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重铸她的心灵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1983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我不做英语课代表了。”小黄泪流满面地向我哭诉,眼睛又红又肿,像个桃儿似的。
  开学才三天,同学们还不怎么熟悉,是谁让她这么伤心呢?我心里暗自思忖。我看着她,但保持沉默。我想先给她点时间,让她哭完了再说,因为哭也是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有时候哭完了也就没事了。
  “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做英语课代表了吗?”看她哭得差不多了,我一边拉出办公桌下的凳子让她坐下,一边问她。
  “不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做了……”刚一开口,又哭起来了。
  “呵呵,火药味蛮浓的嘛!为什么这么伤心,能不能和我好好谈谈?”我试着调和一下气氛。
  “不想,就是不想做了!”除了眼泪,我几乎看不到她的脸上有任何表情。
  “那你先回去吧,我会好好考虑这件事,并尽快给你答复。”
  坦白讲,对她的表现,我有点惊讶。直觉告诉我,这个学生似乎不是一件事在心里,我得好好了解一下。
  下课后,我找来了她同宿舍的和邻座的同学。同学们告诉我没有人欺负她,就是有同学嫌她把英语作业发得迟了一点,说了她两句。为此,她在班里又是摔书又是哭鼻子,把同学们都吓坏了。她同宿舍的同学还告诉我,她很内向,平时根本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情绪也非常敏感,别人稍微不留神就会“伤”到她。
  看来,我的直觉没有错,我的学生也许遇到麻烦了。我给家长打去电话,她的家长非常配合,把她的情况详细说了一下。原来她是父母捡回来养的,从小性格就比较孤僻。由于养父母年纪比较大,她和父母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话语,关系也很僵,顶撞父母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令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两年前她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就变本加厉,闹情绪不说,还经常说父母不爱她,甚至说“活着没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之类的话。更为糟糕的是,就在她情绪波动比较大的那一段时间,她又亲眼目睹了自己学校一个学生跳楼自杀的惨状,这对她的刺激非常大。
  就这样,原先在东莞市很好的一所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小黄,开始了她的退步之旅。
  为了缓解她的压力,中考之后,她父母让她报读了我们学校。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退步很大,但是在我们学校,她完全称得上“鸡头”。她是我们班的1号,也就是我们班中考成绩最好的学生。因为英语成绩非常好,所以我就临时指定她担任我们班的英语课代表,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她依然喜怒无常,心事重重。
  我的学生心理有问题,我拿什么“拯救”她?每次看到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我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总得找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啊。苦思冥想中,我突然想到文学人类学关于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我想做一下尝试。
  台湾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在《从文化看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人类的各种心理驱动力中很多是要受到社会规范所抑制的,例如侵略的行动、性的欲求、占有与破坏的念头以及好奇心,等等,都不是能随意发挥的,否则将受到社会的制裁。这些驱动力与欲求在表面上虽服从于社会规范而被抑制,但是实际上只是被抑制而已,并非真正消除。”他又说:“这些被抑制、但没真正消除的欲望与驱动,就必须寻求社会许可的方式来发泄之。文学的创作经常是被抑制的心理需求的升华,而文学创作一旦公开之后,又可作为欣赏者发泄或寄托感情的对象,性爱的欲求经常可从爱情作品得以宣泄,侵略行动可从战争和武侠小说给予发泄得到满足,即使是唯美的表达,也是一种找求完善心理本性的表现”[1]。
  借助文学人类学的理论知识,我对小黄同学的心理现状作了一番分析:她被亲生父母所遗弃,和养父母感情不和,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不恰,成绩不断下滑,亲眼见到身边的人轻生自杀……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这样的经历的确有些残酷。这样想来,她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怪异”的行为是有其根源的。
  可以大胆地推测:她内心深处可能已经对身边的人以及社会充满了不满和怨恨,所以她会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喜欢她,故意伤害她,总觉得自己很不幸(这一切都源于亲生父母将她遗弃这一件事)。但是她又是一个柔弱、胆小的女生,她碍于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不敢做出什么破格的事,只有经常性地逃避现实,不与他人交流,抑或是在自己熟悉的人身边耍些女孩子特有的小性子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可能再严重一点,觉得如果自己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这样做,固然可以发泄她心中的不满,但是这毕竟与群体的价值观相背离,还可能给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我想可以引导她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将自己对外界的不满用写文章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达到发泄的目的,是否这是一条出路?
  这样分析,理论上似乎很具有可行性。但是问题是她该看些什么书呢?且不说古今中外的大量名著都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功能,就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材而言,很多文章都完全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如语文教材中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告诉我们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珍视自己的生命;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教会我们如何直面挫折、战胜挫折;张洁的《拣麦穗》、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又向我们展示出人间处处存在的至真、至善、至美;而像《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罗曼·罗兰》《“布衣总统”孙中山》等这类文章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呼唤生命教育》更是直言不讳地和学生探讨了中学生自杀、暴力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潜移默化、沦肌浃髓的教育功效。此外,我还给她介绍了一些书目。例如冰心、泰戈尔、毕淑敏、张洁、沈从文等人的作品。
  古人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对于那些受到挫折但又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来说,学会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吐露自己心中的块垒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史铁生在失去了双腿之后,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一度想以一死了之,但是最终他选择了为写作而活着。他在《我与地坛》中写到“那时的我完全是为了写作而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可见,已经对生活完全绝望的他,在写作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出于这种分析,我就鼓励小黄同学用写文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她,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是在写作中找到生活支点的。我经常会给她出一些写作题目让她去写,如《说说我自己》《我与我的家人》《温馨的家》《我的宿舍》,等等。
  除此之外,我还建议她的家长,在家不要谈论她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对她多一些包容,尽可能营造一种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
  一年时间快过去了,令我欣慰的是,我经常能在她的桌面上看到我推荐给她的书目。有几次,我问她有没有坚持写东西,还开玩笑说能不能给我看看她写的东西。她笑着对我摇摇头说:“不可以。”我想她一定是写了很多她自己的秘密吧。而她的家长那边也传来消息说,她比以前开朗了很多,发脾气的次数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
  坦白地讲,到现在我也没有办法确定我的做法是不是在她的变化中起到一点帮助。但是我还是愿意继续给她推荐一些我认为对她有益的文章和书。我也愿意经常鼓励她多写一些文章。总之,她能逐渐地改变自己就是好事!因为我觉得文学人类学关于文学与治疗的理论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所以我很愿意把她的变化与它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塘厦中学)
  (责任编辑:李奇志)
其他文献
长沙市岳麓区滨江小学是一所两校融合的学校,新校区始建于2012年12月.2015年,岳麓区桐梓坡小学整体搬迁至滨江小学.随着两校的融合,学校各方面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达到“1+1>
期刊
看着上个月的经营报表,李总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rn李总是一家行业报的总编辑,兼管经营.原来报社的效益一直不错,100多人,1年将近1亿元的营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是这两年大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收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1]。职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情意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需要面临知识取向、实践取向和生态取向三重境界[2]。如何使职前小学语文教师尽早体验这三重境界,促进其专业发展进程,是目前职前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职前教师没有实践经验,缺少实践条件,这是阻碍其专业发展的
移动视频业务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为移动用户传送视频内容的新型通信业务,包括点对点业务(如移动视频电话)和一点对多点业务(如移动视频会议)等。各种移动视
河南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其GDP在全国排名第5。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日益加快,尤其以“中原崛起”为战略目标的建设中原城市群规划的正式提出,河南经济进入
★第三届全国职业教育仪器设备及教材展示会即将在杭州开幕为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职业教育设备生产企
2001年7月13日,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并庄严宣布,我国要将此次奥运办成绿色奥运、科学奥运、人文奥运.当时,我有所感悟,希借用这一提法,赋以颇不相同的内涵,提出现代高等
很高兴参加这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我认为在自然科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其原因是:第一,一个好的科学
拇指轻轻一按,新闻尽在“掌”握。这是11月7日开通的“新华手机报”为全国手机用户带来的全新读报体验。开通试运行期间,用户可以免费收看。“新华手机报”汇集由新华社主办
课堂阅读,谁是主人?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当然是学生。那教师呢?就我来说,通常的角色就像跟在主公身边的幕僚,时刻察言观色,及时出谋献策,自觉功成身退。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跟我在课堂上对学生一贯的“放纵”有关。  这种状态的形成,追根究底,大约是因为孩子们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用讲故事来开篇。那时还没来得及确立任何课堂“规矩”,讲故事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已经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仔细分辨,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