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很大。本文笔者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针对大学生自身、学校以及政府分别给出了不同的面对就业压力的意见。
关键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7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64-03
近年来,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2011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15.6万人,毕业生总数比上年增加7514人,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为90.5%;201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6.4万人,预计未来5年内,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将在16万人以上,总量压力很大。本文作者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分析,调查中随机选取吉林省内44所高校中的8所高校,在校园内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率91.2%。
一、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择业上比女生更具冒险性与竞争性。在对待找工作、考研、出国的问题上,男女的选择大致相近,但在总体上选择考研的人数比例超过了毕业后直接找工作的人数比例,说明了面对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大家更趋向于提高自己的学历来增加竞争力。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就业抱着体验过程、积累经验的心态,35.2%的学生认为就业需要全力以赴, 27.5%的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而对薪水有较高要求的学生只有10.4%。可以看出,工作经验的获得已经成为毕业大学生现阶段的需求,这是迎合现代市场需要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择业标准上,吉林省大学生最在意的前3项是个人发展空间(63.7%)、公司知名度(58.8%)和挑战性(46.2%)。其余几项差距较大,属于考虑范围内,但择业时并不侧重。
综合来看,大学生侧重于经验的获得和总体上发展的空间,这说明吉林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已经具备了长远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当时的利益。但是面对关于就业前景的提问,只有近1/3的同学表示看好,超半数则表示迷茫,整体来看吉林省大学生关于就业前景表现出信心不足。
二、吉林省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
为了研究薪金的问题,此次调查随机抽选了四类学科类别的高校进行分析。
根据均值和中位数的对比,综合类高校——211及以上高校和普通高校,对工资的要求最低平均值分别为3895元和2726元。
根据对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横向比较,普通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及其他类的同学对工资的要求比较低(均值<中位数<众数),而211及以上院校的同学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均值>中位数>众数),这当中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
将调查结果分成211及以上院校和非211院校两类,可以看出吉林省211及以上院校学生月薪底线和期望值的均值分别为4034元、29806元,相比之下非211类院校学生对月薪底线以及期望值较小,分别为2756元、5057元。相较于均值的强烈对比,211及以上院校与非211类院校学生在月薪底线及期望值的众数相差不大,分别为2000元、3000元和4000元、5000元。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运算后发现,211及以上院校学生月薪底线以及期望值的范围差非常大,在8000元到47500元之间,而非211类院校学生月薪底线以及期望值的范围差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期望值与月薪底线的相关系数都在0.7左右,说明大学生对工资的预期大体上是一致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吉林省大学生在不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对未来薪金的大致期望。
据调查,现阶段吉林省大多数企业给出大学生转正后正式工资的平均值在2000-3000元左右,这与同学们给出的期望差距很大,大家应该调整心态,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三、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准备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做着不同的就业准备,高年级同学倾向于实践,例如假期实习等,而低年级同学则比较侧重软件的培养,例如考各种证书。但是从总体情况上看,考证仍是多数学生就业准备中最为青睐的一项。
经过调查后发现吉林省大学生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专业市场了解不足”,占总人数的52.2%,其次为“缺乏专业培训”,占总人数46.2%,再次为“对自己没信心”,占总人数的28.6%,而表示“没问题”的学生只有9.3%。这里体现了大学教育与社会要求的脱轨,大多数学生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创业需要的是社会经验(35.4%)、资金(27.9%)和技术(23.1%)。此外,政府是否有相关的政策支持(11.0%)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热情以及成功率。仅有少数人认为勇气、良好的人脉、好的创业方案也是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7%的求职学生将“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视为最欠缺的素质;27.0%的学生表示“沟通协调能力缺乏”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比较欠缺的素质;18.3%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技能的不足”是求职过程中较为头痛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分别占了11.1%和10.8%。
调查发现,各年级的同学对于自己认为就业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基本相同,包括自我定位不清 、对社会认知不够、对未来目标不明以及就业准备不当等,而且在这4个基本选择项上各个年级选择的比例以及占总体的比例大体相同,这说明了吉林省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心存疑问是从一入学就开始的,并不是等到即将毕业时才产生。
四、吉林省大学生对政府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对政府政策满意的学生只有22.1%,绝大多数则表示一般、不清楚,占到了总人数的67.9%,有11.1%的学生则表示对政府关于就业的政策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帮助的投入和重视,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 从调查结果上看,缺乏实际技巧与经验、就业期望太高、就业人数太多这三方面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面对就业所需帮助这一问题时,近65%的学生选择了提供工作机会,说明相对于理论指导,学生更希望通过实践去提高自己。36.8%的学生希望获得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很多学生对未来还存在迷茫,希望通过规划,进一步落实并促进自己为理想奋斗。对就业理念的疏导、协助分析和纠正就业误区、评估就业准备与心理状态的选择上表明对于就业,理论上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希望通过理论来充实自己。
五、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大学生自身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证书,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的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良好的就业意识。切莫眼高手低,进行就业准备是为了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承担起某种责任。在了解知识之余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如树立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就业、先就业后调整的就业意识等。
2.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在校期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等等,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3.就业不能处于被动状态,要在求职过程中学会主动出击,做好参加“双向选择”的准备,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充分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同时,大学生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理。
(二)关于高校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是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应从招生、日常教务、各类活动、实习等各个方面做好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从入校开始,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
2.关注本专业就业的“三业一位”(行业—职业—企业—岗位)动态情况,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改革大学的课程设置,把更多的学科改造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学科,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可以聘请行业专家进行研讨,部分专业课程也可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授课和指导。
3.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学校应帮助大学生建立各类工作的实习机会。
4.利用好就业政策。政府部门为促进就业,发布了许多促进就业的政策,以及各地出台的鼓励企业聘用本地生源地学生的政策等。
5.大学生毕业离校后,应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就业企业的工作状况,找出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并促进教学改革。
(三)对政府的建议
目前吉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健全,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调控大学生就业市场,可以有效解决一些问题,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1.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正式就业的长效机制。首先,应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其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流动等。再次,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的政策和规定,将真正有能力并愿意从事公共管理事业的毕业生选拔到公务员岗位上来。最后,政府还应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3.对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发现,很多的大学生因为自身能力和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自主创业,故政府应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帮扶政策及宣传。
参考文献:
[1] 杜子芳.市场调查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李立强.毕业生:从“包办分配”到“双向选择”[EB/OL].新京报网,2008-7-18.
[3] 魏然.扶持大学生就业,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EB/OL].道客巴巴.
关键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7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64-03
近年来,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2011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15.6万人,毕业生总数比上年增加7514人,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为90.5%;201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6.4万人,预计未来5年内,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将在16万人以上,总量压力很大。本文作者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分析,调查中随机选取吉林省内44所高校中的8所高校,在校园内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率91.2%。
一、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择业上比女生更具冒险性与竞争性。在对待找工作、考研、出国的问题上,男女的选择大致相近,但在总体上选择考研的人数比例超过了毕业后直接找工作的人数比例,说明了面对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大家更趋向于提高自己的学历来增加竞争力。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就业抱着体验过程、积累经验的心态,35.2%的学生认为就业需要全力以赴, 27.5%的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而对薪水有较高要求的学生只有10.4%。可以看出,工作经验的获得已经成为毕业大学生现阶段的需求,这是迎合现代市场需要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择业标准上,吉林省大学生最在意的前3项是个人发展空间(63.7%)、公司知名度(58.8%)和挑战性(46.2%)。其余几项差距较大,属于考虑范围内,但择业时并不侧重。
综合来看,大学生侧重于经验的获得和总体上发展的空间,这说明吉林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已经具备了长远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当时的利益。但是面对关于就业前景的提问,只有近1/3的同学表示看好,超半数则表示迷茫,整体来看吉林省大学生关于就业前景表现出信心不足。
二、吉林省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
为了研究薪金的问题,此次调查随机抽选了四类学科类别的高校进行分析。
根据均值和中位数的对比,综合类高校——211及以上高校和普通高校,对工资的要求最低平均值分别为3895元和2726元。
根据对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横向比较,普通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及其他类的同学对工资的要求比较低(均值<中位数<众数),而211及以上院校的同学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均值>中位数>众数),这当中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
将调查结果分成211及以上院校和非211院校两类,可以看出吉林省211及以上院校学生月薪底线和期望值的均值分别为4034元、29806元,相比之下非211类院校学生对月薪底线以及期望值较小,分别为2756元、5057元。相较于均值的强烈对比,211及以上院校与非211类院校学生在月薪底线及期望值的众数相差不大,分别为2000元、3000元和4000元、5000元。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运算后发现,211及以上院校学生月薪底线以及期望值的范围差非常大,在8000元到47500元之间,而非211类院校学生月薪底线以及期望值的范围差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期望值与月薪底线的相关系数都在0.7左右,说明大学生对工资的预期大体上是一致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吉林省大学生在不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对未来薪金的大致期望。
据调查,现阶段吉林省大多数企业给出大学生转正后正式工资的平均值在2000-3000元左右,这与同学们给出的期望差距很大,大家应该调整心态,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三、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准备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做着不同的就业准备,高年级同学倾向于实践,例如假期实习等,而低年级同学则比较侧重软件的培养,例如考各种证书。但是从总体情况上看,考证仍是多数学生就业准备中最为青睐的一项。
经过调查后发现吉林省大学生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专业市场了解不足”,占总人数的52.2%,其次为“缺乏专业培训”,占总人数46.2%,再次为“对自己没信心”,占总人数的28.6%,而表示“没问题”的学生只有9.3%。这里体现了大学教育与社会要求的脱轨,大多数学生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创业需要的是社会经验(35.4%)、资金(27.9%)和技术(23.1%)。此外,政府是否有相关的政策支持(11.0%)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热情以及成功率。仅有少数人认为勇气、良好的人脉、好的创业方案也是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7%的求职学生将“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视为最欠缺的素质;27.0%的学生表示“沟通协调能力缺乏”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比较欠缺的素质;18.3%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技能的不足”是求职过程中较为头痛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分别占了11.1%和10.8%。
调查发现,各年级的同学对于自己认为就业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基本相同,包括自我定位不清 、对社会认知不够、对未来目标不明以及就业准备不当等,而且在这4个基本选择项上各个年级选择的比例以及占总体的比例大体相同,这说明了吉林省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心存疑问是从一入学就开始的,并不是等到即将毕业时才产生。
四、吉林省大学生对政府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对政府政策满意的学生只有22.1%,绝大多数则表示一般、不清楚,占到了总人数的67.9%,有11.1%的学生则表示对政府关于就业的政策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帮助的投入和重视,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 从调查结果上看,缺乏实际技巧与经验、就业期望太高、就业人数太多这三方面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面对就业所需帮助这一问题时,近65%的学生选择了提供工作机会,说明相对于理论指导,学生更希望通过实践去提高自己。36.8%的学生希望获得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很多学生对未来还存在迷茫,希望通过规划,进一步落实并促进自己为理想奋斗。对就业理念的疏导、协助分析和纠正就业误区、评估就业准备与心理状态的选择上表明对于就业,理论上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希望通过理论来充实自己。
五、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大学生自身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证书,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的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良好的就业意识。切莫眼高手低,进行就业准备是为了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承担起某种责任。在了解知识之余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如树立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就业、先就业后调整的就业意识等。
2.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在校期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等等,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3.就业不能处于被动状态,要在求职过程中学会主动出击,做好参加“双向选择”的准备,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充分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同时,大学生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理。
(二)关于高校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是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应从招生、日常教务、各类活动、实习等各个方面做好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从入校开始,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
2.关注本专业就业的“三业一位”(行业—职业—企业—岗位)动态情况,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改革大学的课程设置,把更多的学科改造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学科,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可以聘请行业专家进行研讨,部分专业课程也可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授课和指导。
3.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学校应帮助大学生建立各类工作的实习机会。
4.利用好就业政策。政府部门为促进就业,发布了许多促进就业的政策,以及各地出台的鼓励企业聘用本地生源地学生的政策等。
5.大学生毕业离校后,应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就业企业的工作状况,找出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并促进教学改革。
(三)对政府的建议
目前吉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健全,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调控大学生就业市场,可以有效解决一些问题,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1.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正式就业的长效机制。首先,应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其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流动等。再次,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的政策和规定,将真正有能力并愿意从事公共管理事业的毕业生选拔到公务员岗位上来。最后,政府还应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3.对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发现,很多的大学生因为自身能力和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自主创业,故政府应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帮扶政策及宣传。
参考文献:
[1] 杜子芳.市场调查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李立强.毕业生:从“包办分配”到“双向选择”[EB/OL].新京报网,2008-7-18.
[3] 魏然.扶持大学生就业,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EB/OL].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