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6406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为素材的,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情境创设的作文教学正是从学生的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通过观察情境或参与主题系列活动,获取一定的生活体验,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激发表达的热情和欲望。这是让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但在实际初中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或“欺骗”,或“花哨”,或“空洞”等。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做了思考,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远离“虚假”—走出随意性的误区
  创设作文教学情境的本意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真切感受,实现真情表达。但如果执教者没有了解学情,没有换位思考,创设的情境就容易失真,而不能“唤醒”学生的真切感受,使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应该都看到过公交车上小偷偷钱的场景,假如有一天一辆公交车上有一位老奶奶遭遇了小偷,你能分别以该公交车上某一位勇敢精明的壮汉、冷漠无情的青年、聪明有正义感的学生的身份,写出目睹这一场景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吗?
  这一作文情境的创设,先不论其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单就其能否“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看,也是有问题的。首先,绝大部分学生没看到过公交车上小偷偷钱的场景。其次,看小偷偷钱的人中不可能恰好是勇敢精明的壮汉、冷漠无情的青年、聪明有正义感的学生。所以这样的情境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脱离了生活实际,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或表达强加给学生的,学生自然只能编故事,区别只在于谁编的故事更合理。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力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初衷。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认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是创作的对象,是“情”“思”“辞”的根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物我交融,情景相生”,实际强调的是“写真实”才能“抒真情”。因而,情境一定要有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教师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拒绝“花哨”—走出形式化的误区
  我们强调作文教学情境或事件的创设要具有“唤醒”功能,所谓“唤醒”,就是指创设的作文教学情境或事件必须在激起学生某种情感体验的同时,能够最大可能地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或者能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观察体验的兴趣。而要创设出“唤醒”功能强大的情境或事件,执教者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要单纯追求热闹。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那扇门啊》的作文时,创设了三种情境。他请了三组同学围绕“门”展示三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1.迟到了,破门而入;2.因为玩电脑而与父母生气,摔门而出;3.躲在门外探头探脑,找小伙伴出去玩。
  这三种作文情境的创设基本都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但它们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却大不相同。因为执教的班级许多学生爱玩电脑,对于第2种情境有强烈的共鸣,情感体验被顺利唤醒,因此有不少学生写出了生动的场景。而第1种和第3种情境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交流。基于这样的经验,执教者认为另外两个场景的设置意义不大。
  比较以上作文情境创设在课堂应用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要创设出有效且高效的作文教学情境,执教者需精心构思,大胆取舍,否则情境创设太多,看着热闹花哨,实则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难以最大可能地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或者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观察体验的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自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三、避免“空洞”—走出低效化的误区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它贯穿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所有写作技巧的指导最终都是为文章主题服
  务的。
  本人在执教“写活人物心理”的作文课时,学生看完小视频,大多能用课堂上所学的技巧来写活人物心理,但我评改作文时却发现连优等生也只是单纯地把这个视频描述下来,内容空洞,没有鲜明的主题。究其原因在于:课堂上,我只专注于对写作技巧进行指导,却忽视了情境创设后的情感升华以及情境内涵的挖掘。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这节作文指导课时,我就追问了两个问题:看了这个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感想?上了这节课,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发出来,于是畅谈感受。不少孩子从视频的教育意义方面说道:“人生处处有意外,我需要用有良好的心态来应对每一天。”有的说:“早知道这不劳而获的财产会落入他人之手,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干活呢!”有的说:“意外无处不在,它等着你去发现,它可能会让你激动与兴奋,也可能让你悲伤与苦恼。”有的学生则从写作方法来谈。总之,每位学生的收获都那么真切、自然。
  刘勰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因而,创设的情境与斑斓的生活相通,才能使情境的意境深远,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升华,延伸教学的空间,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最终实现情感目标,实现高效的作文教学。
  四、跳出“情境”—走出定式化的误区
  教育不仅为了学生能学习,还为了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并在主动学习中激发创新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情境体验作文教学法不只是关注真实生活语境的写作,更应当注重阅读语境与生活语境的联系。毕竟体验绝不是始于或终于一节作文课,而应当成为学生表达丰富生活体验的需要。所以,与其每次都由老师们绞尽脑汁地创设作文情境,不如就地取材,让学生随时把学习生活中的经历和真切体验写出来。
  如讲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新闻写作训练。借学校刚举办的“魅力教师阳光学子”颁奖晚会的契机,利用真实情境,因时制宜来指导消息写作,于是出现了不少佳作。在学了《“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后,趁热打铁,让学生针对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节目进行新闻写作。
  针对许多孩子习作中动作描写不具体、不生动的问题,我们利用晚会上舞蹈表演《水的女儿》的情境,进行动作描写的专题训练。八(6)班的李同學《妙舞清歌—舞蹈表演“水的女儿”》让人眼前一亮。具体内容如下:
  她们像一朵睡莲含苞待放,优美的音乐响起,伴随着动感的节拍,缓缓绽开蓝色的花瓣,手戴白花,持藤条编成的篮子,跳着轻快的舞步,挥洒舒放的手臂,扭动柔软的腰肢,绽放灿烂的笑容,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时而与朋友相对,手持篮子好似在相互赠送礼物;时而像个调皮的孩子,赤脚在地上嬉戏玩耍。旋转的时候,蓝白色渐变的长裙,仿佛是水中激起的清波。只见她们举起双手、踮起脚尖再次旋转,又像是一只只在空中飞旋的天鹅,在地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婀娜的身姿和音乐融为了一体。
  舞毕,她们似害羞的少女轻盈退场,台下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了对她们的赞赏。
  当然,军训、校运会、艺术节、颁奖大会等丰富的校园生活也可以为老师所用。在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中(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学情境),教师适当为学生讲解观察方法、传授写作技巧,那么,有着写作兴趣与能力的同学就能迅速进入角色,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显然,我们只有牢记作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才能让情境创设真正有效。
  总而言之,情境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始终是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老师创设的特定情境要有真切感,要富有情感,富有想象力,富有理性,因为只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做到真切体验、思如泉涌,真情表达、妙笔生花。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事情,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的花朵,托尔斯泰说:“我们的想象就像阳光,有了这个阳光,在生活的土地里,种子才能发芽、生长、结果。”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指导学生写好富有想象力的作文,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编写童话故事培养学生
主题出版类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  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 编  商务印书馆  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  长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  李舫 主编  商务印书馆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1978-2018  厉以宁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  徐斌 等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文学艺术类  故宫的古物之美  祝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讲授李白的《蜀道难》。课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师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对诗歌进行批注。课堂上,各小组呈现预习结果。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负责声情并茂地朗读,有的负责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有的负责细致深入地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认真加以总结和提升,学生训练有素地记录要点。一节课下来,有诵读,有体会,有讲授,有生成,张弛有度,深入浅
摘 要:语文阅读能力建立于听、说、读、写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语言运用保持高度关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深度研究,从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入手,全面展示语文教育的积极影响。语文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育人作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的教育角色在全新教学模式之下发生了改变,教师要从简单的“教”逐渐向深入的“导”转变,主动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
[摘 要:微課以网络为基础,跳出了课堂的束缚,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巧用微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微课教学具有教学时间短,便于学生记忆的优势,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微课,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微课;应用方法]  1微课资源的优势  其一,教学时间短,便于记忆。微课的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个短小的教学视频。微课最好在5-8分钟左右,就算延长也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对他们来说
[摘 要: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低下、认知不足、自制能力差,德育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较多阻力和问题。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班主任是小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在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生;班主任;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小学生学校教育中的直接引导者和
瑞典人将《西游记》解读为唐僧和仆人沙僧带着宠物猴、宠物猪去西方旅游(探险)的故事,一路上宠物猴解决了诸多障碍,譬如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三头犀牛、两只狮子和三匹狼等。而林庚《西游记漫话》则认为“《西游记》所展示的是一些动物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所写的神魔除去尸魔以外,几乎都是由动物精变而成的,像犼、牛、象、鹿、虎、羊、豹、蝎子、老鼠、貂鼠、金鱼、狐狸、六耳猕猴、大鹏、蜘蛛、蟒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调动自己的多层感觉、知觉与思维能力所展开的深度学习活动。深度阅读则是指学生针对具体的阅读对象所形成的知识图谱,以及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涵,并且展开关联性分析的阅读能力,它既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所展开的对话活动,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生所参与的思考、评析和问答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深度阅读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将阅读作为自己获取知识与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及
一、古诗文联对(本大題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请根据上下文的文字描述,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诗文。  1.“尊师”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老师”不仅存在于学校,生活中也处处有能教给我们知识和道理的老师。《论语》中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论述,《师说》中也用“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来表达这一思想。  2.大雨倾盆,无雨伞随身,又无躲避之所,在这样的境遇中想必大家多会觉得狼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界展开系列变革与创新,主要目的就是促使课堂教学环境更加生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堂中,使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见,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