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案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en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说明:
  案例面向的是高二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运用联系、比较等方式,了解作品的意义及审美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名作赏析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审美感受,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过程:
  先“造势”,请同学们观看我精心编辑的一个短片。我选取了二战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绝望无助的男人;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和爆炸起火人们坠楼等。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这时,我让同学们取出纸笔,限时两分钟凭印象自由创作刚才看到的短片,不必拘泥于是否像,有兴趣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学很快完成了大概的画面形象。
  再让同学们讲述战争美术作品,参与的同学很多,列举了很多的战争美术作品。
  这时我再抛出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对这些场面是怎样处理的。”我打开《格尔尼卡》的画面,为使学生更好地分析、比较作品的局部,分别将画面中的灯、举灯的女人、从楼上跳下来的人、牛和马、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躺在地上的战士等局部设成按钮,每个按钮后都由有与之相关的链接,其内容包括毕加索为创作画的草图及生活中的素材等。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们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的变化历程,体味艺术创作的艰辛。在逐个分析作品局部时,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画,对照毕加索的作品进行如下讨论:
  为什么毕加索这样画,他的方法在表现力上与你的方法哪一个更具震撼力?
  火焰的形状再具象一点好不好?
  战士手中的短剑和剑旁的花有什么寓意?
  手持油煤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
  画面上方高悬的灯泡像什么?谁这样画了?代表什么意思?
  牛和马的表情有何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抱着已死的孩子的女人的眼睛像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画面用黑、白、灰的处理方法,用色彩的处理方法好不好?
  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先让多位同学阐述结论,再介绍毕加索生平及其艺术风格: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其作品《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内容。有前面的“自由创作”氛围和讨论打基础,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但表达不准确或表达不到位。这时老师加以分析指引,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探究和领悟作品的内蕴。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不同心境下往往有不同的感受,是符合审美心理规律的,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不断发现作品新的含义,所以杰作往往使人百看不厌。而作者在这件作品中,力求表现出人性的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性格的心理特征,加上含而不漏的技巧,更耐人寻味。
  效果分析:
  从美术本身的特点来看,美术欣赏是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看法的起点。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欣赏者都可能有不同于其他人甚至作者本人的发现、认识、解释、评价,因此,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在欣赏实践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是极为有利和不可缺少的。本例中,教师通过营造学生自主、师生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讲解来统一或替代学生的感受,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却使每个学生的审美感受不知不觉地深刻起来。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对自己“熟悉”的世界名画《格尔尼卡》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更由此掌握了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为“培养审美的眼睛”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是一节省级评优课的听后感,该课堂运用了漫画、对联、歌曲、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笔者针对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及结尾三个部分分析了充满艺术性的地理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 地理课堂 艺术性 《长江》  因为参加徐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地理中考说明会,我有幸观看了树人中学徐瑾老师的一节公开课《长江》,该课荣获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听后感觉果然名不虚传,让人醍醐灌顶,着实让人惊喜、感叹
摘 要: 文章认为,对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转变过程,教师要摆正师生的位置,认清与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相信学生,关爱学生,善用班集体力量,影响学生; 多方面关爱帮助,感染学生;从心底产生与学生交友的愿望。  关键词: 思想建设 集体力量 关爱帮助  对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转变过程,教师要摆正师生的位置,认清与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相信学生,关爱学生,从心底产生与学生交友的愿望,能做到
摘 要: 在青少年心理危机渐趋严重的今天,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作者尝试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展开,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这渗透生命教育,以诗意润泽心灵,为生命加钙,使学生保持一种强健的生命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摘要:辛格是美国现代著名犹太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作品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作家,辛格的作品处处充满了犹太性,这也是他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辛格作品中的犹太性主要体现在创作时选择的语言——意第绪语,他对犹太人日常生活、历史的细致描述,以及对犹太宗教问题的表现上。  关键词:辛格作品;犹太性;艺术形式  艾·巴·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是美国现代著名犹太作家,
摘要:在中职教育中,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同等重要。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线教师,从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尝试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进而营造师生互动的和谐班级氛围,能完善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和培养集体凝聚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班级建设;生活细节;心灵沟通;学生品质  对于中职学生品质的塑造来说,班级的凝聚力和同学互相团结友爱的精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在班主任的正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步步深入,中国沿海东部地区率先经济腾飞、振兴,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成为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南下北上的淘金者的首选之地,一批批外来的肯吃苦、有能耐的民工纷纷来到苏、锡、常地区,而由农民工问题衍生出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安全、心理等问题也随之成为新的社会问题。随父母漂泊异乡的农民工子女承受着城市孩子无法想象的种种压力,这种压力有的来自现实生活,有的来自精神层面。他们如一群孱弱的小鸟,期
摘 要: 大学生励志教育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实现教育目标,国防教育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国防教育是由众多具体载体构成的系统载体,主要包括革命传统教育载体、军事技能教育载体、军事理论教育载体、国防教育活动载体等。选择载体,应紧扣励志教育的内容,注重载体的可操作性,科学认识各种载体,有效把握载体的形式和特征,正确选择运用载体。  关键词: 大学生励志教育 国防教育 载体选择 载体构建
摘 要: 本文是着重阐述工作在艺考生培养第一线的老师的体会和具体的做法,以及相关经验的介绍。  关键词: 艺术类高考音乐生 声乐训练 辅导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出现了艺术类高考的热潮,各地各学校在抓文化类高考的同时,把艺术类高考也提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最基层的高中音乐老师,在担任艺术类高考班音乐生的训练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基础没有打牢、盲目练习、目标不明确、急
摘 要: 本文以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问题的分析,从校园网络规范体系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审查机制建设、校园论坛舆论引导工作建设、校园网络工作机构建设、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高校网站建设等六个方面构建综合性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论 引导工作机制 网络管理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指出:“信息是和
摘 要: 词义的客观性中有主观性的渗透,而词义的主观性又受到客观性的制约。与此同时,在词义界定的视域中,我们必须把词义的客观性质定位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用辩证理性的眼光对词义的主客观性和统一关系加以审视,对于把握词义的发展与丰富的深层内涵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 词义 主观性 客观性 互摄相渗 统一  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是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