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与经验,打开通往文学的大门;能够在欣赏、体验文字魅力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修身养性;能够使个性得到发展;能够拓宽视野……所以,从小学阶段起,就应该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在学生时期着手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合理的习惯是十分关键的。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
任何学习活动的进行都需要阅读的支撑,因此,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人的一生大有裨益。若从小没有培养阅读爱好和习惯,也未曾让学生体验到“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愉悦,学生对于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不会自动提高的。因此,必须为学生创造读书的好时机,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先体验读书带给他们的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道德等各方面的提升。选择合理方法实施阅读锻炼,能够使学生渐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一旦这种合理的方法体系形成,便意味着学生正确阅读的大门打开了,习惯的培养也就成功了。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儒学代表人物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和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会读,而是乐于读,因此,应让学生从小开始就脱离“死读书”,成为乐于读书的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立任何兴趣首先要形成需要,逐渐培养兴趣。所以,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他们的需要问题。他们需要什么呢?我認为,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获得知识,甚至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验到满足感,才能进一步实现兴趣爱好的培养,增强学生读书的自主性、积极性,让读书这件事毫不枯燥,经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笔者经过思考,将教师帮助小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策略总结如下。
将所有的学生都引领到书的海洋,带着他们徜徉其中,感受书的魅力,进而步步前行。由于年龄阶段的限制,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意志力不坚定,这决定了他们不能自主做、长期做不习惯的事。因此,形成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的必要途径。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读书特点,以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读书爱好,使学生自发地读书。
(一)布置图书角
在教室的墙角布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放着知识丰富的各种图书,让班级形成爱读书的风气,使学生沉浸在文学熏陶的世界里,这样阅读便渐渐被学生迁移成自身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学生将不停地进行读书活动,长久后兴趣便形成了。
(二)树立榜样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并学习他人的行为而改变自己。选择学生喜爱的人物或角色,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树立起一个个乐于读书的榜样,引导学生自发地向榜样靠拢,从而自主阅读。
(三)评选“读书之星”
榜样可以来自故事,也可以源于身边。教师可以定期推选班内的“读书小能手”,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这个榜样的评选应制定一套可以衡量读书活动优劣的标准,评选出“爱读人”“小书虫”等,给予相应奖励。
(四)我来讲故事
通过举办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重要方式。讲故事便是一种有效的展示途径,可以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爱上阅读。通过开展“故事会”等活动,使讲的学生实现了深度阅读,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让听的学生获得了知识经验,一举两得。
(五)办手抄报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让学生在办手抄报时自己去收集查找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接触书籍,学生也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乐趣并产生阅读兴趣,阅读自然就不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相反,会是他们的一种需要。
(一)到图书馆借阅书籍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可以拓宽视野,选择更多、更广、意义更深的书,图书馆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语文课程教学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一个途径,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阅读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科普类图书如《走进科学》等,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体验历史名人的成功道路,以他们为榜样,理解读书的意义,从中增长见识,丰富思想,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书中读懂为人处世的道理,内化社会行为规范。
(二)鼓励学生捐书
仅凭学校和教师提供图书,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呼吁所有学生,尽自己所能为班级提供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可以以借阅的形式在班级中流动,归属权还是归于提供者。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书籍展览与交流活动,由学生在阅读和了解图书的同时,写出介绍词,与新提供的图书一起在活动中展览。介绍内容应基本涵盖书籍的类型、大体内容、作者介绍等,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于新书的了解,方便其借阅,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确保有一定的课外读书时间
为了让学生有时间阅读,将阅读落实到实处,教师最好每天布置一定的课外书籍阅读量,让学生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天长日久的努力。古语言:“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成功都要建立在点滴积累上,阅读也是如此,必须以耐心对待。小学生专注力比较差,且独立阅读时方法、习惯都存在弱点。所以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拓宽读书范围,必要时可以布置一定的读书任务,从源头上引导学生阅读,热爱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书不是阅读学习的重点,而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涵盖的思想和知识只是沧海一粟,需要课后阅读延伸来补充,只有这样方可将思想、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大量查找相关资料和图书,指导学生怎样阅读。阅读对于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知识与文化,更重要的是使人耳濡目染。通过阅读,能够接触到优良文化传统美德,从而逐渐改变“三观”,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而这样的功能,只有在实现了有效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来。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使用合理的阅读方法,并养成好习惯。面对成长中的学生,教师必须大力加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因阅读而受益。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
任何学习活动的进行都需要阅读的支撑,因此,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人的一生大有裨益。若从小没有培养阅读爱好和习惯,也未曾让学生体验到“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愉悦,学生对于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不会自动提高的。因此,必须为学生创造读书的好时机,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先体验读书带给他们的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道德等各方面的提升。选择合理方法实施阅读锻炼,能够使学生渐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一旦这种合理的方法体系形成,便意味着学生正确阅读的大门打开了,习惯的培养也就成功了。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儒学代表人物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和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会读,而是乐于读,因此,应让学生从小开始就脱离“死读书”,成为乐于读书的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立任何兴趣首先要形成需要,逐渐培养兴趣。所以,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他们的需要问题。他们需要什么呢?我認为,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获得知识,甚至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验到满足感,才能进一步实现兴趣爱好的培养,增强学生读书的自主性、积极性,让读书这件事毫不枯燥,经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笔者经过思考,将教师帮助小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策略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视野
将所有的学生都引领到书的海洋,带着他们徜徉其中,感受书的魅力,进而步步前行。由于年龄阶段的限制,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意志力不坚定,这决定了他们不能自主做、长期做不习惯的事。因此,形成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的必要途径。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读书特点,以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读书爱好,使学生自发地读书。
(一)布置图书角
在教室的墙角布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放着知识丰富的各种图书,让班级形成爱读书的风气,使学生沉浸在文学熏陶的世界里,这样阅读便渐渐被学生迁移成自身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学生将不停地进行读书活动,长久后兴趣便形成了。
(二)树立榜样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并学习他人的行为而改变自己。选择学生喜爱的人物或角色,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树立起一个个乐于读书的榜样,引导学生自发地向榜样靠拢,从而自主阅读。
(三)评选“读书之星”
榜样可以来自故事,也可以源于身边。教师可以定期推选班内的“读书小能手”,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这个榜样的评选应制定一套可以衡量读书活动优劣的标准,评选出“爱读人”“小书虫”等,给予相应奖励。
(四)我来讲故事
通过举办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重要方式。讲故事便是一种有效的展示途径,可以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爱上阅读。通过开展“故事会”等活动,使讲的学生实现了深度阅读,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让听的学生获得了知识经验,一举两得。
(五)办手抄报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让学生在办手抄报时自己去收集查找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接触书籍,学生也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乐趣并产生阅读兴趣,阅读自然就不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相反,会是他们的一种需要。
二、创设阅读平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一)到图书馆借阅书籍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可以拓宽视野,选择更多、更广、意义更深的书,图书馆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语文课程教学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一个途径,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阅读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科普类图书如《走进科学》等,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体验历史名人的成功道路,以他们为榜样,理解读书的意义,从中增长见识,丰富思想,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书中读懂为人处世的道理,内化社会行为规范。
(二)鼓励学生捐书
仅凭学校和教师提供图书,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呼吁所有学生,尽自己所能为班级提供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可以以借阅的形式在班级中流动,归属权还是归于提供者。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书籍展览与交流活动,由学生在阅读和了解图书的同时,写出介绍词,与新提供的图书一起在活动中展览。介绍内容应基本涵盖书籍的类型、大体内容、作者介绍等,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于新书的了解,方便其借阅,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确保有一定的课外读书时间
为了让学生有时间阅读,将阅读落实到实处,教师最好每天布置一定的课外书籍阅读量,让学生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天长日久的努力。古语言:“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成功都要建立在点滴积累上,阅读也是如此,必须以耐心对待。小学生专注力比较差,且独立阅读时方法、习惯都存在弱点。所以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拓宽读书范围,必要时可以布置一定的读书任务,从源头上引导学生阅读,热爱阅读。
三、阅读内外结合,拓展认知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书不是阅读学习的重点,而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涵盖的思想和知识只是沧海一粟,需要课后阅读延伸来补充,只有这样方可将思想、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大量查找相关资料和图书,指导学生怎样阅读。阅读对于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知识与文化,更重要的是使人耳濡目染。通过阅读,能够接触到优良文化传统美德,从而逐渐改变“三观”,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而这样的功能,只有在实现了有效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来。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使用合理的阅读方法,并养成好习惯。面对成长中的学生,教师必须大力加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因阅读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