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在文化史上,国际中国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在国际文化关系中以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学术,具有双边文化性质。一般说来,包括汉字文化圈在内,欧洲在世界上最早形成了具有近代形态的“中国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文化史上,国际中国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在国际文化关系中以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学术,具有双边文化性质。一般说来,包括汉字文化圈在内,欧洲在世界上最早形成了具有近代形态的“中国学”
其他文献
<正> 《说稗集》出版了。它是吴组缃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论著结集和成果结晶。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有幸修习他当年开设的“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小说史论要”等倍受同学欢迎的课程,也阅读过他发表在报刊上的重要论文;今日捧读此集,一方面如温旧课,如对故人,同时又得到新的收获,颇有温故知新之感。下面谈几点粗浅体会。吴先生研究、教授古典小说时间之长、功夫之深、方面之广,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说稗集》收文仅十七篇,约十八万字,数量并不算多。这除了“文革”使他失去十年出成果的
<正> 三、四年前,当文学研究界一些青年伙伴纷纷涌向新命题、新范畴、新“体系”的时候,当时正攻读博士学位的温儒敏却一头钻入“现实主义”这个古旧而冷落的理论堡垒之中,默默地展开了他的研究工作,颇引来几声“不识时务”之虞。如今,他的专著《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学术研究应有的拓展、谨严和平实的面目问世了,我细细阅读了这部象作者一样朴素诚恳、深沉厚重的书,回溯他切入这项研究的选题、方法和人格力量,进而反思文学研究创新之类热门话题,总觉得有些话要说。
<正> 中华大地,奇山秀水,名园胜迹,构成了古老而灿烂的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十年代,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挥毫写下豪迈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美景的无限爱恋。余树森、乔默主编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诗文鉴赏词典》,在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批判民族虚无主义之际发行,正是适逢其时。当读者朋友翻阅这本装帧精美的词典的时候,它象一个学识渊博的热情导游,一会把你带到
<正> 萧统《文选》卷四十二所载曹植“与杨德祖书》云: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其中“德琏发迹于此魏”句,李注云:“德琏,南顿人也。近许都,故曰此魏。”胡刻宋本李善注《文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六臣注文选》皆同。应场字德琏,为后汉应奉之孙。《后汉书·应奉传》云:“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人也。”李注谓应场为南顿人,不误。据司马彪《续汉书·郡
<正> 包括文学革命在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反传统的运动。无数革命的先驱者在这一运动中表现了“扎硬寨,打死战”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他们的“勇敢与坚定”,“正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前夜’的光景”。但是,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不是脫离特定历史环境而存在的抽象模式。內部素质的复杂结构和长期存在的矛盾运动,使传统文化成为一个稳定而复杂的综合体。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凝固的板块。在外来思潮冲击下产生的反传统斗爭,本身就必然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反思性的批判。七十年前爆发的那场反传统的斗爭
<正> 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公众关系学”讲习班于3月19—3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余名学员参加了讲习班。本次讲习班是由北京大学费孝通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潘光迴博士倡议并在他们的亲自指导下举办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尔流任班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先生、中华全国职业教育会常务理事王艮仲先生、全国政协秘书长周绍铮先生、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定先生、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袁方教授为本讲习班顾问。讲习班教员由香港中文大学及特聘来自美国、新加坡高水平的公关学
<正> 1 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可谓此较准确地概括了五四现象,抓住了五四运动的显态。但是,五四运动的宗旨却不尽然,它有着更深层的目标。五四运动的底蕴是呼喚着一个能给予全面自由发展的新型社会,即呼唤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理想环境。它的潜态是强调个体独立。根据学术界一般的观点,五四时期应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开始。毛泽东也曾赞誉,《新青年》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那么《新青年》的
<正> (一)新技术犯罪的提出从远古时代的人造石器发展到今天众多新兴科学技术的出现,无不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循着人类自身进化路线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说,科学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扩展自身各种功能的原理,技术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扩展自身各种功能的具体方法和结果。如果说,人类以往自身进化的主要特点是生理体质的进化,伴随的科技进步是用机器部分地代替了人类的体力劳动的活,在当代及未来的时代,人类自身进化的主要特点是智力和文明的进化,相伴而生的科技进步是以各种新技术所制造的各种新“机器”,正在部分
<正> 《家礼》一书,分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卷,传为宋朱子所撰。但自元应氏作《家礼辨》以来,此书究竟是否为朱子所作,已是聚讼纷纭。近年学者(如钱穆,上山春平),皆以此问题已得解决,实则未然。今将各家之说略为梳理,且更为考核,以见其实。一、宋人论家礼1.朱子死后,门人李方子作《朱子年谱》,于“乾道六年庚寅”下有“家礼成”一条,并说:
<正> 谢灵运(385~433年)是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对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不揣浅陋,试图从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等方面对谢灵运及其山水诗在南北朝崛起的深层原因作一番考察,并将这些因素与作者的审美心理相联系,以求对谢灵运的创作特征获得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