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即把阅读和交流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真正得以落实,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把数学阅读看作是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各种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不仅需要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充足的预习准备,更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学、去读。在讲授数学新课时,教师恰当地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数学情境、安排数学阅读环节,能让学生积极投入、自主探究,引起学生内部认识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通过“读”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和变化,从“我不读”上升到“我要读,我想读好”。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采取开门见山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小数的基本性质,那比有什么性质呢?如果比有性质,那是什么呢?它和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的一些性质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课本。“比会有什么性质”和“有什么联系”的提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展“数学手抄报展评”“数学知识小竞赛” “数学小博士”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同的认知冲突中,保持高度的阅读兴趣。
巧妙引导,让学生乐读
阅读,尤其是数学阅读,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学生在数学阅读的方法上,经常带有个人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等。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引导,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数学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理解 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在阅读时,可以把读、思、议、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其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逐字、逐句、逐行地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出字里行间隐藏的含义,体会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如:在学习有关因数和倍数“2、3、5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概念,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划批、标出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
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长期这样就能养成爱问、好问、会问、会思考的好习惯。如:学习了平角的知识以后,有个别学生会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教师不要马上亮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有关平角的文字,去辨别什么是平角,明确平角是一个角,它必须具备角两个特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探究、去总结,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平角知识的认识,也使学生明确,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数学阅读。
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正确迁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学习“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时,学生读完题目后,不要着急让学生独立解答,而是让学生去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阅读中操作 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把复杂难懂的阅读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如:教学“画角”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中画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按文中的方法边读边画;对在画角时出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画角方法。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并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展示他们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数学阅读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各种数学能力,享受数学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课外拓展,让学生能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文本和不同层面学生发展需求拓展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外数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比较自由,教师可以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融合,数学与生活自然融合,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多方面领会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应用。
数学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更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只有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深深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并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分析数学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数学学习高效化,真正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进贤小学)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不仅需要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充足的预习准备,更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学、去读。在讲授数学新课时,教师恰当地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数学情境、安排数学阅读环节,能让学生积极投入、自主探究,引起学生内部认识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通过“读”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和变化,从“我不读”上升到“我要读,我想读好”。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采取开门见山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小数的基本性质,那比有什么性质呢?如果比有性质,那是什么呢?它和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的一些性质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课本。“比会有什么性质”和“有什么联系”的提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展“数学手抄报展评”“数学知识小竞赛” “数学小博士”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同的认知冲突中,保持高度的阅读兴趣。
巧妙引导,让学生乐读
阅读,尤其是数学阅读,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学生在数学阅读的方法上,经常带有个人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等。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引导,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数学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理解 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在阅读时,可以把读、思、议、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其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逐字、逐句、逐行地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出字里行间隐藏的含义,体会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如:在学习有关因数和倍数“2、3、5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概念,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划批、标出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
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长期这样就能养成爱问、好问、会问、会思考的好习惯。如:学习了平角的知识以后,有个别学生会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教师不要马上亮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有关平角的文字,去辨别什么是平角,明确平角是一个角,它必须具备角两个特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探究、去总结,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平角知识的认识,也使学生明确,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数学阅读。
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正确迁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学习“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时,学生读完题目后,不要着急让学生独立解答,而是让学生去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阅读中操作 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把复杂难懂的阅读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如:教学“画角”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中画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按文中的方法边读边画;对在画角时出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画角方法。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并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展示他们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数学阅读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各种数学能力,享受数学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课外拓展,让学生能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文本和不同层面学生发展需求拓展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外数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比较自由,教师可以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融合,数学与生活自然融合,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多方面领会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应用。
数学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更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只有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深深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并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分析数学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数学学习高效化,真正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进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