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语言的发育程度,反映着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在信息源开放的社会,教育政策议程中的公众舆论对教育政策的影响是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纲要》)自2010年2月28日发布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是各界人士发表意见非常重要的平台和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教育改革焦点和热点激烈交锋的重要阵地。及时、有效地收集网络舆情意见和建议,广泛听取民意,使教育改革和发展“问计于民”,实现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让人民满意”。
本文根据艾瑞(iresearch.cn)研究排名,以最近三个月来各类网站市场排名前五位选取新浪博客、搜狐博客、QQ博客、网易博客和blogbus等五个热点博客网站①,以Google高级搜索为搜索引擎工具,以“教育规划纲要”为关键词,对相关的博文进行信息收集和文本分析。这些网站在同类网站中占据了市场份额的60%以上,网民数量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收集的资料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研究的观测日期为2010年3月2日至3月15日。自2日至7日,每日观测一次;自8日至15日,隔日观测一次。每次观测时间为19时至22时。
一、整体情况
如图1所示,2010年3月2日至15日,五大博客网站相关搜索结果不断增加,2日为6988条;5日,随着两会召开,数量迅速增加,达到23570条;7日至15日,数量平稳上升,截至3月15日,相关搜索结果共计35969个,反映出民众对《纲要》能够进行持续、广泛的关注。
截至2010年3月15日,新浪博客网站的博文总数量为最多,为27800条,其次为网易博客和搜狐博客,各5870条和1760条,分别占到77%、16%和5%。
从每日观测的数据来看,每日发表的相关博文数量分布情况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周当日发布的相关博文数量呈逐日下降趋势:3月2日,五个网站发表相关博文361篇;4日减少至272篇;7日减少至171篇。第二周,出现强烈反弹现象,每日发布的博文大幅增加,规律不明显:9日有465篇,11日有326篇,13日有472篇,15日有366篇,如图2所示。
这一现象与Downs(1972)所主张的“存在着一个‘议题关注的周期’,在这个周期当中,议题得到了公众的关注,然后平息回到了政府的路线当中”②有所差别。究其原因,可能是两会召开期间有关教育的议题被代表频繁提出,甚至有的是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导致第二周每日相关博文数量大幅上升,且变化幅度较大。
3月2日至3月15日,五大网站发表相关博文5291篇,其中,原创博文934篇,占18%;转载《纲要》文本的博文1058篇,占21%;转载专家或他人评论的博文1584篇,占31%;转载相关新闻报道的博文1319篇,占26%;其他198篇,占4%。可以看出,相关博文以转载专家和他人评论为主,其次为相关新闻报道和《纲要》文本,原创博文所占比重并不大,约占五分之一。
在所观测的原创博文中,持较为明确赞成和肯定态度倾向的博文有141篇,约占62%;持较为明确质疑和批评态度的博文有87篇,约占38%。总体上看,在原创博文中,对《纲要》的肯定、赞成意见的比重大大高于质疑、批评态度意见的比重。
从3月3日至3月14日,明确表达出对《纲要》的肯定、赞赏态度的原创博文数量总体上多于持质疑和批评意见的博文数量,仅在《纲要》发布之初和个别时日批评的声音强于肯定的声音。③如图3所示:
另外,从3月2日至3月15日的观测发现,在五大博客网站的每日博文排行榜前十名中,均无与《纲要》相关的博文。
二、舆情分析
《纲要》一出,引起网友的热烈关注。在博客中,网民纷纷撰写文章、转载《纲要》文本、转载专家评论和新闻报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表达肯定、赞成或质疑、批评等态度,显现出网络的巨大效力和政策“问计于民”的巨大成效。
(一)民众对《纲要》的总体态度倾向
1.对《纲要》持肯定、赞扬的态度
民众对《纲要》充满了期待。有民众认为,“《纲要》文本的出台,奏响了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序曲。战略主题反映了规划纲要对过去教育改革工作的继承。”《纲要》彰显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彰显教育公平,彰显师资建设的重要性。报告处处充满新意,彰显了教育新思维,其“实施,将进一步激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说明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且透明度比以前增加,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还有民众对一些具体领域指导意见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思路,提出了办法,令人信心满满:今后上职校不再低人一等!”
很多民众认为方向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实现《纲要》,对中国教育和教育部充满期待:人们期望新一轮的教改能“动真格”,对教育发展的信心,也蕴含在“动真格”的教改中。总理是政府最高行政首长,公众看到总理这般公开而明确地触及教育公平内核,且制订明确时间表。这让公众有理由期待这一共识不会再停留在道理诠释的层面上,必将提上教改的具体议程,从而使中国教育走向均衡发展之路。诚如温总理所言:《纲要》应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2.对《纲要》持质疑、批评的态度
质疑、批评和忧虑的声音也很强。有民众认为,因为教育出了问题而整治教育,似乎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不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对症下药”,恐怕难有真正的转变。担心这次教育改革没有思想,只有手段。有网友质疑此次提出的教育经费投入指标:教育经费投入达到4%有多难?17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一直难下决心,教育是在捡财政的“面包渣”。
对于文理分科,有网友质疑批评,“怎么一个‘教育部历来不支持’就能了得?”。还有民众认为,两会上的教育改革提案多属老调重谈。两会代表为求政治上的慎重,对于敏感问题避而不谈,这让教育改革“慢动作”进行。
对于一些具体内容,质疑主要有:套话过多,没有具体的改革内容和明确的时间进度表;涉及教育改革的几个焦点问题都没有实质性措施和方案;没有谈到外来人员子女高中和高考的事情;有民众忧虑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很多用语不够通俗,一部分百姓看不懂。
还有一些民众提出,《纲要》整篇仍是“文科思维”,当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以发展理工人才为主。另一个问题是片面“高端情结”,大学不应只为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拔尖”服务,而不管广大的“拔尖漏子”的就业问题。
有民众留言道,担心主要是《纲要》的实施和落实,“抓好落实最关键,但现在很是担心《纲要》纸上谈兵”。
(二)民众反应强烈的问题领域
1.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促进教育投入公平,促进教育基础设施公平,促进教师资源分配公平和教师福利公平。教育资源和配置应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人享有。
2.教育战略地位和战略主题
(1)要对教育方向进行调整,关注的核心就是民族凝聚力。
(2)优先发展教育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和回答。第一,怎么才算是“优先发展教育”,这需要具体明确的;第二,如何作出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3.学前教育
(1)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创办婴幼儿家长早期教育机构,对育龄夫妇、准家长、婴幼儿家长开展育儿早期教育。
(2)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学前教育应义务教育化,改九年义务教育为十二年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订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
(3)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县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辖区内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办幼儿教师事业编制,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补助。乡镇政府要切实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积极筹措办园经费,努力改善办园条件,负责办好一所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建立起以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骨干、村办集体办中心村幼儿园为主体、个体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4.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问题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农村学校基础薄弱,一些地方辍学问题突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2)要建立强力问责基础上的、可操作性的、不含任何歧视性的方案,解决择校难题。
(3)教育部应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各科的课程,集中知名精英教师,制作中小学各科课程示范授课,把授课视频放在远程教育网站上,免费向中小学学生开放。
(4)建议制订国家义务教育建设标准,城乡统一标准由国家出资建设配备软硬件,加大统筹层次及力度。
(5)扶持薄弱学校的建设,让好学校“承包”差学校。
5.高中教育
(1)高中不能搞“千校一面”,要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
(2)对于高中阶段是否文理分科,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明确态度,拿出具体方案。
(3)在明确的时间表内,废除绝大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对民族考生加试民族文化考试,及格者才能享受高考加分政策。
6.职业教育
(1)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恢复考试择优入学的初中后五年高等职业教育。
(2)要关注职业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
(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7.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改革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独立、民主、自由是大学的精髓;改革大学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本科生培养模式。
(2)坚决制止办学规模的盲目扩大,要重视解决快速扩张遗留下来的系列问题(包括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难、群体贬值等),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内涵式发展;应集中精力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3)逐步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厘清政府和高校的关系,在明确的时间表内,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可从教育部直属高校试点;实行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推行年薪制,聘期尽可能长;简化高校固有的行政体系,充分还原高校原有的教书育人功能。
(4)大学内部需要制定大学章程,实行依法治校;要割舍高校教育的背后利益。
(5)高校中“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鼓励高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6)大学经费投入问题、博士生奖助学金问题、师资问题、教师待遇和住房问题、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问题等等,在《纲要》没有涉及。
(7)当前社会的就业教育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高等教育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社会要帮助学校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8)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8.民族教育
(1)民族地区教育“普九”工作任重道远,消除文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
9.人才培养体制
(1)必须高度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元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推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发展。
(2)关注女性教育。
10.考试招生、评价制度
(1)让各省的大学自己组织高考和招生,教育部做好执法者和看门人。有网友解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十二字方针(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分类考试应该是区分各类高中和大学的办学特征,按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来制订相对应的考试录取办法;综合评价是就学生评价体系而言的,具体指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多元录取是就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多样性而言的,是为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2)改革现有的中考、高考模式,探索科目多考制,“因学设考”,破除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在招生考试上,尽快实行重点大学的联考制度;在大学法人体制改革彻底完成前,不可提大学独立办学、独立招生之类的话。
(3)对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如果高考新的五种录取办法操作不好,几乎都会让他们处于劣势。
11.管理体制改革
(1)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建立教育问责制度,加大对教育不作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强化教育管理监督的执行力,加强教育系统的“反腐败”工作。
(2)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建立校长、教师的流动机制,打破教师职业终身制。
(3)尽快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立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社区教育均由地方政府主办,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设立督导评估机构。
12.教师队伍建设
(1)我国可以参照日、韩等国的做法,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的公办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身份确认为教育公务员。
(2)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制定出教师职业标准,鼓励热爱教育工作的人终身从教。
(3)切实能够减轻农村教师额外工作负担,使得他们能从生活老师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教学工作。
(4)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统一,废除评聘分开制;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
13.经费保障投入
切实落实4%的经费投入方案,核定师生人数以拨付教育款项。
14.民办教育
鼓励出资办学,纠正对民办学校的歧视性政策;放开民办教育的教育自主权,使其在发展中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相互促进。
(三)对《纲要》本身的具体建议
1.希望教育部紧接着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不是以纲领论英雄。
2.对《纲要》的四个建言:在教育立法、修法问题上力度不足;没有涉及教育改革与社会其他领域改革的互动关系和支撑关系;有关大学生资助体系考虑不充分;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几乎未置一词。
3.教育质量评价应加重笔墨:建议《纲要》文本应将“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单列一章。
4.《纲要》应该与其他相关法律挂钩。
除此之外,对于《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第十章(特殊教育)和第十九章(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等内容,民众很少关注,相应的建议更是少见。
民众还对《纲要》上未曾提及的一些教育领域提出了建议,如工读教育。有民众认为,应高度重视“问题化”学生,加强专门学校即工读学校的建设,提升工读学校挽救、教育、转化的水平。
三、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见,相关博文对《纲要》内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宣传、解读和争鸣,对于教育发展“问计于民”的改革进程和社会民主化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各博客网站,暂时没有发现具有反动性质和强烈煽动性质的异常言论,民众反响比较客观、理性,表现出对《纲要》的肯定和热切期待,但对《纲要》的具体实施还存有一定程度的疑虑。
依照目前的舆情发展态势来看,民众对《纲要》的关注程度还很高,新的博文仍在产生,关注仍在继续。
本论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舆情分析课题的部分成果。课题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褚宏启教授、毛亚庆教授,主要成员包括李德刚、刘春荣等人。本论文执笔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刘福才、王善峰。
注释:
①与个人主页相比较,博客使用方便、交互性强。与传统的电子邮件、BBS和ICQ这三种互联网沟通方式相比,博客是一种个人在网上展示自己、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较严肃的沟通平台。从国内外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博主愿意主动公开自己的真实资料和联系方法,呈现“准实名制”趋势,个人在博客中的言论更显理性化。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选择博客网站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舆情分析。
②转引自H.K.科尔巴奇著:《政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121页。
③本图中3月14日的数据为3月8—14日一周的统计数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王哲先)
本文根据艾瑞(iresearch.cn)研究排名,以最近三个月来各类网站市场排名前五位选取新浪博客、搜狐博客、QQ博客、网易博客和blogbus等五个热点博客网站①,以Google高级搜索为搜索引擎工具,以“教育规划纲要”为关键词,对相关的博文进行信息收集和文本分析。这些网站在同类网站中占据了市场份额的60%以上,网民数量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收集的资料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研究的观测日期为2010年3月2日至3月15日。自2日至7日,每日观测一次;自8日至15日,隔日观测一次。每次观测时间为19时至22时。
一、整体情况
如图1所示,2010年3月2日至15日,五大博客网站相关搜索结果不断增加,2日为6988条;5日,随着两会召开,数量迅速增加,达到23570条;7日至15日,数量平稳上升,截至3月15日,相关搜索结果共计35969个,反映出民众对《纲要》能够进行持续、广泛的关注。
截至2010年3月15日,新浪博客网站的博文总数量为最多,为27800条,其次为网易博客和搜狐博客,各5870条和1760条,分别占到77%、16%和5%。
从每日观测的数据来看,每日发表的相关博文数量分布情况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周当日发布的相关博文数量呈逐日下降趋势:3月2日,五个网站发表相关博文361篇;4日减少至272篇;7日减少至171篇。第二周,出现强烈反弹现象,每日发布的博文大幅增加,规律不明显:9日有465篇,11日有326篇,13日有472篇,15日有366篇,如图2所示。
这一现象与Downs(1972)所主张的“存在着一个‘议题关注的周期’,在这个周期当中,议题得到了公众的关注,然后平息回到了政府的路线当中”②有所差别。究其原因,可能是两会召开期间有关教育的议题被代表频繁提出,甚至有的是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导致第二周每日相关博文数量大幅上升,且变化幅度较大。
3月2日至3月15日,五大网站发表相关博文5291篇,其中,原创博文934篇,占18%;转载《纲要》文本的博文1058篇,占21%;转载专家或他人评论的博文1584篇,占31%;转载相关新闻报道的博文1319篇,占26%;其他198篇,占4%。可以看出,相关博文以转载专家和他人评论为主,其次为相关新闻报道和《纲要》文本,原创博文所占比重并不大,约占五分之一。
在所观测的原创博文中,持较为明确赞成和肯定态度倾向的博文有141篇,约占62%;持较为明确质疑和批评态度的博文有87篇,约占38%。总体上看,在原创博文中,对《纲要》的肯定、赞成意见的比重大大高于质疑、批评态度意见的比重。
从3月3日至3月14日,明确表达出对《纲要》的肯定、赞赏态度的原创博文数量总体上多于持质疑和批评意见的博文数量,仅在《纲要》发布之初和个别时日批评的声音强于肯定的声音。③如图3所示:
另外,从3月2日至3月15日的观测发现,在五大博客网站的每日博文排行榜前十名中,均无与《纲要》相关的博文。
二、舆情分析
《纲要》一出,引起网友的热烈关注。在博客中,网民纷纷撰写文章、转载《纲要》文本、转载专家评论和新闻报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表达肯定、赞成或质疑、批评等态度,显现出网络的巨大效力和政策“问计于民”的巨大成效。
(一)民众对《纲要》的总体态度倾向
1.对《纲要》持肯定、赞扬的态度
民众对《纲要》充满了期待。有民众认为,“《纲要》文本的出台,奏响了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序曲。战略主题反映了规划纲要对过去教育改革工作的继承。”《纲要》彰显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彰显教育公平,彰显师资建设的重要性。报告处处充满新意,彰显了教育新思维,其“实施,将进一步激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说明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且透明度比以前增加,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还有民众对一些具体领域指导意见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思路,提出了办法,令人信心满满:今后上职校不再低人一等!”
很多民众认为方向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实现《纲要》,对中国教育和教育部充满期待:人们期望新一轮的教改能“动真格”,对教育发展的信心,也蕴含在“动真格”的教改中。总理是政府最高行政首长,公众看到总理这般公开而明确地触及教育公平内核,且制订明确时间表。这让公众有理由期待这一共识不会再停留在道理诠释的层面上,必将提上教改的具体议程,从而使中国教育走向均衡发展之路。诚如温总理所言:《纲要》应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2.对《纲要》持质疑、批评的态度
质疑、批评和忧虑的声音也很强。有民众认为,因为教育出了问题而整治教育,似乎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不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对症下药”,恐怕难有真正的转变。担心这次教育改革没有思想,只有手段。有网友质疑此次提出的教育经费投入指标:教育经费投入达到4%有多难?17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一直难下决心,教育是在捡财政的“面包渣”。
对于文理分科,有网友质疑批评,“怎么一个‘教育部历来不支持’就能了得?”。还有民众认为,两会上的教育改革提案多属老调重谈。两会代表为求政治上的慎重,对于敏感问题避而不谈,这让教育改革“慢动作”进行。
对于一些具体内容,质疑主要有:套话过多,没有具体的改革内容和明确的时间进度表;涉及教育改革的几个焦点问题都没有实质性措施和方案;没有谈到外来人员子女高中和高考的事情;有民众忧虑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很多用语不够通俗,一部分百姓看不懂。
还有一些民众提出,《纲要》整篇仍是“文科思维”,当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以发展理工人才为主。另一个问题是片面“高端情结”,大学不应只为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拔尖”服务,而不管广大的“拔尖漏子”的就业问题。
有民众留言道,担心主要是《纲要》的实施和落实,“抓好落实最关键,但现在很是担心《纲要》纸上谈兵”。
(二)民众反应强烈的问题领域
1.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履行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促进教育投入公平,促进教育基础设施公平,促进教师资源分配公平和教师福利公平。教育资源和配置应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人享有。
2.教育战略地位和战略主题
(1)要对教育方向进行调整,关注的核心就是民族凝聚力。
(2)优先发展教育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和回答。第一,怎么才算是“优先发展教育”,这需要具体明确的;第二,如何作出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3.学前教育
(1)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创办婴幼儿家长早期教育机构,对育龄夫妇、准家长、婴幼儿家长开展育儿早期教育。
(2)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学前教育应义务教育化,改九年义务教育为十二年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订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
(3)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县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辖区内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办幼儿教师事业编制,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补助。乡镇政府要切实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积极筹措办园经费,努力改善办园条件,负责办好一所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建立起以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骨干、村办集体办中心村幼儿园为主体、个体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4.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问题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农村学校基础薄弱,一些地方辍学问题突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2)要建立强力问责基础上的、可操作性的、不含任何歧视性的方案,解决择校难题。
(3)教育部应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各科的课程,集中知名精英教师,制作中小学各科课程示范授课,把授课视频放在远程教育网站上,免费向中小学学生开放。
(4)建议制订国家义务教育建设标准,城乡统一标准由国家出资建设配备软硬件,加大统筹层次及力度。
(5)扶持薄弱学校的建设,让好学校“承包”差学校。
5.高中教育
(1)高中不能搞“千校一面”,要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
(2)对于高中阶段是否文理分科,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明确态度,拿出具体方案。
(3)在明确的时间表内,废除绝大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对民族考生加试民族文化考试,及格者才能享受高考加分政策。
6.职业教育
(1)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恢复考试择优入学的初中后五年高等职业教育。
(2)要关注职业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
(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7.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改革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独立、民主、自由是大学的精髓;改革大学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本科生培养模式。
(2)坚决制止办学规模的盲目扩大,要重视解决快速扩张遗留下来的系列问题(包括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难、群体贬值等),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内涵式发展;应集中精力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3)逐步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厘清政府和高校的关系,在明确的时间表内,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可从教育部直属高校试点;实行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推行年薪制,聘期尽可能长;简化高校固有的行政体系,充分还原高校原有的教书育人功能。
(4)大学内部需要制定大学章程,实行依法治校;要割舍高校教育的背后利益。
(5)高校中“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鼓励高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6)大学经费投入问题、博士生奖助学金问题、师资问题、教师待遇和住房问题、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问题等等,在《纲要》没有涉及。
(7)当前社会的就业教育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高等教育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社会要帮助学校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8)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8.民族教育
(1)民族地区教育“普九”工作任重道远,消除文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
9.人才培养体制
(1)必须高度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元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推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发展。
(2)关注女性教育。
10.考试招生、评价制度
(1)让各省的大学自己组织高考和招生,教育部做好执法者和看门人。有网友解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十二字方针(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分类考试应该是区分各类高中和大学的办学特征,按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来制订相对应的考试录取办法;综合评价是就学生评价体系而言的,具体指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多元录取是就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多样性而言的,是为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2)改革现有的中考、高考模式,探索科目多考制,“因学设考”,破除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在招生考试上,尽快实行重点大学的联考制度;在大学法人体制改革彻底完成前,不可提大学独立办学、独立招生之类的话。
(3)对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如果高考新的五种录取办法操作不好,几乎都会让他们处于劣势。
11.管理体制改革
(1)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建立教育问责制度,加大对教育不作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强化教育管理监督的执行力,加强教育系统的“反腐败”工作。
(2)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建立校长、教师的流动机制,打破教师职业终身制。
(3)尽快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立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社区教育均由地方政府主办,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设立督导评估机构。
12.教师队伍建设
(1)我国可以参照日、韩等国的做法,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的公办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身份确认为教育公务员。
(2)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制定出教师职业标准,鼓励热爱教育工作的人终身从教。
(3)切实能够减轻农村教师额外工作负担,使得他们能从生活老师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教学工作。
(4)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统一,废除评聘分开制;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
13.经费保障投入
切实落实4%的经费投入方案,核定师生人数以拨付教育款项。
14.民办教育
鼓励出资办学,纠正对民办学校的歧视性政策;放开民办教育的教育自主权,使其在发展中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相互促进。
(三)对《纲要》本身的具体建议
1.希望教育部紧接着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不是以纲领论英雄。
2.对《纲要》的四个建言:在教育立法、修法问题上力度不足;没有涉及教育改革与社会其他领域改革的互动关系和支撑关系;有关大学生资助体系考虑不充分;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几乎未置一词。
3.教育质量评价应加重笔墨:建议《纲要》文本应将“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单列一章。
4.《纲要》应该与其他相关法律挂钩。
除此之外,对于《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第十章(特殊教育)和第十九章(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等内容,民众很少关注,相应的建议更是少见。
民众还对《纲要》上未曾提及的一些教育领域提出了建议,如工读教育。有民众认为,应高度重视“问题化”学生,加强专门学校即工读学校的建设,提升工读学校挽救、教育、转化的水平。
三、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见,相关博文对《纲要》内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宣传、解读和争鸣,对于教育发展“问计于民”的改革进程和社会民主化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各博客网站,暂时没有发现具有反动性质和强烈煽动性质的异常言论,民众反响比较客观、理性,表现出对《纲要》的肯定和热切期待,但对《纲要》的具体实施还存有一定程度的疑虑。
依照目前的舆情发展态势来看,民众对《纲要》的关注程度还很高,新的博文仍在产生,关注仍在继续。
本论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舆情分析课题的部分成果。课题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褚宏启教授、毛亚庆教授,主要成员包括李德刚、刘春荣等人。本论文执笔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刘福才、王善峰。
注释:
①与个人主页相比较,博客使用方便、交互性强。与传统的电子邮件、BBS和ICQ这三种互联网沟通方式相比,博客是一种个人在网上展示自己、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较严肃的沟通平台。从国内外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博主愿意主动公开自己的真实资料和联系方法,呈现“准实名制”趋势,个人在博客中的言论更显理性化。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选择博客网站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舆情分析。
②转引自H.K.科尔巴奇著:《政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121页。
③本图中3月14日的数据为3月8—14日一周的统计数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