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文性就是文本间性,他是建立在不同文本相似性和关联性基础上,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术语被广泛运用于许多文学作品的解读上。小说《船长与大尉》与《圣经》典故的互文性解读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层的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渊源和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有利于也让广大读者在阅读新作时,不断重温经典。
【关键词】互文性;《圣经》;《船长与大尉》
韦尼阿明·亚历山大罗维奇·卡维林(Вениами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аверин,1902-1989)是一位活跃在20世纪的著名苏联作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出生音乐世家的他早在中学时期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大量阅读西欧和俄罗斯经典名著,尤其是普希金的童话故事,果戈里的幻想小说以及那些以英国作家狄更斯,史蒂文斯为代表的惊险情节小说。对于散文作家卡维林来说,他的职业文学生涯开始的相当早。早在21岁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工长与学徒?,俄国形式主义精神领袖什克洛夫斯基不止一次称赞他写起来得心应手。作为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的一员,他倾向想西方学习,坚持不断变化创作原则和优雅创作情节小说。
“互文性”作为一个后现代的重要标志,究其发展历程而言,不同研究学派对其定义侧重不一,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互文性让我们懂得并分析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文学织就的、永久的、与它自身的对话关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文学发展的主题。”[1]这一点与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不谋而合,巴赫金认为“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2]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的互文性思想架起了作者与读者,作者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沟通的桥梁。总而观之,互文性理论的确立,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文学阐释结构,而且为新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说《船长与大尉》是卡维林的成名作,小说中有明显的圣经经典故事情节及其人物范式,作者通过对经典文学巧妙的借鉴、模仿和戏拟,将圣经故事与《船长与大尉》搭起了跨时空的沟通桥梁。
《船长与大尉》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二十世纪初,塔塔林洛夫船长和他的探险队乘“圣玛丽亚”号前往北极探险,后失踪罹难。空军中尉萨尼亚为解开探险队失踪之谜,克服重重困难,从许多无头信件、散落在民间的遗书遗物中了解到探险队在航行途中的新发现以及罹难经过,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3]小说情节发展的源头是兄弟相争,作为堂兄的尼古拉·安东内奇垂涎船长塔塔林洛夫的妻子,想法设法在船长所领导的北极探险队的物资储备上动手脚,致使整个探险队在极度物资匮乏的状况下全军覆没。最终,尼古拉·安东内奇以虚伪的有功之人的名义霸占了船长的妻子和财产。由此引发了之后一系列故事的展开。
这一情节貌似模仿了《圣经》中关于兄弟相争的故事,即该隐和亚伯兄弟的故事。在还是单纯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亲密无间,没有争斗,没有利益争端。可是后来当两个孩子长大后,哥哥该隐喜欢耕田种地而被称为“大地的耕者”;而弟弟亚伯喜欢与动物为伴,于是成为第一个牧羊人,“羊群的守护者”。为了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报答上帝的恩情,他们分别向上帝献上自己的劳动成果,该隐献出自己辛辛苦苦劳作的蔬菜和水果,而亚伯将自己的羊羔献出。然而上帝似乎更加偏爱亚伯的供品,随后事态的发展远远出人意料,该隐由于嫉妒弟弟亚伯得到上帝偏爱,最终杀死了他。兄弟因相争而相残,付出了生命代价。
《船长与大尉》中也是因为船长的堂兄觊觎堂弟的妻子和财产而引发后来一系列的恩怨情仇。此外,这还让我们联想到《圣经》中关于雅各和以扫这对双生子的故事。雅各觊觎哥哥以扫的长子地位,因为在那个时候长子不仅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而且还要继承上帝给予其父亲的祝福。一天,他对饥肠辘辘的哥哥以扫说:“一个死人能继承父亲的财产吗?即使那个人是家里的长子?不能,当然不能。死人什么也继承不了。哥哥.如果你死了,不只是现在,从今以后你什么都得不到。而如果我现在给你红豆汤喝的话,你就可以确保生命。因此,为了保命,请把长子的名分让给我。如果生命不保,这名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以扫,我给你食物,你给我长子的名分.我们俩谁也不欠淮的。”[4]就这样,雅各的第一次欺骗使两兄弟产生了嫌隙。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当他们的父亲临死前,雅各在母亲的怂恿下,装扮成哥哥以扫的模样,得到了父亲的祝福。这两次欺骗严重伤害了哥哥以扫的心,哥哥决定等父亲死后,就杀了弟弟雅各。好在最终雅各悔过自新,与哥哥以扫终归于好。与圣经故事不同的是:首先,在《船长与大尉》中兄弟相争的方向反了过来,是哥哥谋害弟弟;其次,凶手船长的堂兄一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洗心革面,承认自己的罪过;最后,随着弟弟的亡故,兄弟俩最终也没能像雅各与以扫一样和好如初。
卡维林在小说《船长与大尉》中巧妙地运用超文手法,展现了不同时空价值观的变异,同时向世人揭示正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类欲望的无限扩张造成了这一恶果。兄弟相残的案例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与其说是欲望和贪念在作祟,不如说是现代人类对经典和历史的遗忘。如果人们吸取《圣经》中这些兄弟相争的案例的教训,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页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三联书店,1992年,344页
[3]卡维林:船长与大尉(上下)[M],于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封面
[4]何建忠编著.圣经故事[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30页
【关键词】互文性;《圣经》;《船长与大尉》
韦尼阿明·亚历山大罗维奇·卡维林(Вениами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аверин,1902-1989)是一位活跃在20世纪的著名苏联作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出生音乐世家的他早在中学时期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大量阅读西欧和俄罗斯经典名著,尤其是普希金的童话故事,果戈里的幻想小说以及那些以英国作家狄更斯,史蒂文斯为代表的惊险情节小说。对于散文作家卡维林来说,他的职业文学生涯开始的相当早。早在21岁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工长与学徒?,俄国形式主义精神领袖什克洛夫斯基不止一次称赞他写起来得心应手。作为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的一员,他倾向想西方学习,坚持不断变化创作原则和优雅创作情节小说。
“互文性”作为一个后现代的重要标志,究其发展历程而言,不同研究学派对其定义侧重不一,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互文性让我们懂得并分析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文学织就的、永久的、与它自身的对话关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文学发展的主题。”[1]这一点与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不谋而合,巴赫金认为“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2]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的互文性思想架起了作者与读者,作者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沟通的桥梁。总而观之,互文性理论的确立,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文学阐释结构,而且为新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说《船长与大尉》是卡维林的成名作,小说中有明显的圣经经典故事情节及其人物范式,作者通过对经典文学巧妙的借鉴、模仿和戏拟,将圣经故事与《船长与大尉》搭起了跨时空的沟通桥梁。
《船长与大尉》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二十世纪初,塔塔林洛夫船长和他的探险队乘“圣玛丽亚”号前往北极探险,后失踪罹难。空军中尉萨尼亚为解开探险队失踪之谜,克服重重困难,从许多无头信件、散落在民间的遗书遗物中了解到探险队在航行途中的新发现以及罹难经过,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3]小说情节发展的源头是兄弟相争,作为堂兄的尼古拉·安东内奇垂涎船长塔塔林洛夫的妻子,想法设法在船长所领导的北极探险队的物资储备上动手脚,致使整个探险队在极度物资匮乏的状况下全军覆没。最终,尼古拉·安东内奇以虚伪的有功之人的名义霸占了船长的妻子和财产。由此引发了之后一系列故事的展开。
这一情节貌似模仿了《圣经》中关于兄弟相争的故事,即该隐和亚伯兄弟的故事。在还是单纯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亲密无间,没有争斗,没有利益争端。可是后来当两个孩子长大后,哥哥该隐喜欢耕田种地而被称为“大地的耕者”;而弟弟亚伯喜欢与动物为伴,于是成为第一个牧羊人,“羊群的守护者”。为了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报答上帝的恩情,他们分别向上帝献上自己的劳动成果,该隐献出自己辛辛苦苦劳作的蔬菜和水果,而亚伯将自己的羊羔献出。然而上帝似乎更加偏爱亚伯的供品,随后事态的发展远远出人意料,该隐由于嫉妒弟弟亚伯得到上帝偏爱,最终杀死了他。兄弟因相争而相残,付出了生命代价。
《船长与大尉》中也是因为船长的堂兄觊觎堂弟的妻子和财产而引发后来一系列的恩怨情仇。此外,这还让我们联想到《圣经》中关于雅各和以扫这对双生子的故事。雅各觊觎哥哥以扫的长子地位,因为在那个时候长子不仅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而且还要继承上帝给予其父亲的祝福。一天,他对饥肠辘辘的哥哥以扫说:“一个死人能继承父亲的财产吗?即使那个人是家里的长子?不能,当然不能。死人什么也继承不了。哥哥.如果你死了,不只是现在,从今以后你什么都得不到。而如果我现在给你红豆汤喝的话,你就可以确保生命。因此,为了保命,请把长子的名分让给我。如果生命不保,这名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以扫,我给你食物,你给我长子的名分.我们俩谁也不欠淮的。”[4]就这样,雅各的第一次欺骗使两兄弟产生了嫌隙。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当他们的父亲临死前,雅各在母亲的怂恿下,装扮成哥哥以扫的模样,得到了父亲的祝福。这两次欺骗严重伤害了哥哥以扫的心,哥哥决定等父亲死后,就杀了弟弟雅各。好在最终雅各悔过自新,与哥哥以扫终归于好。与圣经故事不同的是:首先,在《船长与大尉》中兄弟相争的方向反了过来,是哥哥谋害弟弟;其次,凶手船长的堂兄一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洗心革面,承认自己的罪过;最后,随着弟弟的亡故,兄弟俩最终也没能像雅各与以扫一样和好如初。
卡维林在小说《船长与大尉》中巧妙地运用超文手法,展现了不同时空价值观的变异,同时向世人揭示正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类欲望的无限扩张造成了这一恶果。兄弟相残的案例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与其说是欲望和贪念在作祟,不如说是现代人类对经典和历史的遗忘。如果人们吸取《圣经》中这些兄弟相争的案例的教训,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页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三联书店,1992年,344页
[3]卡维林:船长与大尉(上下)[M],于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封面
[4]何建忠编著.圣经故事[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