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心理罪》系列小说卖出百万册,
如今搬上大银幕
雷米
本名刘鹏,1978年出生,凭借系列作品《心理罪》被称为“国内犯罪心理小说第一人”。 写作之外,雷米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任教14年,春风化雨,教书育人。
第一次见到雷米的人大概都很意外,这个总是笑眯眯的“暖男”,竟然能写出那么恐怖的犯罪故事。
故事是一个连载,叫《心理罪》。主人公方木,沉默、内向、敏感,大学时就拥有察觉犯罪的天赋,帮助警察破案。毕业后干脆当了警察,凭借出色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屡破连环杀人案。
2017年,方木被搬上大银幕——8月11日,李易峰主演的《心理罪》上映;9月30日,邓超主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上映。银幕上少年方木与中年方木同时相遇。而对雷米来说,从动笔那刻起,他和方木的相遇则已整整10年。
10年里发生了不少事,书中的方木从大学生变身警察,现实生活中的雷米则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送走了10届学生,出版了6部小说。在他看来,“不过如此,也不仅如此”。
《心理罪》的前世今生
1999年,雷米还是东北师范大学法律系的一名本科生。去图书馆借书,看着那种老式纸质卡片上的陌生名字,突发奇想:能不能写个特别惊悚的故事,让这些陌生人之间发生某种化学反应?
因为考研,这个写小说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此后,上学、结婚、工作,冥冥中,似乎是专门在提供时间给雷米沉淀、酝酿。
2006年,考博的紧张期过后,仿佛无所事事起来,在一家书店,雷米无意中翻开了小汗写的《医生杜明》。这本小说被称为“医学惊悚开山之作”,纯净的青春里缠绕着冷静的谋杀,忧郁又动人。他一下子想到了在脑海中萦绕多年的故事,开始在天涯论坛的“蓬蓬鬼话”创作自己的小说。
当时的天涯,每天发帖不能超过2000字,雷米几乎天天更新。很快有了读者,先是被版主“标红”,然后被“加精”。再后来,文学期刊也循声而来,邀约雷米授权连载。
原本雷米没打算写这么久。以校园借书卡故事为雏形的《第七个读者》写完,读者和他都欲罢不能,于是接着往下写。情节都与现实勾连。
《画像》源自研一时的阅读经历。那时他的导师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犯罪学博士后,因为要出国,给学生留下一列书单。其中一本讲的是美国FBI的犯罪心理画像,让雷米大感惊奇。于是他让在校读研的方木也熟知犯罪心理画像这门刑侦学的前沿学科,神乎其技地找线索、破案。
2004年,去本溪的钟乳石洞旅游,激发他写下了《暗河》。在王府井书店买专业书,意外发现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所提出的精神治疗方法“心理剧”,于是写出了《教化场》。最后一部《城市之光》更是来自日常生活,学生在教师体罚的威压下自杀;消防通道被占用导致市民在火灾中惨死;女学生扶助老人却被判赔偿;警察依法办案却被舆论炒作成行凶;网络评论里人人喊打喊杀;少年网民对谋杀的直播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围观,还用评论和投票推波助澜……看似离奇的案件里,很多情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上演。
2015年,《心理罪》拍成網剧,叫好又叫座,很快推出第二部。如今又走上大银幕,对雷米来说,这些都是意料之外。“因为最早我甚至都没想过要出书,成为作家。只是这个故事在我脑子里萦绕好多年,那就写出来吧,也算了却自己一桩心愿。仅此而已。”
单纯写血腥太低级
说起来,雷米舞文弄墨应该是受妈妈影响。“我妈喜欢文学、电影。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电影院放《望乡》,我妈带着我去看。小男孩只喜欢战争片,我吵着闹着要出来,我妈就给我买了一支冰棍,抱着我站在电影院门口的过道上看。最后电影看完,我妈后背上都是冰棍化的水。”在她的影响下,雷米也喜欢电影、文学。大学时还写过诗。他最喜欢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说打就打,说杀就杀,干脆利落,仿佛带着金属的光泽。
毕业后选择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工作,最初只是因为离家近,“在沈阳,气候、饮食都习惯”。上了讲台,穿上制服,雷米就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活。
这个校园有着创作犯罪小说的天然环境。“学校里有各种模拟现场,让学员们寻找痕迹、线索。师生里则集中了中国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各路精英,有时在教室外抽几口烟,和大家讨论讨论案情,灵感就来了。”
他教着书,也在书中学。李玫瑾、刘峰这些国内犯罪心理大腕们的书,总是能给他一些启示。他教着课,也上别人的课。比如跟了一个学期的现场勘查课,把所学都用在了小说创作里。有些书中人物干脆就是现实中人。比如书中的法医老郑,是雷米生活中的同事;书里的测谎专家韩卫明,在圈内也非常有名。
他的写作是在实战中慢慢提高的。后来出书时统一修订,回看以前的文字,雷米越看越生气,恨不得抽自己大嘴巴子,“怎么能写得那么幼稚、那么矫情”。
最初写作时,雷米说:“我就想知道凶手是谁,但是后来创作过程中我的思路变了,我要知道怎么能把他送上法庭,怎么能让他接受法律制裁。”因为多年学法,毕业之后教法律,对秩序和法律的信仰早已渗入骨子里,单纯去写血腥、刺激,有点太低级的感觉。
他觉得笔下的人物写出来之后,得立起来自己走路,那是一种类似“鬼上身”的写作状态,就比方“埋下了一颗种子,长起来之后你就控制不了了,要按照它自己的生命和规律去自由生长。任何故事,都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规律。”什么时候写到这个神奇而微妙的状态,就对了。
和一般的犯罪小说不同,雷米的每一部《心理罪》,都有一个番外。如果说方木是整部小说里的男主角,番外里的主角就是那些罪犯们。“一个案件,相对于侦破过程,其实我更关注的是案件之前发生了什么,罪犯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这就是犯罪学小说跟其他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它必须逻辑完整。但小说里空间有限,没有足够篇幅去描写那些有着鲜明个性的反派,我只好用番外的形式弥补这个遗憾。”
把柯南放在现实中,会一个罪犯都找不到
有人戏言,中国推理小说界有三大“男神”:雷米、秦明、周浩晖。三人有着相似的写作历程:都是先在网上写出名堂,继而出书,然后被改编成网剧,推上大银幕。
三人常在微博上互动、开玩笑,互赞也互怼。雷米向《环球人物》记者透露,他目前的一个“秘密任务”,就是执笔一个剧本,让秦明笔下的法医秦明、周浩晖笔下的刑警罗飞和自己笔下的方木一起办案,一同出现在大银幕上。为此,3个作者时常聚在一起讨论。
生活中的雷米,是个性格乐观、开朗的人。他的微博名字叫“雷米26”,可能总是被不明真相的网友误会,只好在微博上自嘲地标示:“我真的不是雷军,别问我小米8啥时候出了。 ”
作为一名“70后”,他对“80后”“90后”们迷恋的柯南那样的“意识流破案”嗤之以鼻。“如果把名侦探柯南里面的故事放到现实中,他会一个罪犯都抓不到。因为即便推理出来了谁是罪犯,也证据不足,里面没有一集让我看到他获得了多少直接证据。刑侦过程可不是这听一点、那听一点,一拍脑门就知道这事儿是这样,它是综合了所有的资料,包括现场的各种细节,才能有一个大概的判断。”
在公安院校任教14年,见过太多的案例,从事这个职业,包括写了这么多犯罪小说,雷米把人性比作深渊,“因为你干这个职业,看到的罪恶太多了”,一个人做出再可怕的事情也不奇怪。哪怕是看似正义的英雄,也可能会坠入黑暗。他希望自己能在小说中写出这种复杂。主人公方木一度跳脱在法律之外,用防卫的名义杀了罪犯,以计谋挑唆反派分子们互杀,让读者看了,“觉得这哥们儿可能随时随地会失控”。但最终,方木也好,雷米也好,都依然相信,人性中的光芒能照亮那些深渊。“我知道我的小说会被很多人看到,尤其可能被我的学生看到,我希望能给他们一种正确的判断。”
《心理罪》结尾中,方木假死隐退,故事似乎暂告段落。雷米说他需要沉淀一段时间,让方木好好休养一番。“我希望写作的能力是逐渐上升的,别一下子登顶然后开始下坡,最好是每一部小说都有一个进步,然后等退休时到了顶峰,多么完美!”
如今搬上大银幕
雷米
本名刘鹏,1978年出生,凭借系列作品《心理罪》被称为“国内犯罪心理小说第一人”。 写作之外,雷米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任教14年,春风化雨,教书育人。
第一次见到雷米的人大概都很意外,这个总是笑眯眯的“暖男”,竟然能写出那么恐怖的犯罪故事。
故事是一个连载,叫《心理罪》。主人公方木,沉默、内向、敏感,大学时就拥有察觉犯罪的天赋,帮助警察破案。毕业后干脆当了警察,凭借出色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屡破连环杀人案。
2017年,方木被搬上大银幕——8月11日,李易峰主演的《心理罪》上映;9月30日,邓超主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上映。银幕上少年方木与中年方木同时相遇。而对雷米来说,从动笔那刻起,他和方木的相遇则已整整10年。
10年里发生了不少事,书中的方木从大学生变身警察,现实生活中的雷米则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送走了10届学生,出版了6部小说。在他看来,“不过如此,也不仅如此”。
《心理罪》的前世今生
1999年,雷米还是东北师范大学法律系的一名本科生。去图书馆借书,看着那种老式纸质卡片上的陌生名字,突发奇想:能不能写个特别惊悚的故事,让这些陌生人之间发生某种化学反应?
因为考研,这个写小说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此后,上学、结婚、工作,冥冥中,似乎是专门在提供时间给雷米沉淀、酝酿。
2006年,考博的紧张期过后,仿佛无所事事起来,在一家书店,雷米无意中翻开了小汗写的《医生杜明》。这本小说被称为“医学惊悚开山之作”,纯净的青春里缠绕着冷静的谋杀,忧郁又动人。他一下子想到了在脑海中萦绕多年的故事,开始在天涯论坛的“蓬蓬鬼话”创作自己的小说。
当时的天涯,每天发帖不能超过2000字,雷米几乎天天更新。很快有了读者,先是被版主“标红”,然后被“加精”。再后来,文学期刊也循声而来,邀约雷米授权连载。
原本雷米没打算写这么久。以校园借书卡故事为雏形的《第七个读者》写完,读者和他都欲罢不能,于是接着往下写。情节都与现实勾连。
《画像》源自研一时的阅读经历。那时他的导师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犯罪学博士后,因为要出国,给学生留下一列书单。其中一本讲的是美国FBI的犯罪心理画像,让雷米大感惊奇。于是他让在校读研的方木也熟知犯罪心理画像这门刑侦学的前沿学科,神乎其技地找线索、破案。
2004年,去本溪的钟乳石洞旅游,激发他写下了《暗河》。在王府井书店买专业书,意外发现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所提出的精神治疗方法“心理剧”,于是写出了《教化场》。最后一部《城市之光》更是来自日常生活,学生在教师体罚的威压下自杀;消防通道被占用导致市民在火灾中惨死;女学生扶助老人却被判赔偿;警察依法办案却被舆论炒作成行凶;网络评论里人人喊打喊杀;少年网民对谋杀的直播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围观,还用评论和投票推波助澜……看似离奇的案件里,很多情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上演。
2015年,《心理罪》拍成網剧,叫好又叫座,很快推出第二部。如今又走上大银幕,对雷米来说,这些都是意料之外。“因为最早我甚至都没想过要出书,成为作家。只是这个故事在我脑子里萦绕好多年,那就写出来吧,也算了却自己一桩心愿。仅此而已。”
单纯写血腥太低级
说起来,雷米舞文弄墨应该是受妈妈影响。“我妈喜欢文学、电影。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电影院放《望乡》,我妈带着我去看。小男孩只喜欢战争片,我吵着闹着要出来,我妈就给我买了一支冰棍,抱着我站在电影院门口的过道上看。最后电影看完,我妈后背上都是冰棍化的水。”在她的影响下,雷米也喜欢电影、文学。大学时还写过诗。他最喜欢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说打就打,说杀就杀,干脆利落,仿佛带着金属的光泽。
毕业后选择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工作,最初只是因为离家近,“在沈阳,气候、饮食都习惯”。上了讲台,穿上制服,雷米就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活。
这个校园有着创作犯罪小说的天然环境。“学校里有各种模拟现场,让学员们寻找痕迹、线索。师生里则集中了中国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各路精英,有时在教室外抽几口烟,和大家讨论讨论案情,灵感就来了。”
他教着书,也在书中学。李玫瑾、刘峰这些国内犯罪心理大腕们的书,总是能给他一些启示。他教着课,也上别人的课。比如跟了一个学期的现场勘查课,把所学都用在了小说创作里。有些书中人物干脆就是现实中人。比如书中的法医老郑,是雷米生活中的同事;书里的测谎专家韩卫明,在圈内也非常有名。
他的写作是在实战中慢慢提高的。后来出书时统一修订,回看以前的文字,雷米越看越生气,恨不得抽自己大嘴巴子,“怎么能写得那么幼稚、那么矫情”。
最初写作时,雷米说:“我就想知道凶手是谁,但是后来创作过程中我的思路变了,我要知道怎么能把他送上法庭,怎么能让他接受法律制裁。”因为多年学法,毕业之后教法律,对秩序和法律的信仰早已渗入骨子里,单纯去写血腥、刺激,有点太低级的感觉。
他觉得笔下的人物写出来之后,得立起来自己走路,那是一种类似“鬼上身”的写作状态,就比方“埋下了一颗种子,长起来之后你就控制不了了,要按照它自己的生命和规律去自由生长。任何故事,都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规律。”什么时候写到这个神奇而微妙的状态,就对了。
和一般的犯罪小说不同,雷米的每一部《心理罪》,都有一个番外。如果说方木是整部小说里的男主角,番外里的主角就是那些罪犯们。“一个案件,相对于侦破过程,其实我更关注的是案件之前发生了什么,罪犯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这就是犯罪学小说跟其他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它必须逻辑完整。但小说里空间有限,没有足够篇幅去描写那些有着鲜明个性的反派,我只好用番外的形式弥补这个遗憾。”
把柯南放在现实中,会一个罪犯都找不到
有人戏言,中国推理小说界有三大“男神”:雷米、秦明、周浩晖。三人有着相似的写作历程:都是先在网上写出名堂,继而出书,然后被改编成网剧,推上大银幕。
三人常在微博上互动、开玩笑,互赞也互怼。雷米向《环球人物》记者透露,他目前的一个“秘密任务”,就是执笔一个剧本,让秦明笔下的法医秦明、周浩晖笔下的刑警罗飞和自己笔下的方木一起办案,一同出现在大银幕上。为此,3个作者时常聚在一起讨论。
生活中的雷米,是个性格乐观、开朗的人。他的微博名字叫“雷米26”,可能总是被不明真相的网友误会,只好在微博上自嘲地标示:“我真的不是雷军,别问我小米8啥时候出了。 ”
作为一名“70后”,他对“80后”“90后”们迷恋的柯南那样的“意识流破案”嗤之以鼻。“如果把名侦探柯南里面的故事放到现实中,他会一个罪犯都抓不到。因为即便推理出来了谁是罪犯,也证据不足,里面没有一集让我看到他获得了多少直接证据。刑侦过程可不是这听一点、那听一点,一拍脑门就知道这事儿是这样,它是综合了所有的资料,包括现场的各种细节,才能有一个大概的判断。”
在公安院校任教14年,见过太多的案例,从事这个职业,包括写了这么多犯罪小说,雷米把人性比作深渊,“因为你干这个职业,看到的罪恶太多了”,一个人做出再可怕的事情也不奇怪。哪怕是看似正义的英雄,也可能会坠入黑暗。他希望自己能在小说中写出这种复杂。主人公方木一度跳脱在法律之外,用防卫的名义杀了罪犯,以计谋挑唆反派分子们互杀,让读者看了,“觉得这哥们儿可能随时随地会失控”。但最终,方木也好,雷米也好,都依然相信,人性中的光芒能照亮那些深渊。“我知道我的小说会被很多人看到,尤其可能被我的学生看到,我希望能给他们一种正确的判断。”
《心理罪》结尾中,方木假死隐退,故事似乎暂告段落。雷米说他需要沉淀一段时间,让方木好好休养一番。“我希望写作的能力是逐渐上升的,别一下子登顶然后开始下坡,最好是每一部小说都有一个进步,然后等退休时到了顶峰,多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