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ang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松下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从后三句的答句中,我们能推知出寻者的三问:一问,你师傅在哪?二问,在哪采药?三问,能找到他吗?寓问于答,言简意赅,字简情丰。
  此诗围绕一问三答,两种表现结构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再由实而虚—就在此山而云深不知处,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悠远之感,充分凸显了隐者的风神。二是寻者的感情表现结构:开始是满怀兴致而去;听说隐者不在,顿生失望;知晓隐者就在这座山中,则又起寻访期冀之意;明白山高云深,无寻访可能,即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此中心绪,起起落落构思之佳,令人回味。
  首句“松下问童子”,表层上说作者寻访隐者,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从而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在“山中”,在“云深”处,也隐喻了隐者的仙风道骨。此际,青松之傲气,草药之仙骨,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都跃进了我们的视野。此处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真是绝佳啊!
  解读完《寻隐者不遇》这首佳篇,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
  一、 在吟誦间感悟“遇”之内容
  通过古诗的朗读、吟咏,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古诗的节奏美,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美。这里可在“正确流利朗读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节奏地吟诵诗句”,在平长仄短的吟诵节奏声音中,感悟诗的内容:自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重点指出子读第三声,意为小孩;读出节奏,注重停顿与长短。读完后,教师启发:从停顿、长短不同的读中,自然就让我们感受到诗的重点内容—“童”说,“师”在“山中”“云深”间。
  二、 在问答间领悟“遇”之情感
  此环节可以这样设计:1. 这其实是一首问答诗,不过,诗中只有答的内容,却没有问的内容。哪些诗句是答呢?找出来。2. 从这些答中,你能不能知道问的是什么呢?试着填一填。3. 问答对读,感受作者四次的感情波折:满怀期望—感到失望—存有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三、 在字词间体悟“遇”之意境
  1. 这首诗是围绕着“遇”来写的,作者写了《寻隐者不遇》,不遇隐者,作者又遇见了什么呢?2.“ 松”“药”“山”“云”,这些事物,又有怎样的品格特性?3. 归纳体会诗中不遇之“遇”的意境:作者身虽未遇隐者,但心已遇隐者,隐者就在松下,就在药旁,就在山中,就在云间。
  四、 在延伸间品悟“遇”之同工
  教师向大家推荐宋代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请同学说说这两首诗的相似之处,并诵读积累。
  (作者单位:江阴高新区金童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 立足文本,营造氛围,明晰语言训练点  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语言习惯、表达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挖掘文本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设语言训练点,以形式多样的训练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欲望强,在学习中会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发音、语句结构和风格等。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在课堂中加入“动
期刊
一、 语言—以读感悟  学习小古文,“读”是大法宝。教学过程中,教师范读正音,借助音乐、节奏、歌诀体等形式趣读,利用“玩”读、文白对读等“读”的策略,能帮助学生从读准、读顺到读好、读趣,再到熟读能诵。  以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引入小古文《除夕元旦之风景》,并用歌诀体形式带领同学们朗读。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能体会到不管是现代还是古时,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小
期刊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细节”充满了灵性与智慧。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往往要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对学情的预测来营造某种情境,设计教学细节,使课堂变得精彩。  六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中有这样一道实践题:取两枚一元钱的硬币,并将两枚硬币一起抛向空中,那么,当硬币落下时两面菊花图案同时出现的可能性是( )。教学中,我故意示错,设置悬念,精心处理细节,以突出问题的普遍性,我问:“随意抛掷两枚硬币,会出现
期刊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却挡不了莘莘学子求学的脚步。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我校从2月初开始了网络授课,努力将疫情对教学进度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一、 课前准备  确定开始网上教学以后,学校思考了三个主要问题:1. 针对七年级学生年龄尚小、自觉性不够高的特点,选用什么样的软件直播才能否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需要?2. 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筛选优质资源展示给学生?3. 如何解
期刊
文言文教学要回归文化本性,须时时反观传统,汲取智慧。古代语文教学重视诵读,强调背诵。明清之际的学者陆世仪发现:“十五岁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他主张“人发凡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前,使之熟读”(陆世仪《论小学》)。这种做法基本符合青少年智力发展的状况,是科学的,是可取的。  怎样加强诵读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力戒“死读书,读死书”的教法,设计崭新的科学的诵读法。 
期刊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文言人物传记深受命题者的青睐。以2019年江苏省各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例,13大市中共有9份试卷选用文言人物传记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中阶段,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人物传记呢?笔者以2019年中考卷的文言文题型为例,结合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对文言人物传记阅读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 积累必备的文化常识  传记类文言文有固定
期刊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只要我们给孩子们创造挑战自我的契机,触碰他们内心的小宇宙,抓住一切可以发散思维的细节,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教学过程,见证了孩子们的精彩,所以记之。  一、 “提出问题”体现学生表达功底“厚”  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带来书上的主题图,提问:孩子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1:大客车和中巴车共有多少座位?  生2:中巴车再增加几个
期刊
笔者以一线教师的身份,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了小学生课堂插嘴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课堂规范的缺失是上课插嘴的原因之一。儿童插嘴现象行为可看作是自我冲动满足的过程,只不过冲动满足的过程和教师心理上预设的过程出现了偏差。因此,教师要强化儿童遵守纪律的意识,减少课堂上的随意性和不可控因素。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6—12岁的儿童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阶段。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
期刊
从教学的双方来说,课堂提问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了思维的方法,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
期刊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具有实效性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体验中帮助学生将英语知识内容细化,使学生通过英语阅读、实际操作高效地完成综合性教学任务。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多多展开互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建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比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时,师生开展了记单词游戏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