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热早已不在是新鲜话题,因为这股热从来没有退去过,小学生开始学英语,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四六级人人都要考。所以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要学英语,而学英语的检测方法和目标更多是考试。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考试外,听说读写则样样都不能少,而细心的人会发现第一个技能便是说。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在“说”上有着酸甜苦辣的经历和体会。
大一下学期,我报名参加学校老年大学英语口语班小老师招聘活动,成功通过面试后,一教就是三年,这个职位是义务性的,但确实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平台。在老年英语班上课的学生年龄从30到80的不等,大约有35个人,他们学英语的原因是将来打算移民,或者出国探亲等等。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聊到了英语口语,一个学生阿姨站起来,说道,“老师,您知道吗?有一次,我在校园里遇到了一个外国人,心里挺激动的,想想自己学过英语,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对他说了句‘Nice to meet you.’,那个外国友人说了句什么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就是他很惊讶我会说英语。就当我搜肠刮肚找下句的时候,忘词了,不会说了,我害怕他继续和我交谈,所以急急忙忙得说了一声‘Bye-bye’就赶快离开了。”这位阿姨讲述过她的经历后,自我调侃道“本来想展示展示自己的英语,可没想到,一张嘴竟成了哑巴啦,自己让自己碰了一鼻子灰。”相信这位阿姨的经历很多学英语的同学都有体会,我们学英语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开口说的少,介于此我们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地开口说,和同学吃饭的时候、一起回宿舍的时候、课间的时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说英语;二是大胆说,别怕说错,不说就不会有进步,说出来才会发现错误,并且越说会越有自信。
第二件事是我自己碰壁的一次经历。有一次我和外国留学生一起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聊到了我们学院一位资深的外籍老教授,她是中国籍美国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现已退休。我从来没见过这位老教授本人,只是听老师说过这位老教授现在发福了很多,过不了一般私家车的车门。话到嘴边,我想都没想,就接着介绍到“She is fat, very fat…”,我继续着,却发现和我一起吃饭的两个留学生瞪大了眼睛,我当时只意识到我不应该再继续说话了,但心里却不理解他们的反应。说来也巧,几天后,我到操场上散步,看到一位外国人用手机给在操场上随音乐快步走的人们拍照,这一举动引起我的好奇,所以,我便上前去问缘由。交谈中,得知他是一名澳大利亚教师,在我们学校教授商业法律。当问到他为什么要拍照的时候,他解释到,“This is fantastic! No matter you are young or old, rich or poor, wide or thin, you can come here to join in the group…”当他说到“wide”这个词的时候,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前几天留学生瞪大的眼神所表达的信息,原来我在说话的时候忘记了“fat”是一个具有冒犯性的英语单词,应该尽量少用,你看,这位澳大利亚教师就用了“wide”,我真是犯了大错,在介绍一个德高望重的教授时竟然用了“fat”!留学生估计要给我评一个尖酸刻薄的印象了。
说英语尽管会碰壁,但在交流中也会学到知识。
这就要谈到第三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啦,我们学校的外教基本上是一年一换,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问过一些老师,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大三上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和教了我们两年多的外教探讨这个问题,她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因为她打破了外教基本一年一换的常规。当我问她的时候,她用英语回答了好几个理由,而她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salary,即薪水的问题。在她看来,大多数外教不愿继续教下去是因为学校给的薪水太少,所以我的第二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So, how about your salary? How much can you earn a month now?”(你的薪水呢,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外教有点生气,有点脸红地提高嗓子回答到,“I won’t tell you!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她流露出的眼神,好像是我触犯到她心里的秘密一样,夹杂着恐慌,不安,愠怒,当时真把我吓一跳。尴尬中,我只好结束了谈话,心里不理解外教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除此之外还有些许委屈,因为我只是想了解了解情况,我只是关心她啊。两天后,我在书上找到这一尴尬场面的原因。原来,在西方,薪水涉及到个人隐私,询问他人薪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除非是极其要好或者关系很好的朋友,否则,不可以问他人的薪水。又犯一错!其实,当我看到书上的这一内容时,脑海里留有“初次见面或不孰悉的情况下不问西方人有关他们薪水的问题”这样的印像,但当时也只是读读,没有很在意,而这次的经历让我从未有如此清晰深刻的认识。印证了“知道是一回事,懂了是另一回事”。
最近的一件事也收获不小。我在和外国的一个朋友聊天时,聊到了称呼语的问题。她说,“I can’t understand this, that Chinese people always call their elder brothers or sisters “brother” or “sister” before they talk to them. And people in the US seldom do it.”对呀,我怎么没发现这个现象呢,我们在和自己的哥哥姐姐亦或是其他长辈说话的时候都会叫一声“哥”、“姐”或其对应的称呼,而美国人往往会直呼其名,看来生活中处处是文化啊。
说英语有酸甜苦辣,但不管是什么滋味,我们都要开口说,因为你会发现,只要你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顺便提醒大家一下,千万不要问外国人有关他们工资的问题,不然你会碰鼻子的!
大一下学期,我报名参加学校老年大学英语口语班小老师招聘活动,成功通过面试后,一教就是三年,这个职位是义务性的,但确实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平台。在老年英语班上课的学生年龄从30到80的不等,大约有35个人,他们学英语的原因是将来打算移民,或者出国探亲等等。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聊到了英语口语,一个学生阿姨站起来,说道,“老师,您知道吗?有一次,我在校园里遇到了一个外国人,心里挺激动的,想想自己学过英语,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对他说了句‘Nice to meet you.’,那个外国友人说了句什么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就是他很惊讶我会说英语。就当我搜肠刮肚找下句的时候,忘词了,不会说了,我害怕他继续和我交谈,所以急急忙忙得说了一声‘Bye-bye’就赶快离开了。”这位阿姨讲述过她的经历后,自我调侃道“本来想展示展示自己的英语,可没想到,一张嘴竟成了哑巴啦,自己让自己碰了一鼻子灰。”相信这位阿姨的经历很多学英语的同学都有体会,我们学英语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开口说的少,介于此我们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地开口说,和同学吃饭的时候、一起回宿舍的时候、课间的时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说英语;二是大胆说,别怕说错,不说就不会有进步,说出来才会发现错误,并且越说会越有自信。
第二件事是我自己碰壁的一次经历。有一次我和外国留学生一起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聊到了我们学院一位资深的外籍老教授,她是中国籍美国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现已退休。我从来没见过这位老教授本人,只是听老师说过这位老教授现在发福了很多,过不了一般私家车的车门。话到嘴边,我想都没想,就接着介绍到“She is fat, very fat…”,我继续着,却发现和我一起吃饭的两个留学生瞪大了眼睛,我当时只意识到我不应该再继续说话了,但心里却不理解他们的反应。说来也巧,几天后,我到操场上散步,看到一位外国人用手机给在操场上随音乐快步走的人们拍照,这一举动引起我的好奇,所以,我便上前去问缘由。交谈中,得知他是一名澳大利亚教师,在我们学校教授商业法律。当问到他为什么要拍照的时候,他解释到,“This is fantastic! No matter you are young or old, rich or poor, wide or thin, you can come here to join in the group…”当他说到“wide”这个词的时候,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前几天留学生瞪大的眼神所表达的信息,原来我在说话的时候忘记了“fat”是一个具有冒犯性的英语单词,应该尽量少用,你看,这位澳大利亚教师就用了“wide”,我真是犯了大错,在介绍一个德高望重的教授时竟然用了“fat”!留学生估计要给我评一个尖酸刻薄的印象了。
说英语尽管会碰壁,但在交流中也会学到知识。
这就要谈到第三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啦,我们学校的外教基本上是一年一换,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问过一些老师,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大三上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和教了我们两年多的外教探讨这个问题,她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因为她打破了外教基本一年一换的常规。当我问她的时候,她用英语回答了好几个理由,而她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salary,即薪水的问题。在她看来,大多数外教不愿继续教下去是因为学校给的薪水太少,所以我的第二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So, how about your salary? How much can you earn a month now?”(你的薪水呢,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外教有点生气,有点脸红地提高嗓子回答到,“I won’t tell you!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她流露出的眼神,好像是我触犯到她心里的秘密一样,夹杂着恐慌,不安,愠怒,当时真把我吓一跳。尴尬中,我只好结束了谈话,心里不理解外教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除此之外还有些许委屈,因为我只是想了解了解情况,我只是关心她啊。两天后,我在书上找到这一尴尬场面的原因。原来,在西方,薪水涉及到个人隐私,询问他人薪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除非是极其要好或者关系很好的朋友,否则,不可以问他人的薪水。又犯一错!其实,当我看到书上的这一内容时,脑海里留有“初次见面或不孰悉的情况下不问西方人有关他们薪水的问题”这样的印像,但当时也只是读读,没有很在意,而这次的经历让我从未有如此清晰深刻的认识。印证了“知道是一回事,懂了是另一回事”。
最近的一件事也收获不小。我在和外国的一个朋友聊天时,聊到了称呼语的问题。她说,“I can’t understand this, that Chinese people always call their elder brothers or sisters “brother” or “sister” before they talk to them. And people in the US seldom do it.”对呀,我怎么没发现这个现象呢,我们在和自己的哥哥姐姐亦或是其他长辈说话的时候都会叫一声“哥”、“姐”或其对应的称呼,而美国人往往会直呼其名,看来生活中处处是文化啊。
说英语有酸甜苦辣,但不管是什么滋味,我们都要开口说,因为你会发现,只要你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顺便提醒大家一下,千万不要问外国人有关他们工资的问题,不然你会碰鼻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