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课程已逐渐由传统的文本式向生活化转变。因此,如何将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当前德育课程急需实现的价值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德育课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加德育课程的鲜活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得到品德与道德素质的发展。
关键字:中学生;德育课程;生活化;学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4-0274-01
生活化的德育课程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德育的具体内容相联系,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体味身边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对德育知识的应用意识。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大转折,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愿意主动去学。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想要了解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从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日常生活事例着手,从新课导入便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德育课程之中,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成长中的我——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时,教师可设置一个学生常遇到的情境:“老师私自没收了小明带来学校的遥控飞机,小明很伤心。但老师认为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大家认为老师这种做法对吗?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课程,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关心、注意,能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
二、选取实际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生活是个复杂纷繁的大舞台,充满各色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也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一扇窗口。
1.选取时事案例,丰富学生知识。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时事政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思想品德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因此,各政治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结合时事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时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在时事的了解中丰富见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2.选取学生身边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教学案例,将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品德课紧密联系。让思想品德这个“小课堂”与社会这个“大舞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不仅能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已不适应当前思想品德课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程,就必须要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首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入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将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要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要注意更新教学手段,及时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打造一个气氛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进行时事讲解时,可播放视频来进行讲解,还可给同学播放一些热门评论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内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理解思想品德课内涵。总之,教学要“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而且能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平等地与他们展开对话交流,让他们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和成长,成为品德高尚、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好学生。
四、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实践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不仅具有教育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基础知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鉴于此,为了让学生不局限于学校这一片相对狭小的空间,而要更多地让其接近自然,走进社会这一大环境。教师可以参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参观活动和调查活动,以及一些志愿服务工作。可以让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和厂矿企业,走进农村、走进家乡。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感受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对真知的强烈共鸣。
五、结合课外活动,理论应用于实践
教师教学不仅是要授予同学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各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结合课外活动来进行教学,让同学深入社会实际来进行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思想品德理论运用于学生生活实际,在实际的运用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让学生真正进入社会生活实际去实践。例如,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参观考查等。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例如,教师举行法律讲堂、举办展览、进行辩论等。教师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在活跃、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清菊,《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重庆师范大学,硕士。
[2]曹东燕,《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10期。
[3]牛金成,魏鋆,《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关键字:中学生;德育课程;生活化;学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4-0274-01
生活化的德育课程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德育的具体内容相联系,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体味身边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对德育知识的应用意识。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大转折,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愿意主动去学。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想要了解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从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日常生活事例着手,从新课导入便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德育课程之中,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成长中的我——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时,教师可设置一个学生常遇到的情境:“老师私自没收了小明带来学校的遥控飞机,小明很伤心。但老师认为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大家认为老师这种做法对吗?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课程,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关心、注意,能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
二、选取实际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生活是个复杂纷繁的大舞台,充满各色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也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一扇窗口。
1.选取时事案例,丰富学生知识。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时事政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思想品德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因此,各政治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结合时事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时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在时事的了解中丰富见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2.选取学生身边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教学案例,将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品德课紧密联系。让思想品德这个“小课堂”与社会这个“大舞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不仅能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已不适应当前思想品德课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程,就必须要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首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入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将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要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要注意更新教学手段,及时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打造一个气氛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进行时事讲解时,可播放视频来进行讲解,还可给同学播放一些热门评论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内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理解思想品德课内涵。总之,教学要“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而且能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平等地与他们展开对话交流,让他们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和成长,成为品德高尚、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好学生。
四、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实践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不仅具有教育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基础知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鉴于此,为了让学生不局限于学校这一片相对狭小的空间,而要更多地让其接近自然,走进社会这一大环境。教师可以参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参观活动和调查活动,以及一些志愿服务工作。可以让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和厂矿企业,走进农村、走进家乡。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感受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对真知的强烈共鸣。
五、结合课外活动,理论应用于实践
教师教学不仅是要授予同学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各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结合课外活动来进行教学,让同学深入社会实际来进行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思想品德理论运用于学生生活实际,在实际的运用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让学生真正进入社会生活实际去实践。例如,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参观考查等。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例如,教师举行法律讲堂、举办展览、进行辩论等。教师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在活跃、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清菊,《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重庆师范大学,硕士。
[2]曹东燕,《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10期。
[3]牛金成,魏鋆,《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