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乡村来说,教师就是文明的化身,学校就是乡村文化的引领者。伴随江苏教育的转型,我们不再用“城市目光”解读乡村教育,用“城市教材”置换乡村情感,用“追求升学”作为唯一目标。当教育现代化更新了学校的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时候,村小的一切也在转型中悄悄地嬗变。
一、变“教书人”为“读书人”
阅读应该是学校最美丽的气象,最坚实而丰厚的生长点。学校的图书配备齐全了,怎么用呢?我相信“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古训,以读书为起点,把师德、师魂统统聚拢在读书这面大旗下。我以为,只有校长、老师、学生都能与书为友时,这个“知识的殿堂”才是名副其实的。我号召全镇小学把大书柜改成小书架,把阅览室搬到校园里。师生随时随手都能打开一本书。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虽然她不能给老师带来物质利益,也不能改变乡村的贫穷闭塞,但她改变了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改变了我们与生命相遇的方式。
二、变“荧屏”为“世界”
走出精神的逼仄,用一千种方法做一件事:促进人,发展人,成就人。2005年,我们建立了木犁教育网站,老师们很兴奋,终于可以立足乡土,放眼世界了。这个“世界”虽然只是由26个字母及一些功能键拼缀而就,却是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世界。他们在键盘上起舞:名师课堂、亲近母语、茶余饭后,学发E-mail,学下载,学发帖与跟帖,乐此不疲。刷新输入输出存储升级,每天在键盘上浅吟低唱,好像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在别人没有兴趣读书的时候,我们读书思考;在别人上网聊天打游戏的时候,我们在网上写作交流切磋。在喧嚣浮躁中,在穷困窘迫中,我们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村小之力建起点击率排名全省第一的教育网站,把教育和时尚生活融为一体。
三、变“工作”为“休闲”
无论当教师还是当校长,我一直喜欢“闲暇”,并在闲暇上下功夫。我们设立了“木犁星巴克”,以快乐、幸福、悠闲为主题,把咖啡、音乐、书籍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来到“星巴克”,你会发现:读书还可以这样!生活还可以这样!轻松自在的环境是老师喜欢这里的理由。其实,“木犁星巴克”就是一间普通的教室,不过墙面涂上了海蓝色,地面铺上了地板革,里面放了茶几、沙发、咖啡、音响、书籍。因为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因为有了一份闲暇的心情,更因为有了星巴克的时尚元素,生活立刻就有了情调,生命立刻有了幸福和满足。工作着是美丽的,休息着是幸福的。教师也是人,生活不能完全被工作填满,美好的生命是需要滋养的。
四、变“土气”为“优雅”
学校要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美丽人。老师不但要心灵美,还要外表美,要敢于秀出自己。要求“校长一律穿西服打领带出席会议”,乡村老师跳芭蕾,“化点淡妆、练点形体、露点微笑、描点丹青、会点外语”,这些当时被笑谈为花招的要求,在城市至少不会招致反对,但在一个终日面朝黄土的环境里就变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形式,用这种形式让教师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脱离土气、俗气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变“要求”为“自主”
给学生尊重,给学生自由,学会在下一个路口等他们。新学期伊始,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数十个招标项目,称之为“木犁岗位”,比如,英语吧小博士、垃圾箱保洁师、校园交警(路队、楼梯)等等。同时,拟订了岗位责任书,然后向全校公布。就这样,孩子们的责任意识被悄悄地点燃起来了。这种责任意识将溶解到孩子们的血液里,影响他们的一生,并通过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家庭和社会风尚。
六、变“村小”为“社会”
我校成立了“天涯诗社”,鼓励学生在这里吟诗诵词、读书会友;随后启动的“动感课堂”,则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感受镇上丰厚的历史底蕴;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的时间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变村小为社会,除去学生充当文化使者,构建“教师 学生 家长”“亲子共成长”的同步教育机制,推动乡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外,还需要学校积极参与社区进步,为其提供示范和榜样。
一、变“教书人”为“读书人”
阅读应该是学校最美丽的气象,最坚实而丰厚的生长点。学校的图书配备齐全了,怎么用呢?我相信“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古训,以读书为起点,把师德、师魂统统聚拢在读书这面大旗下。我以为,只有校长、老师、学生都能与书为友时,这个“知识的殿堂”才是名副其实的。我号召全镇小学把大书柜改成小书架,把阅览室搬到校园里。师生随时随手都能打开一本书。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虽然她不能给老师带来物质利益,也不能改变乡村的贫穷闭塞,但她改变了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改变了我们与生命相遇的方式。
二、变“荧屏”为“世界”
走出精神的逼仄,用一千种方法做一件事:促进人,发展人,成就人。2005年,我们建立了木犁教育网站,老师们很兴奋,终于可以立足乡土,放眼世界了。这个“世界”虽然只是由26个字母及一些功能键拼缀而就,却是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世界。他们在键盘上起舞:名师课堂、亲近母语、茶余饭后,学发E-mail,学下载,学发帖与跟帖,乐此不疲。刷新输入输出存储升级,每天在键盘上浅吟低唱,好像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在别人没有兴趣读书的时候,我们读书思考;在别人上网聊天打游戏的时候,我们在网上写作交流切磋。在喧嚣浮躁中,在穷困窘迫中,我们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村小之力建起点击率排名全省第一的教育网站,把教育和时尚生活融为一体。
三、变“工作”为“休闲”
无论当教师还是当校长,我一直喜欢“闲暇”,并在闲暇上下功夫。我们设立了“木犁星巴克”,以快乐、幸福、悠闲为主题,把咖啡、音乐、书籍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来到“星巴克”,你会发现:读书还可以这样!生活还可以这样!轻松自在的环境是老师喜欢这里的理由。其实,“木犁星巴克”就是一间普通的教室,不过墙面涂上了海蓝色,地面铺上了地板革,里面放了茶几、沙发、咖啡、音响、书籍。因为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因为有了一份闲暇的心情,更因为有了星巴克的时尚元素,生活立刻就有了情调,生命立刻有了幸福和满足。工作着是美丽的,休息着是幸福的。教师也是人,生活不能完全被工作填满,美好的生命是需要滋养的。
四、变“土气”为“优雅”
学校要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美丽人。老师不但要心灵美,还要外表美,要敢于秀出自己。要求“校长一律穿西服打领带出席会议”,乡村老师跳芭蕾,“化点淡妆、练点形体、露点微笑、描点丹青、会点外语”,这些当时被笑谈为花招的要求,在城市至少不会招致反对,但在一个终日面朝黄土的环境里就变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形式,用这种形式让教师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脱离土气、俗气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变“要求”为“自主”
给学生尊重,给学生自由,学会在下一个路口等他们。新学期伊始,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数十个招标项目,称之为“木犁岗位”,比如,英语吧小博士、垃圾箱保洁师、校园交警(路队、楼梯)等等。同时,拟订了岗位责任书,然后向全校公布。就这样,孩子们的责任意识被悄悄地点燃起来了。这种责任意识将溶解到孩子们的血液里,影响他们的一生,并通过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家庭和社会风尚。
六、变“村小”为“社会”
我校成立了“天涯诗社”,鼓励学生在这里吟诗诵词、读书会友;随后启动的“动感课堂”,则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感受镇上丰厚的历史底蕴;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的时间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变村小为社会,除去学生充当文化使者,构建“教师 学生 家长”“亲子共成长”的同步教育机制,推动乡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外,还需要学校积极参与社区进步,为其提供示范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