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010-02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2009年1月~2013年6月对3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给予精心舒适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先报道如下:
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36~76岁,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主要表现按病程分三个阶段:①无症状期:体检可正常,X线心脏轻度增大心电图有非特异性改变,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6cm;②有症状期:极轻度疲劳、乏力、气促、心悸等症状。舒张早期奔马律,超声测量右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5~7.5cm,射血分数在2%~5%;③病情晚期:肝肿大、水肿、腹水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其病情长短不一,多则数十年,少则短期内死亡,多合并心律失常,部分可发生肺栓塞或猝死。主要体征为心脏扩大,奔马律、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胸部X线:心影明显增大,肺常瘀血。心电图: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和各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扩张,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收缩力下降。患者伴有长期治疗造成的的心理障碍。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1)卧床休息与活动:病房内应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以确保患者的治疗及落实各种护理措施。心肌病病人限制体力活动甚为重要,可使心率减慢,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有心衰症状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注意照顾其饮食起居。当心力衰竭控制后仍应限制活动量,促使扩大的心脏得到恢复。对强迫体位的患者应定期翻身、叩背以防压疮形成,给病人半卧位或高枕,当心衰改善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活动次数及量应量力而行。⑵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乏力、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先兆,防止发生猝死。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定期测体重。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则致动脉栓塞,需随时观察有无偏瘫、失语、血尿、胸痛、咯血等症状,以便及时处理。肥厚型心肌病应注意晕厥发生。本病猝死机会多,应备好抢救用物和药品,以及电复律等急救措施。⑶吸氧:给予氧气吸人,根据缺氧的程度调节流量。
2.3 饮食护理:⑴给予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C、维生素B族类的清淡易消化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加机体抵抗力。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多合心功能不全,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心衰时低盐饮食,限制水分摄人。对心功能不全者应予低盐饮食,每日摄盐量2~3g。对不易接受者可選用无盐酱油及食盐代用品,同时禁烟禁酒,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⑵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及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嘱病人勿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力衰竭或引起心脏骤停及脑血管意外等。
2.4 用药护理。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服药依存性,,可使患者正确的服药而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1]。遵医嘱用药,以控制心衰为主,同时给予改善心肌代谢药物,观察疗效及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强心、扩血管、利尿剂等治疗是去除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也是心力衰竭早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洋地黄能有效的治疗轻、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广泛受累,对洋地黄药物耐受性差,常用剂量与中毒量相近,应警惕发生中毒。
2.5 感染护理 DCM由于肺淤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又是引起心衰的重要因素。①DCM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主要是肺炎或支气管炎,护理上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换季或气温骤降时,向患者宣教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知识,以预防其发生;②加强病房消毒,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开窗通风,控制探视,防止医源性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③检测T、脉搏呼吸,痰的颜色、性质、粘稠度和量;④遵医嘱采血、痰标本做细菌培养监测结果;⑤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有无菌群失调;⑥反复感染者可口服转移因子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加抵抗力。
2.6 心理护理 DCM患者多产生焦虑、抑郁、易怒、及消极情绪,如焦虑、恐惧可引起心跳速率、心输出量、末梢血管阻力、血液粘稠度等的改变,因此,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患者控制并调节不良情绪,在护理工作中多细心体贴关心患者,给予鼓励、安慰,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悲观的情绪,教育家属关系体贴患者,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细花,朱燕双,李若铭,扩张型心肌病反复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0,16(3):1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010-02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2009年1月~2013年6月对3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给予精心舒适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先报道如下:
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36~76岁,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主要表现按病程分三个阶段:①无症状期:体检可正常,X线心脏轻度增大心电图有非特异性改变,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6cm;②有症状期:极轻度疲劳、乏力、气促、心悸等症状。舒张早期奔马律,超声测量右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5~7.5cm,射血分数在2%~5%;③病情晚期:肝肿大、水肿、腹水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其病情长短不一,多则数十年,少则短期内死亡,多合并心律失常,部分可发生肺栓塞或猝死。主要体征为心脏扩大,奔马律、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胸部X线:心影明显增大,肺常瘀血。心电图: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和各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扩张,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收缩力下降。患者伴有长期治疗造成的的心理障碍。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1)卧床休息与活动:病房内应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以确保患者的治疗及落实各种护理措施。心肌病病人限制体力活动甚为重要,可使心率减慢,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有心衰症状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注意照顾其饮食起居。当心力衰竭控制后仍应限制活动量,促使扩大的心脏得到恢复。对强迫体位的患者应定期翻身、叩背以防压疮形成,给病人半卧位或高枕,当心衰改善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活动次数及量应量力而行。⑵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乏力、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先兆,防止发生猝死。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定期测体重。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则致动脉栓塞,需随时观察有无偏瘫、失语、血尿、胸痛、咯血等症状,以便及时处理。肥厚型心肌病应注意晕厥发生。本病猝死机会多,应备好抢救用物和药品,以及电复律等急救措施。⑶吸氧:给予氧气吸人,根据缺氧的程度调节流量。
2.3 饮食护理:⑴给予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C、维生素B族类的清淡易消化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加机体抵抗力。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多合心功能不全,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心衰时低盐饮食,限制水分摄人。对心功能不全者应予低盐饮食,每日摄盐量2~3g。对不易接受者可選用无盐酱油及食盐代用品,同时禁烟禁酒,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⑵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及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嘱病人勿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力衰竭或引起心脏骤停及脑血管意外等。
2.4 用药护理。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服药依存性,,可使患者正确的服药而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1]。遵医嘱用药,以控制心衰为主,同时给予改善心肌代谢药物,观察疗效及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强心、扩血管、利尿剂等治疗是去除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也是心力衰竭早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洋地黄能有效的治疗轻、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广泛受累,对洋地黄药物耐受性差,常用剂量与中毒量相近,应警惕发生中毒。
2.5 感染护理 DCM由于肺淤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又是引起心衰的重要因素。①DCM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主要是肺炎或支气管炎,护理上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换季或气温骤降时,向患者宣教预防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知识,以预防其发生;②加强病房消毒,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开窗通风,控制探视,防止医源性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③检测T、脉搏呼吸,痰的颜色、性质、粘稠度和量;④遵医嘱采血、痰标本做细菌培养监测结果;⑤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有无菌群失调;⑥反复感染者可口服转移因子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加抵抗力。
2.6 心理护理 DCM患者多产生焦虑、抑郁、易怒、及消极情绪,如焦虑、恐惧可引起心跳速率、心输出量、末梢血管阻力、血液粘稠度等的改变,因此,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患者控制并调节不良情绪,在护理工作中多细心体贴关心患者,给予鼓励、安慰,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悲观的情绪,教育家属关系体贴患者,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细花,朱燕双,李若铭,扩张型心肌病反复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0,16(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