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是资深户外爱好者最为熟悉的山野之一。因为仅离成都市不到200公里的车程,这里以四姑娘山为核心辐射出中国西南地区山地运动的天堂。无论是大众的骑行、徒步还是颇有难度的越野跑、重装穿越,以至于技术和体能兼备的攀冰、攀岩、高海拔登山,在这都会有着各自爱好者的专属记忆。
今年4月,川西的春雪如期而至,厌倦了普通重复的路线、成熟乏味的景区、千篇一律的攀登,何浪和他的小伙伴似乎与这个老朋友找到野雪这种新的相处方式。
何浪,四川人,清华高材生。有过多座高技术攀登山峰经验的超级奶爸,曾翻译过《登山进阶》等国外攀登书刊,越野跑高手,在挪威工作期间接触登山滑雪从此对野雪一发不可收拾。他也是这次行程的主导者,主要的计划和路线都是基于他的前期探索和资料分析。
楊小华,国际著名高端户外品牌攀登大使,有着国内外多座技术型山峰攀登经历,在成都建立“攀登公社”。
Berg( 卢一苇),重庆大学毕业的资深攀登爱好者,常年冬天混迹于双桥沟,毕业多年依旧义务担任重庆大学登山社指导员。
张泽浩,本文作者,国企职员,技术登山、野雪爱好者,利用有限假期近几年在青海、四川、新疆及日本、俄罗斯多次追逐大粉雪的踪迹。
此外,还有陈春石、颜代尧、丁亮、李昊昕组成的极致玩家摄制组,负责全程跟随拍摄这次川西寻雪的影像。
巴郎山最熟悉的陌生人
巴郎山是从成都前往川西腹地的一道重要关隘。随着巴郎山隧道的通车,通往垭口的公路更加人迹罕至,在这片曾经车来车往的垭口附近,却隐藏了众多非常适合登山滑雪的区域。其中综合条件最好的,是巴郎山垭口西北方向直线距离2公里的4863米无名峰。
从四姑娘山镇出发,经过巴郎山隧道口前的岔道,往垭口方向行驶3公里,在右手方向就能看见金字塔形的4863峰,由此拉开了我们川西野雪的第一站。
我们连续两天早晨从四姑娘山镇出发,驱车到达位于公路边海拔4180米的起点。沿草坡背板上攀约100米,进入一条积雪的沟槽后,转换为AT(Alpine Touring,登山滑雪)上升模式。沟槽里的雪坡陡且狭窄,需要较为流畅和连续的踢转。经过大约100米的之字形上升,才可在翻过沟槽之后,进入一片坡度相对和缓的大雪原。雪原宛若一只大碗,三面环山,只有一处狭窄的开口,正好朝向幺妹峰的方向。在雄伟幺妹的映衬下,这片秘境似乎就是静静在这里等待我们这群雪疯子。
我们在这片白色雪原上观察到多条滑降路线,整体坡度都不大。雪原尽头海拔4600多米,再往上就是4863米的陡峭角峰,是这座山最精华的滑降区域。这里总体滑降高差有500至600米,应该是整个巴郎山区域最大的。
第一天的行程,主要以适应海拔、装备,侦察路线和雪况为主,没有具体的路线和安排。唯一的“亮点”是何浪不小心在雪坡上滑落手机,使得主题转换为“找手机”。这么光滑而广大的区域,无果的找寻也提醒了我们需要在雪地时刻做好装备管理。我们将雪板留在了雪槽的底部,为第二天的攀登节省体力。
第二天, 我们顺着第一天路线很快上升到较为陡峭的区域。离开了碗底,雪况极为复杂,为避免滑坠我们只能转换为背板模式,顺着有露出石头的小脊踏雪向上。经过一个冬天和春天的积累积雪很厚,只能交替游泳开路。接近峰顶是一片裸露的岩石,已经不具备滑行条件。在大约4800米的位置,四个人分成两队,根据滑雪水平选择了两条不同难度的路线进行滑降。
前几日的高温形成了一层雪壳,加之较窄的雪槽地形都为滑行增添了不少难度。滑至碗底,我们又花半小时修建了一个小型跳台,朝着幺妹峰的方向“飞台子”的体验让肾上腺素瞬间升至顶点。
4863峰在春季也存在较大的雪崩风险,特别是在最陡的角峰区域。这一带角度在30到40度之间,正是最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形。在我们到访的两天中,部分区域雪面分层情况十分明显。与我们同时上山的另一支队伍在一条山脊路线下滑时,在下方触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板状雪崩。
当时他们正沿着山脊下滑。在他们脚下数米处,坡度由缓变陡,正是雪层处于被拉伸状态下的应力薄弱点。雪崩顺理成章地在这里被触发,万幸无人被卷入。当时大雾弥漫,即使我们直线距离仅为100多米,都没有察觉到雪崩的发生。
攻略
巴郎山区域有好几个山头都可以滑雪,其中综合条件最好的,是巴郎山垭口西北方向直线距离2 公里的4863米无名峰。从四姑娘山镇驱车往垭口方向,过了盘山公路的之字形路段之后,在右手方向就能看见金字塔形的4863峰。4863峰的滑降高差有500至600米,是整个巴郎山区域最大的。
上山口位于公路边海拔4180米的位置。沿草坡背板上攀约100米高差,进入一条积雪的沟槽,就可以上板了。沟槽坡度较陡,需要连续地踢转。沟槽高差大约100来米。翻过沟槽之后,就进入一片坡度相对和缓的大雪原。雪原像一只大碗,三面环山,只有一处狭窄的开口,正好朝向幺妹峰的方向。这片雪原上有很多滑降路线,整体坡度都不大。雪原尽头海拔4600多米,再往上就是4863峰的陡峭角峰,是这座山最精华的滑降区域。角峰正面有好几条很陡的路线,坡度均在50%以上,在这里可以略滑出点极限的感觉。 4863峰存在一定的雪崩风险,特别是在最陡的角峰区域。这一带角度在30到40度之间,正是最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形。在春季,雪面分层情况也很明显,在这里滑雪一定要做好最周密的准备。
“在雄伟幺妹的映衬下,这片秘境似乎就是静静在这里等待我们这群雪疯子。”
结斯沟雪崩惊魂
寻雪之旅的第二站是四姑娘山的结斯沟。这里没有长坪沟和双桥沟的喧闹,对于寻雪小分队来说却散发着原始的诱惑。
结斯沟是一条面积非常大的山谷,分支众多。在这之前任何资料都没有结斯沟野雪的记录。靠着何浪对几条沟的登山和穿越经验,以及依照谷歌地图对坡度、朝向、海拔的分析,我们计划来到其中的一条岔沟——双海子沟,希望在这里能遇到适合滑雪的地形。
我们从四姑娘山镇驱车到达结斯沟向花村后,乘坐拖拉机进沟。进沟有一条路况很差的土路,春天雪化之后的路面非常泥泞。在所有人反复推拉尝试后,性能强劲的拖拉机也难以开到沟尾。经过10多公里3个小时的颠簸,不得不在距离沟底4公里的地方提前扎营。出于侦察路线和节省体力的目的,扎营后我们将雪板徒步运至沟底后空身返回。沟底灌木丛生,也无法确定较为合理的上行路线,只能趁着夜色降临前匆匆返回营地。
次日,在一晚的降雪之后,队伍早起,从露营点出发轻装较为快速地到达了前一天的放板处。收拾好全套登山滑雪装备,队伍在沟底茂盛的灌木中来回找路。由于视线受阻,百十来米直线距离的路程显得十分困难。
走出密林后,与巴郎山情况类似,我们首先需要通过一处较陡的沟槽路线。翻过沟槽,比巴郎山规模还要大的雪碗出现在面前,堪称超级碗。雪碗的三个方向都有数不尽的难度不一的路线。从海拔5000米到达4000米,可滑高差达千米左右。根据时间安排,我们计划选择一条路线较短难度较小的路线尝试,并计划以下午1点30分作为关门时间节点。
然而就在何浪、小华和我攀升到大约4500米海拔时,周边发生了两处板状雪崩。一处发生在旁边数十米开外,崩落距离100来米,另一处在头顶上方300米高处,因为坡度较缓,直到雪崩在右侧缓缓下落时,我们才察觉到。
周边的雪层这时也发生了崩裂的闷声。我们迅速撤到岩石区域,保证自己不处于雪崩可能再次发生的路线上。惊魂未定的我们,大声呼喊下方没有上来的Berg停止上行。迅速转滑之后,依次顺着雪层较为稳定的雪崩区边缘下滑。雪崩的阴影使得下滑毫无乐趣,纯粹成为了一场逃命的游戏。当天的雪况是表层连续硬壳,下层又是很深的粉雪,这正是超远程触发雪崩的必要条件。
虽然在这里完成了可能是结斯沟历史上的首次滑雪,但结斯沟—双海子沟的探索整体显得性价比不足。不便的接近性使得雪上时间极为短暂。如果能在沟底设立营地,可以开展多日不同滑雪路线,将是十分不错的选择。然而雪崩就像隐藏在雪地背后的幽灵,无时无刻不能忽视它的存在,随时都有可能走入它设计的陷阱。
攻略
结斯沟是一条面积非常大的山谷,分支众多。我们这次造访的是它的一条岔沟——双海子沟。双海子沟沟尾的大雪坡距离最近的居民点向花村十来公里,有一条路况很差的土路通达。可包当地拖拉机或摩托车前往。但是春天雪化之后路面非常泥泞,我们这次拖拉机也难以开到沟尾,只好在还有4公里的地方提前扎营。摩托车的通过性比拖拉机更好一点,可以一直开到沟尾。
双海子沟的最大问题是雪崩风险。抛开较差的接近性和较高的雪崩风险,双海子沟是一个非常好的登山滑雪目的地。在4000米出头的地方就可以上板,最高点5000米以上,足有1000米的滑降高差。这里也是一个碗状雪盆。雪盆的三个方向都有数不尽的难度不一的路線。这里的雪整体偏硬壳,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新下了一层10厘米的粉雪。如果不是刚经历雪崩后心脏还在颤抖,滑降的感觉其实还挺不错。
“这里没有长坪沟和双桥沟的喧闹,对于寻雪小分队来说却散发着原始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