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越之中的“於越”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与“乌鸟”结缘的先民留下了许多佳话。我们可从“乌鸟”中分解出双重意思:其一是“崇鸟”,鸟儿化为越人生命的保护神;其二是“尚黑”,乌色形成绍兴习俗的流行色。
崇鸟情结
《说文解字》说“於”即“乌”,“於越”就是“乌鸟佑护越人”的意思。鸟为越族部落的原始图腾即护身符,古籍记载越族中早有鸟书与鸟语,人们穿鸟纹服,用鸟形器,还遵行鸟居,耕作鸟田……勾践去国事吴,夫人见有乌鹊飞去复来,依依不舍,于是据船而恸哭,乃作《於鸢歌》。
《博物志》曰:“越地深山有鸟,如鸠,青色,名曰冶鸟。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时观乐便作人悲喜,形长三尺,涧中取石蟹就人火间炙之,不可犯也。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联想到温州的“瓯越”民族,这个“瓯”即“鸥”,鸥鸟是他们的保护神。还有广西的“骆越”民族,这个“骆”即“雒”,就是越语中的“鸟田”。看来,百越的“崇鸟”是一脉相承的。
“乌”,一名孝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它有反哺之孝德,而为世人所效仿。成公绥《乌赋》:“有孝鸟集余之庐,乃喟尔而叹曰:余无仁惠之德,祥禽曷为而至哉?”孔子说“孝乃德之本”,俗话有“百善孝为先”。舜帝是中华孝德文化的鼻祖,民间的说法是“乌乃舜之影”。《尚书》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百家之首的儒家,其发源就在大舜的孝道。
越中远古的《河上歌》曰:“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固复俱流,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这是原生态的情歌,“越燕”就是越人的自喻。还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越人以鸟自喻,情结十分深厚,无论是男是女。
据《吴越春秋》中记载,越人与鸟颇有缘分。越王勾践的模样“长颈鸟喙,鹰视狼步”——长长的脖子,尖尖的鸟嘴,目光如鹰,姿态似狼。
范蠡功成身退,隐姓埋名。他自称“鸱夷子皮”即生牛皮,意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鸱”是猫头鹰,民间视为不祥之物。“越鸟归”的典故与美女西施有关。她养着一只漂亮的鹦鹉,会读诗诵辞,可是一到吴国,却再也不作声了。后来越王兴兵伐吴,灭了吴国,这只鹦鹉回到越国后才讲起话来。
王羲之爱鹅别有情趣,在观鹅中领悟书法之道。“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转,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惊;鹅项曲,笔妙独。”“鹅掌游,墨韵流;鹅掌步,墨韵度;鹅掌眠,墨韵妍;鹅掌立,墨韵逸。”支道林的好鹤、养鹤、剪鹤、放鹤过程表现了仁厚的爱心,喜欢却不占有,他的爱才变得博大深厚。
越中流行白居易的一首《护鸟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陆游与鸟的情缘颇深,他的《鸟啼》诗娓娓道来:“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足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闻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巢,苗稚忧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这就是“物候学”的真切写照,唯有鸟儿懂得农家的心啊!
乌篷船呵,维系着越族深挚的神鸟情结。陆游曾对乌篷船作过描述:“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州烟雨。”这儿就是诗人流动的家。李白第一次到越州,坐在乌篷船中吟诗:“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那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船头,雕有似虎头形象的“鹢”,其状神秘可怖。传说“鹢”这种怪鸟“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行船可保障平安。船中,乌篷呈弧形,不就像鸟儿张开的翅膀吗?忽发奇想:篷者,鹏也,好一个大鹏展翅!
绍兴人喜爱的“百鸟乐园”,就在秀丽的大禹陵景区。有来自世界各地七大类百余品种近万只鸟,主园区由占地两万五千平方米的巨网凌空覆盖。园内山坡平谷相间、林幽树密,建有茶楼亭阁等园林建筑;辟有天鹅湖、鸵鸟园、鸳鸯洞、相思谷、观景长廊、鸟语花香等十个赏鸟与休闲区域;设有人鸟对话、雀鸟剧场、斗鸡观摩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娱乐参与项目。
尚黑习俗
“乌”,一名玄鸟。玄也是黑色,越族“尚乌”,黑成为一种流行色。号称“南镇”的黑色会稽山,为大禹精神的象征,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众所周知的是,“越为禹之后”。因为夏代崇尚黑色,以黑为正色。
黑,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古人们常用来表现坚毅、剛正,以及大公无私、甘愿牺牲的可贵品格。同时,审美的黑色属于极致,象征着庄严与悲哀,能给人以肃穆、神秘、恐怖、死亡等等联想。玄,象征着“义”的精神。又黑又瘦的大禹是天下行义的第一人,传说中的禹化为黑熊与水怪进行搏斗,终于制服了滔天洪水。他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卓苦勤劳,坚确慷慨,史称“禹墨精神”,百家中居儒家之后的墨家,其源头就在大禹的义道。
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即是黑色。黑色纳“五色”于一体,是“五色”的还原与复归,可以此界定黑色在“五色”观念中的永恒本质。《史记·夏本纪》说:“帝锡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之。”玄圭,即黑色的玉圭。帝舜为表彰禹治理水土的功绩,赐其黑色的玉圭,将黑色的特定意义与水之玄色联系在一起。按五行黑色从水,越人生活在山海环境中,水是他们最为亲近的对象,加上祖先大禹崇拜,这些独特的信仰又使尚黑之风世代不衰。
天地和谐、阴阳五行,乃至于等级礼法、民族图腾、君权与天命等观念就这样通过服饰的颜色来外化。《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服饰和治国,在古人眼里即便非因果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绍兴的尚黑习俗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遗址的陶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夹炭黑陶。在距今约七千年的第一期文化层中,夹炭黑陶占百分之七十九点九,夹砂黑陶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一,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陶器基本上是黑色的。夹炭黑陶和夹砂黑陶的产生有着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并非绍兴先民刻意而为之。但正是这些质朴自然的生产、生活器具所特有的天然色彩,开启了绍兴先民的尚黑意识,熏陶了绍兴先民的尚黑风俗。
绍兴习俗这种尚黑之风得以世代传承,与绍兴人的脾性也不无关系。黑色是一种凝重的色调,代表着神秘和莫测高深,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庄重、安静,它不显眼,不会招惹旁人的注意,这与绍兴人一向低调、内敛的为人风格相吻合。世代尚黑的风气造就了绍兴人低调、内敛的为人风格,同时也让他们钟情于包涵一切的黑色。
绍兴至今还有“於越”遗风,乌毡帽、乌干菜、乌篷船为绍兴的“三乌文化”。一是“衣”的代表乌毡帽。人们对乌毡帽的喜爱持续时间之长,都可以视作绍兴尚黑习俗的一种典型反映。人们还爱穿玄色(黑色)衣服,无论男女日常穿的以黑色衣衫为多,“玄色马褂”就是旧时绍兴最常见的服饰。二是“食”的代表乌干菜。干菜在刚晒制好的时候,并不是黑色的,需要反复蒸后,颜色才慢慢变黑,成为乌干菜。乌干菜是绍兴民间最普遍的“下饭”。三是“行”的代表乌篷船,与绍兴悠久的舟船文化相关的,还在于其独特的划船方式,如此手脚并用的划船方式似乎并不多见。这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船夫手脚并用,除用手划短楫外,还用脚“躅”(脚蹬)长桨,所以绍兴人又把这种小船称作“脚划船”或“躅桨船”。绍兴的“尚黑”习俗由此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而乌篷船正是这种习俗的一种悠远而典型的传承。
还有“住”的代表乌台门,绍兴尚黑的习俗更是明显。且不说绍兴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单以台门为例,像鲁迅故里的周家老台门、周家新台门,周恩来祖居百岁堂和秋瑾故居和畅堂等等,无一不是黑漆台门,而且其二门、仪门的门框、门板,大厅的串枋、门枋及各处屋柱等也都漆成黑色。这样的建筑风格于简单中显现庄严,在质朴里透出韵味。这是古城最深幽的一道风景,里面隐藏着江南的精致文化与迷人风情。
崇鸟情结
《说文解字》说“於”即“乌”,“於越”就是“乌鸟佑护越人”的意思。鸟为越族部落的原始图腾即护身符,古籍记载越族中早有鸟书与鸟语,人们穿鸟纹服,用鸟形器,还遵行鸟居,耕作鸟田……勾践去国事吴,夫人见有乌鹊飞去复来,依依不舍,于是据船而恸哭,乃作《於鸢歌》。
《博物志》曰:“越地深山有鸟,如鸠,青色,名曰冶鸟。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时观乐便作人悲喜,形长三尺,涧中取石蟹就人火间炙之,不可犯也。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联想到温州的“瓯越”民族,这个“瓯”即“鸥”,鸥鸟是他们的保护神。还有广西的“骆越”民族,这个“骆”即“雒”,就是越语中的“鸟田”。看来,百越的“崇鸟”是一脉相承的。
“乌”,一名孝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它有反哺之孝德,而为世人所效仿。成公绥《乌赋》:“有孝鸟集余之庐,乃喟尔而叹曰:余无仁惠之德,祥禽曷为而至哉?”孔子说“孝乃德之本”,俗话有“百善孝为先”。舜帝是中华孝德文化的鼻祖,民间的说法是“乌乃舜之影”。《尚书》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百家之首的儒家,其发源就在大舜的孝道。
越中远古的《河上歌》曰:“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固复俱流,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这是原生态的情歌,“越燕”就是越人的自喻。还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越人以鸟自喻,情结十分深厚,无论是男是女。
据《吴越春秋》中记载,越人与鸟颇有缘分。越王勾践的模样“长颈鸟喙,鹰视狼步”——长长的脖子,尖尖的鸟嘴,目光如鹰,姿态似狼。
范蠡功成身退,隐姓埋名。他自称“鸱夷子皮”即生牛皮,意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鸱”是猫头鹰,民间视为不祥之物。“越鸟归”的典故与美女西施有关。她养着一只漂亮的鹦鹉,会读诗诵辞,可是一到吴国,却再也不作声了。后来越王兴兵伐吴,灭了吴国,这只鹦鹉回到越国后才讲起话来。
王羲之爱鹅别有情趣,在观鹅中领悟书法之道。“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转,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惊;鹅项曲,笔妙独。”“鹅掌游,墨韵流;鹅掌步,墨韵度;鹅掌眠,墨韵妍;鹅掌立,墨韵逸。”支道林的好鹤、养鹤、剪鹤、放鹤过程表现了仁厚的爱心,喜欢却不占有,他的爱才变得博大深厚。
越中流行白居易的一首《护鸟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陆游与鸟的情缘颇深,他的《鸟啼》诗娓娓道来:“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足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闻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巢,苗稚忧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这就是“物候学”的真切写照,唯有鸟儿懂得农家的心啊!
乌篷船呵,维系着越族深挚的神鸟情结。陆游曾对乌篷船作过描述:“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州烟雨。”这儿就是诗人流动的家。李白第一次到越州,坐在乌篷船中吟诗:“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那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船头,雕有似虎头形象的“鹢”,其状神秘可怖。传说“鹢”这种怪鸟“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行船可保障平安。船中,乌篷呈弧形,不就像鸟儿张开的翅膀吗?忽发奇想:篷者,鹏也,好一个大鹏展翅!
绍兴人喜爱的“百鸟乐园”,就在秀丽的大禹陵景区。有来自世界各地七大类百余品种近万只鸟,主园区由占地两万五千平方米的巨网凌空覆盖。园内山坡平谷相间、林幽树密,建有茶楼亭阁等园林建筑;辟有天鹅湖、鸵鸟园、鸳鸯洞、相思谷、观景长廊、鸟语花香等十个赏鸟与休闲区域;设有人鸟对话、雀鸟剧场、斗鸡观摩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娱乐参与项目。
尚黑习俗
“乌”,一名玄鸟。玄也是黑色,越族“尚乌”,黑成为一种流行色。号称“南镇”的黑色会稽山,为大禹精神的象征,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众所周知的是,“越为禹之后”。因为夏代崇尚黑色,以黑为正色。
黑,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古人们常用来表现坚毅、剛正,以及大公无私、甘愿牺牲的可贵品格。同时,审美的黑色属于极致,象征着庄严与悲哀,能给人以肃穆、神秘、恐怖、死亡等等联想。玄,象征着“义”的精神。又黑又瘦的大禹是天下行义的第一人,传说中的禹化为黑熊与水怪进行搏斗,终于制服了滔天洪水。他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卓苦勤劳,坚确慷慨,史称“禹墨精神”,百家中居儒家之后的墨家,其源头就在大禹的义道。
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即是黑色。黑色纳“五色”于一体,是“五色”的还原与复归,可以此界定黑色在“五色”观念中的永恒本质。《史记·夏本纪》说:“帝锡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之。”玄圭,即黑色的玉圭。帝舜为表彰禹治理水土的功绩,赐其黑色的玉圭,将黑色的特定意义与水之玄色联系在一起。按五行黑色从水,越人生活在山海环境中,水是他们最为亲近的对象,加上祖先大禹崇拜,这些独特的信仰又使尚黑之风世代不衰。
天地和谐、阴阳五行,乃至于等级礼法、民族图腾、君权与天命等观念就这样通过服饰的颜色来外化。《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服饰和治国,在古人眼里即便非因果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绍兴的尚黑习俗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遗址的陶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夹炭黑陶。在距今约七千年的第一期文化层中,夹炭黑陶占百分之七十九点九,夹砂黑陶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一,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陶器基本上是黑色的。夹炭黑陶和夹砂黑陶的产生有着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并非绍兴先民刻意而为之。但正是这些质朴自然的生产、生活器具所特有的天然色彩,开启了绍兴先民的尚黑意识,熏陶了绍兴先民的尚黑风俗。
绍兴习俗这种尚黑之风得以世代传承,与绍兴人的脾性也不无关系。黑色是一种凝重的色调,代表着神秘和莫测高深,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庄重、安静,它不显眼,不会招惹旁人的注意,这与绍兴人一向低调、内敛的为人风格相吻合。世代尚黑的风气造就了绍兴人低调、内敛的为人风格,同时也让他们钟情于包涵一切的黑色。
绍兴至今还有“於越”遗风,乌毡帽、乌干菜、乌篷船为绍兴的“三乌文化”。一是“衣”的代表乌毡帽。人们对乌毡帽的喜爱持续时间之长,都可以视作绍兴尚黑习俗的一种典型反映。人们还爱穿玄色(黑色)衣服,无论男女日常穿的以黑色衣衫为多,“玄色马褂”就是旧时绍兴最常见的服饰。二是“食”的代表乌干菜。干菜在刚晒制好的时候,并不是黑色的,需要反复蒸后,颜色才慢慢变黑,成为乌干菜。乌干菜是绍兴民间最普遍的“下饭”。三是“行”的代表乌篷船,与绍兴悠久的舟船文化相关的,还在于其独特的划船方式,如此手脚并用的划船方式似乎并不多见。这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船夫手脚并用,除用手划短楫外,还用脚“躅”(脚蹬)长桨,所以绍兴人又把这种小船称作“脚划船”或“躅桨船”。绍兴的“尚黑”习俗由此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而乌篷船正是这种习俗的一种悠远而典型的传承。
还有“住”的代表乌台门,绍兴尚黑的习俗更是明显。且不说绍兴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单以台门为例,像鲁迅故里的周家老台门、周家新台门,周恩来祖居百岁堂和秋瑾故居和畅堂等等,无一不是黑漆台门,而且其二门、仪门的门框、门板,大厅的串枋、门枋及各处屋柱等也都漆成黑色。这样的建筑风格于简单中显现庄严,在质朴里透出韵味。这是古城最深幽的一道风景,里面隐藏着江南的精致文化与迷人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