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硫酸法烷基化精制系统中脱酸技术开发与应用

来源 :化工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烷基化油是国Ⅵ汽油质量升级的关键调和组分,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和产能不断扩大的情形下,如何提高烷基化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清洁是烷基化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综述了硫酸法烷基化反应流出物处理技术现状,简述了STARCTCO工艺中传统酸洗、碱洗、水洗湿式处理技术流程,并重点介绍了纤维强化聚结分离技术在国产SINOALKY工艺中的工程开发及成功应用.基于实验研究和侧线试验,在国产硫酸法烷基化反应流出物处理领域开发出多级精细聚结干式处理技术.精制系统中干式脱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显著降低了能耗和相关环境污染,提高了装置的环保性,有助于我国烷基化技术的绿色低碳发展.
其他文献
纤维质原料生产乙醇,由于原料结构的复杂性,预处理后产生抑制物多,对酵母菌代谢发酵影响较大.通过对比不同扩培培养基中葡萄糖-木糖共发酵酵母菌株的生长代谢情况,优选出最适宜的扩培培养基.
建立一种凤香型基酒密度和粘度指标的快速分析模型,以期为基酒真实性判别提供一种方法参考.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样品进行光谱扫描,并结合常规分析方法,通过相关建模软件和算法最终建立了其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线性关系较好,且各模型内部参数RMSEC和RMSECV值均较小,说明模型的质量较好;另取验证样品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通过与常规分析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各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0.2%,同时两种方法的检测值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我国工业过程碳排放占比高达70%,实施节能增效、替代燃料、CO2捕集等是实现工业过程碳减排的重要路径.高效膜分离技术已成为过程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共性支撑技术.本文围绕碳减排目标,结合本文作者课题组在分子筛膜领域的相关工作,重点论述分子筛膜分离技术在有机溶剂脱水、清洁能源生产、CO2分离和反应过程强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十余年的有机溶剂脱水产业化工作,提出降低膜装备投资的中空纤维分子筛膜技术路线、强化分子筛膜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关键.分子筛膜在工业气体分离领域仍属空白,加
在国内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将会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通过梳理古往今来酒与中医药之间的深厚联系,并对药酒与保健酒两种主要的饮品形式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明确了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赋予了国内市场上的保健酒产品更加深厚的文化属性.深度挖掘保健酒产品背后的中医养生文化属性,是企业在新时代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之一.
通过成立QC小组,探究如何减少浓香型原酒中泥臭味的存在.QC小组按照PDCA管理循环,浓香型原酒中泥臭味率由原来的11.11%左右降低到2.78%,P<0.05,差异显著.本次QC活动有效降低了浓香型原酒中的泥臭味,使浓香型原酒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高端清香型白酒青花汾酒的酒瓶包装为例,运用多模态隐喻理论探讨产品设计中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探究如何把构图、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介模态结合起来传递产品信息,映射产品历史、艺术与高雅文化等抽象概念,并达到调动消费者视觉感官以及引起消费者心理认同的目的.
近年来,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以易制备、成本低、易回收等优势,在生物质预处理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氯化胆碱为氢键受体,乙醇胺为氢键供体,合成DES,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和固液比预处理条件对中药渣组分和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液比1:20、120℃、预处理4h后原料中木质素去除率达到78.42%,纤维素回收率为83.89%.随后对不同条件下所得底物进行酶水解,反应96h后发现,较优条件下所得底物酶解效率为78.57%,较未处理中药渣(30.40%)提高了1.
《暖通空调》编辑部决定做一个“国内外建筑碳中和前沿”专栏,介绍世界各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路径、政策和技术路线,同时也介绍国内一些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发展动向,以及可用的碳中和城市和建筑技术的综述.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选题.rn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在国内外都很知名的学者:如英国的姚润明教授、美国的冯威博士、丹麦的房磊教授、日本的高伟俊院士,以及正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陈夏等几位年轻学者,分别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在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和相关政策(将分期刊载),极具参考价值.
期刊
2060年碳中和目标既使我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又为其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发展机遇.本文对绿氢直接还原、氧化铁熔融还原、碱性溶液电沉积铁、酸性溶液电沉积铁的发展历史和技术现状进行了综述.在全绿电炼铁场景下,本文对各种技术路线的理论和实际耗电进行了估算,从技术成熟度、电耗、技术难度、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各技术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碱性溶液电沉积铁电耗最低,酸性溶液电沉积铁和电供热氢气熔融还原次之.从技术难度上看,氢气直接还原、酸性溶液电沉积铁技术难度较小,且都已完成一定规模的中试,氢气熔融还原炼铁、碱
完善了数据中心机房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设计方法,并利用EnergyPlus软件建立了我国5个气候区典型城市的数据机房计算模型,以全年空调负荷和空调耗电量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的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方案进行了模拟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数据中心机房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对空调能耗及运行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建议各个气候区数据中心机房外围护结构采用内表面防结露的最大传热系数.研究还发现,在严寒和寒冷地区,采用自然冷却模式的空调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