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b5503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山市星村中學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自主学习是一个人适应信息时代必备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社会。本文依据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历史教育实践,进行总结概括,介绍了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在这基础上总结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 民主平等 兴趣 展台
  一、教育的发展要求自主学习势在必行。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世界范围内的物质的、观念的许多形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凭着曾经拥有的知识想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讲,就越显重要了。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更新速度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及时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完全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宰,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的讲、问、练团团转,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的压制和损害。传统教育模式摧毁了孩子先天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孩,求知欲望都非常强烈,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正是在这样强烈的自主思考中,他们能够很快很好的学到许多知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阶段的提高,他们反而再也不去主动的思考,他们习惯了从老师那儿接受"是什么",再也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这正是传统的教育,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的"应声虫",成为知识的量器。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势在必行。
  二、什么是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活动、自我拓潜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刻苦的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必须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下,使学生经过不间断的培养,才能达到的。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的历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概括,提出了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
  三、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一般为每周2-3课时,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相去甚远,这使历史老师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一般历史老师任教班级又较多,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相比,又超之甚多。时间少,要接触的对象又多,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好像就更加困难了。其实不然,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在于接触的时间多少,当然更不在于那些说服教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对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感觉,当老师在学生心中的亲近感增加一定程度时,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变得容易多了。
  2、注重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首先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应保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努力学习。
  再次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如历史课上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汶口居民之前社会没有贫富差别,而大汶口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但面对问题时不能直接解答,而应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面对问题,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我一分钱没有,让你分我一半,你愿意吗?"有的同学马上就明白了:"当然不会,那是私有财产,这就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己不断的思考寻求答案,而且就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非常生动有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3、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
  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历史方法。
其他文献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学生能否识图、读图、用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高中阶段地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地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图导学,学会进行图文转换,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
期刊
虽然高中新课改已经进入白热化程度,但是我认为无论教材怎样变化,上课方式怎样改变,无论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教学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高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因为地理新旧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了地理学习的几项核心能力,即对地理空间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
期刊
笔者现在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前段时间,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家庭作业,是某地区的一张一模检测卷,试卷题型新颖,新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试卷知识点分布和考试的难度系数也比较符合高考要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训练价值。等试卷回收批阅之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试卷得了满分,就连试卷材料题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一字不差。笔者找学生交流谈心之后了解到,很多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试题来完成作业,学生试卷得满分的疑团就此解开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理想情操、爱国情感、合作探究、竞争意识以及自信心等方面品质进行了探索,简述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一般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历史课 教学设计 积极心理 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平地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一道一米二的路沟,但是如果把场景转换到二十米甚至更高的高空,两边都是悬崖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一个国家既要立于不败之地,又要屹立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时代召唤着现代的诸葛亮、诺贝尔、爱因斯坦这些"智能型"人才,而非赵括,马诬那样"知识型"的人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师责无旁贷,而今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笔者并非吹毛求疵而乃事实:"填鸭式"、"复印机式"、"故事课式"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高投入、低效益"
期刊
摘要:学习地理情趣低落,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师生情感"教育;采用"互动教学"法;新课要有"情境"引入;教学要"地图化";重视"能力化"。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  关键词:如何调动 学生 地理 课堂 积极性  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低落,地理教学质量及不令人满意。我上课时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新概念,但却一直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培养相对智能的人才是当今世界的前卫教育。对中学生来讲当务之急是启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中學地理课程是一门边缘课程,但涉及内容广发,与人们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根据地理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