就说个过来过去!”丝毫没有批评教育和讲道理。当开会结束回到村里,看到社员大会在处理小腿疼的问题,王聚海的第一个反应还是跑进去说“过几天给你们解释解释就完了”,根本没有了解情况,也没有周全的思考。他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矛盾,但效果刚好相反,使小腿疼等一批不思进步的村民更加无组织无纪律,甚至使进步村民看见他就“有点泄气”,而小腿疼看见他就敢更加嚣张。
另一个问题是对其他同志的偏见。王聚海始终认为杨小四不能胜任村副主任,“还得好好锻炼几年”,即使杨小四被选举为副主任了,他“什么事也不靠小四做”,在外出开会,只能将工作交给杨小四的时候,王聚海也是“带着讽刺的口气”对杨小四说话。对于另一位副主任高秀兰,王聚海的偏见更严重,他认为妇女只会闹事,不会办事,连锻炼也没法锻炼,“因此除了在全体管委会议的时候按名单通知秀兰来参加以外,在其他主干碰头的会上就根本想不起来还有秀兰那么个人”。从整部作品来看,王聚海对其他同志有偏见并不是为了排挤他们,而是为了做好工作,担心年轻同志和女同志会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激化矛盾,因此这一问题的根源也在于“只求得‘了事’就算”的和稀泥方式。
贰
杨小四是作者塑造的正面典型形象,在工作中不和稀泥,对群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态度明确,精明干练,敢想敢干,是个有头脑有思想的青年干部,而且勇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不怕招惹麻烦,贴出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并在小腿疼大闹村工会的威胁下,没有表现出退缩的意思,而是主张要把小腿疼送到乡政府,压压她的嚣张气焰。
具体来说,杨小四的特点首先是胆大心细。对于小腿疼和吃不饱两个落后妇女的错误行为,敢于张贴大字报进行曝光,大字报的内容句句指向具体问题:
“争先”农业社,地多劳力少,
动员女劳力,做得不够好:
有些妇女们,光想讨点巧,
只要没便宜,请也请不到——
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
要留儿媳妇,给她送屎尿;
有说四百二,她还吃不饱,
男人上了地,她却吃面条。
她们一上地,定是工分巧,
做完便宜活,老病就犯了;
割麦请不动,拾麦起得早,
敢偷又敢抢,脸面全不要;
开会常不到,也不上民校,
提起正经事,啥也不知道,
谁给提意见,马上跟谁闹,
没理占三分,吵得天塌了。
对这两位农村妇女的无理取闹,王聚海和稀泥,张太和只是讽刺几句,其他村干部也没有实际行动予以批评教育,只有杨小四明知她两人会闹,会“吵得天塌了”,仍然一针见血地揭露她们的不良思想,同时,作品还详细写了他在与这些不良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和才干,从召开社员大会简单布置第二天的生产,明确三条纪律,故意不透露检讨人名单和检讨内容,到第二天生产劳动开始前的周密安排,使所有存在投机和侥幸心态的人没了退路,并抓了小腿疼、吃不饱和另外两名妇女偷棉花的现行,再到召开社员大会公开处理四名妇女偷花问题,一步一步使小腿疼没有了狡辩和胡闹的余地,最终使小腿疼和吃不饱受到应有的惩罚,每一环节都做得非常到位,这反映了杨小四虽然年轻,却是一个非常老练、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
之所以杨小四可以成功批评教育小腿疼和吃不饱,是因为他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并且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所有存在投机侥幸心理的人,是看准了王聚海长期和稀泥、疏于管理的心态,在王聚海走后,杨小四召开社员大会宣布纪律的时候,很多人议论说“就定一百条纪律,该偷的还是要偷”“分给咱们个好地方咱们就去,要分到没出息的地方,干脆都不要跟上队长走”“他一只手拖一个,两只手拖两个,还能把咱们都拖住”,正是觉得“他们不过替人家当两天家,不论说得多么认真,王聚海回来还不是平踏踏地又放下了”。杨小四认为这些不正之风形成的根源在于对懒惰、投机等落后思想的长期纵容,和对进步妇女的长期不公平对待,具体原因是每年靠不断下调劳动定额来吸引落后群众来抢工分。因此,他坚决主张不改定额,同时严格管理,制定并执行了明确的纪律,并在细节上采取了各种措施,保证劳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开展劳动前查点人数,选在一片“犁耙得很平整的这块地里”集合以防止有人中途溜走,各队长坐在通往村里的路上把守,杜绝了一切滋生懒惰、投机思想的可能性,另外,为了还进步村民以公平,要求所有“每天不来今天来的人”都做检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从根源上整顿了村民中存在的落后思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杨小四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所有纪律、措施和程序都是在群众面前公开宣布和进行,并发动群众集体讨论和表态,没有按照王聚海“研究每个人的‘性格’”的办法,这既发动了群众,又教育了群众,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形成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催生了自觉抵制不良落后思想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以上本质问题的严重性,在布置检讨会的时候就提出“檢讨的事就是‘为什么只顾自己不顾社’”,可以说,这一主题是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上教育群众,使村民们认识到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在批评小腿疼、吃不饱等四名偷棉花妇女时,也直接阐明这一行为是“妨害全社利益的事”,都说明杨小四对村里问题认识的深刻,和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办事心态。
以杨小四为中心,作品还塑造了一组牢记使命勇担当的基层工作者群像,高秀兰处理小腿疼、吃不饱偷棉花问题的沉稳和果断,张太和对吃不饱毫不客气的讽刺与批评,王盈海批评小腿疼时的刚正不屈,支书王镇海在处理干群关系、干部关系时的大局意识,都展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光辉形象。
叁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形象也比较简单,却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思考,即党员干部应该锻炼什么,以及怎样锻炼。赵树理说:
《锻炼锻炼》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中农当了领导干部,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制。
可见,他的创作初衷是要指出王聚海的和事佬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危害性,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并充分肯定以杨小四为代表的精明能干的年轻干部。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对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的思考,这也就是需要锻炼的方面。王聚海“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和事不表理’,只求得‘了事’就算”,就是他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杨小四抓问题本质,以集体利益为重,明确纪律,公开严肃处理不良落后思想,就是他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然而,王聚海的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只有杨小四的方法真正实现了预期效果,引导群众摆脱了落后观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小说最后落脚到王聚海的转变,以支书对他说“所以我说你还是得‘锻炼锻炼’”结尾,反映出作者对如何锻炼的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在作品中给出明确的文字表述,但是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能够看到作者的观点,即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以高秀兰对王聚海的批评最为典型,她直接张贴了大字报,对王聚海的错误做法逐一指出:
争先社,难争先,因为主任太主观;
只信自己有本事,常说别人欠锻炼;
大小事情都包揽,不肯交给别人干,
一天起来忙到晚,办的事情很有限。
遇上社员有争端,他在中间陪笑脸,
只求说个八面圆,谁是谁非不评断,
有的没理沾了光,感谢主任多照看,
有的有理受了屈,只把苦水往下咽。
综观整篇作品,所指出的这些问题都是王聚海急需改正的,虽然王聚海看到大字报后并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是有了很深的触动,“冷不防也吃了一惊”。高秀兰对王聚海用语言进行批评,杨小四则是用实际行动,他周密布置安排的劳动计划和检讨大会内容有效地对一批落后村民进行了教育,并成功让小腿疼和吃不饱两名落后典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怕进法院,恨不得把她那些对不起大家的事都说出来,所以坦白得很彻底”,这一切都使王聚海深切认识到自己“摸‘性格’的老办法”不行,而且“全社的妇女你连一半人数也没有领导起来”,这是比语言批评更能震动王聚海内心的。另外,还有来自群众对王聚海的批评,在杨小四当选村副主任前,“大多数人都说杨小四要比他还强”,在公开处理小腿疼的大会上,王聚海想和稀泥的时候,群众普遍发出了批评他的声音,“有个年纪老一点的人说:‘主任!你且坐下来歇歇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人说:‘你请坐下!我们今天没有选你当主席!’”这些来自群众的批评都促使王聚海不断反思和认清自己的错误。各种批评的声音都毫无障碍的顺畅表达,直接传递给王聚海,成为他开始自我批评的诱因,作品虽然没有详细讲他是如何自我批评的,但是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到他的确进行了自我批评,比如他主动承认错误:“我来不来你们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刚才怨我太主观,不了解情况先说话!”又如结尾处支书对他的批评,他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心里不痛快,可见已经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无声的沉默也是表达了一种自我批评。
《锻炼锻炼》这部作品通过王聚海和杨小四的对照,以及对如何锻炼才能成为合格的党员干部的思考,从一个侧面表达出守初心、担使命的方法,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没有激动人心的英雄人物事迹,但仍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对当下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作者系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