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公开、严苛、门槛高
美国高校众多,职称评定尽管没有一套通用标准,但也大同小异。其职称评审政策、规则、步骤全部公开透明,所有具体要求都会放在网上,或者出版成手册,以便查阅和参照执行。
职称申请人提出申请后,一般要经过校外专家、本校专业委员会、系评审委员会、系主任、学院评审委员会、院长、学校学术委员会、校长等多个环节。表面上看,校长享有教授职称评定的终审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尊重院系评审委员会的意见。尽管职称评审中会出现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评审内容,比如要求申请人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国内认可”;但是美国高校在评审机制上基本确保了公平,如听取校外同行的评审意见时,“校外专家可以自己找,也可以校方找,两种方式各半”。
美国正式的教授职称序列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正教授。在美国,大学越知名,其晋升条件也越严格,审批的门槛也越高。比如,讲师在没有完成博士学位前,可以授课但不能成为助理教授;只有取得博士学位后,才能获得申请资格。不过,即便成为助理教授,也多是试用岗位,试用期限一般为3年至7年;试用期满后,如果评不上副教授,就只能另谋高就,被称之为最严苛的“不升即离”。
由于“终身教职”一般不会被解聘,而且待遇比较高,如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收入比约为5:8:10,所以,希望晋升的助理教授必须在试用期限内努力工作。美国各高校对晋升副教授的具体要求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教学上,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上,要发表诸多的学术文章,出版一本以上的专著,获得大笔的外部研究项目资助基金;服务性工作上,要为所在的院系做出一定的贡献。通常来说,美国高校的副教授任职三五年后即可申请参评正教授。由于正教授是教授职称的最高级别,所以它要求申请人在各方面要做出比副教授更加出色的业绩。
德国:大学教师职称不用“提”
在德国,高校并不会给本校教师提高职称待遇,教师的职称提升只能通过应聘其他单位来实现。比如,一位高校教师在某所大学担任副教授,如果想晋升成为教授,就只能到其他学校去应聘教授职位。只有应聘成功,晋升才会实现。这套体制的设计目的就在于促进人才的流动,而人才只有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科研活力。
在职称聘任中,尽管德国高校也会有一些硬性标准,比如,应聘教授职位的人员,至少需要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此后进行若干年的研究工作;但在这一标准之上,各个学校会根据各自情况,对应聘者提出不同要求,不过没有严格的量化指标。同时,为尽量避免作弊现象的出现,一是学校会在招聘启事中对职位要求作明确规定;二是学校也会成立专门的招聘委员会,而且由于应聘的人数一般较多,对应聘者的要求也会很高;三是由于招聘委员会的存在,单个人意见并不能左右应聘结果,同时,应聘者还需要在全体师生面前作公开报告,所有师生都可能监督,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招聘的公开和公正。
其实,以上并不是德国的职位评审制度中最显著的特点。在德国的职称招聘中,申请人过去的成就和业绩虽然也是考察范畴,但高校更希望考察申请人对未来的目标规划和行动安排。德国高校认为,申请人计划在未来的职位上做哪些工作,有什么好的设想,这些设想又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否一致。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去的成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如果没人要求,自己也不许诺,就难以保证未来的工作能够干好。
日本:可随时申请评定
在日本,讲师是仅次于准教授的职称,主要分为专任讲师和兼任讲师。事实上,在一所高校就职的专任讲师,可以到其他高校担任兼任讲师;而更多情况下,通常受限于目标高校的进人名额,很多人包括在读博士都是先从兼任讲师做起,慢慢升格为专任讲师的。
讲师一般任职经过几年就可以晋升为准教授,而且讲师本人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年限、业绩积累,并参照学校订立的标准,随时向系部主任提出申请。一旦教师提出申请,系部主任会组织3名至5名校内外同行专家,组成资格审定小组进行评审。评审时,系部主任读完申请人相关材料后,会当场询问资格审定小组的意见。如有反对意见,则当即提出;如无反对意见,则顺利通过。然而,越是如此,申请人越是谨慎行事。在日本,高校教师非常注重学术积累和工作业绩,当自己有把握认定确已达到教授或准教授的条件时,才会向系部主任提出职称评定的申请。所以,在讲师晋升准教授时,多数申请人都会获得通过。
不过,日本大学教师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难度则相对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日本高校分配的教授名额比较少。国立大学按照国家标准决定教授名额,而私立大学一般会更少。事实上,只有某个教授辞职或者退休才有名额空缺,亦或新设立的专业才会增加教授名额。另一方面,评审标准比较高,审查也相当严格,日本一流高校大多要求“教授必须达到国际水平”。在日本,教授岗位主要采用公开招聘的办法:自认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将自己的相关材料寄往招聘学校进行书面审查;书面审查合格后进入面试,面试后由学部教授会投票决定通过与否,一般要求获得三分之二的选票才行。此外,在国立大学,学部教授会的投票结果还要由校长签字,并报送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批,由日本文科科学大臣最后任命。
美国高校众多,职称评定尽管没有一套通用标准,但也大同小异。其职称评审政策、规则、步骤全部公开透明,所有具体要求都会放在网上,或者出版成手册,以便查阅和参照执行。
职称申请人提出申请后,一般要经过校外专家、本校专业委员会、系评审委员会、系主任、学院评审委员会、院长、学校学术委员会、校长等多个环节。表面上看,校长享有教授职称评定的终审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尊重院系评审委员会的意见。尽管职称评审中会出现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评审内容,比如要求申请人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国内认可”;但是美国高校在评审机制上基本确保了公平,如听取校外同行的评审意见时,“校外专家可以自己找,也可以校方找,两种方式各半”。
美国正式的教授职称序列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正教授。在美国,大学越知名,其晋升条件也越严格,审批的门槛也越高。比如,讲师在没有完成博士学位前,可以授课但不能成为助理教授;只有取得博士学位后,才能获得申请资格。不过,即便成为助理教授,也多是试用岗位,试用期限一般为3年至7年;试用期满后,如果评不上副教授,就只能另谋高就,被称之为最严苛的“不升即离”。
由于“终身教职”一般不会被解聘,而且待遇比较高,如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收入比约为5:8:10,所以,希望晋升的助理教授必须在试用期限内努力工作。美国各高校对晋升副教授的具体要求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教学上,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上,要发表诸多的学术文章,出版一本以上的专著,获得大笔的外部研究项目资助基金;服务性工作上,要为所在的院系做出一定的贡献。通常来说,美国高校的副教授任职三五年后即可申请参评正教授。由于正教授是教授职称的最高级别,所以它要求申请人在各方面要做出比副教授更加出色的业绩。
德国:大学教师职称不用“提”
在德国,高校并不会给本校教师提高职称待遇,教师的职称提升只能通过应聘其他单位来实现。比如,一位高校教师在某所大学担任副教授,如果想晋升成为教授,就只能到其他学校去应聘教授职位。只有应聘成功,晋升才会实现。这套体制的设计目的就在于促进人才的流动,而人才只有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科研活力。
在职称聘任中,尽管德国高校也会有一些硬性标准,比如,应聘教授职位的人员,至少需要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此后进行若干年的研究工作;但在这一标准之上,各个学校会根据各自情况,对应聘者提出不同要求,不过没有严格的量化指标。同时,为尽量避免作弊现象的出现,一是学校会在招聘启事中对职位要求作明确规定;二是学校也会成立专门的招聘委员会,而且由于应聘的人数一般较多,对应聘者的要求也会很高;三是由于招聘委员会的存在,单个人意见并不能左右应聘结果,同时,应聘者还需要在全体师生面前作公开报告,所有师生都可能监督,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招聘的公开和公正。
其实,以上并不是德国的职位评审制度中最显著的特点。在德国的职称招聘中,申请人过去的成就和业绩虽然也是考察范畴,但高校更希望考察申请人对未来的目标规划和行动安排。德国高校认为,申请人计划在未来的职位上做哪些工作,有什么好的设想,这些设想又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否一致。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去的成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如果没人要求,自己也不许诺,就难以保证未来的工作能够干好。
日本:可随时申请评定
在日本,讲师是仅次于准教授的职称,主要分为专任讲师和兼任讲师。事实上,在一所高校就职的专任讲师,可以到其他高校担任兼任讲师;而更多情况下,通常受限于目标高校的进人名额,很多人包括在读博士都是先从兼任讲师做起,慢慢升格为专任讲师的。
讲师一般任职经过几年就可以晋升为准教授,而且讲师本人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年限、业绩积累,并参照学校订立的标准,随时向系部主任提出申请。一旦教师提出申请,系部主任会组织3名至5名校内外同行专家,组成资格审定小组进行评审。评审时,系部主任读完申请人相关材料后,会当场询问资格审定小组的意见。如有反对意见,则当即提出;如无反对意见,则顺利通过。然而,越是如此,申请人越是谨慎行事。在日本,高校教师非常注重学术积累和工作业绩,当自己有把握认定确已达到教授或准教授的条件时,才会向系部主任提出职称评定的申请。所以,在讲师晋升准教授时,多数申请人都会获得通过。
不过,日本大学教师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难度则相对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日本高校分配的教授名额比较少。国立大学按照国家标准决定教授名额,而私立大学一般会更少。事实上,只有某个教授辞职或者退休才有名额空缺,亦或新设立的专业才会增加教授名额。另一方面,评审标准比较高,审查也相当严格,日本一流高校大多要求“教授必须达到国际水平”。在日本,教授岗位主要采用公开招聘的办法:自认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将自己的相关材料寄往招聘学校进行书面审查;书面审查合格后进入面试,面试后由学部教授会投票决定通过与否,一般要求获得三分之二的选票才行。此外,在国立大学,学部教授会的投票结果还要由校长签字,并报送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批,由日本文科科学大臣最后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