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恨”也成为教育的资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n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恨的缺失
  
  通过媒体宣传我们会发现,现在情感教育的流行语是“爱的教育”。仿佛爱是全能的,只要有了爱,学校就会办好,教育就会成功,人们就能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国人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在他们的身上,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是鲜明的爱与恨。在这些冷漠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隐忧的社会现象:爱和恨的情感缺失。
  
  二、恨之切。爱之深;爱愈浓,恨愈明
  
  拥有爱和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恨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恨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健康的“恨”的情感,另一种则是不健康的“恨”的情感。爱恨不明,则如草木。如果我们说任何情绪都是有意义的,那么恨的意义是什么呢?“恨”这种情绪夹杂着太多的愤怒,会使我们的免疫系统经受考验,但“恨”为什么还一直存在呢?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情绪的宣泄,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所以“恨”是我们调节内心平衡的一种工具。原来,健康的生活需要“恨”。
  
  三、语文教学中“恨”的情感培养:让“恨”也成为教育资源
  
  无数事实证明,爱和恨可以产生动力,激发人的潜能。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合理、有机地进行健康的“恨”的情感教育,让“恨”成为教育资源。
  1、牢记民族之恨。激发爱国热情。勿忘国耻,才能振兴中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让学生牢记历史,发愤图强,语文教材中关于民族英雄一类的课文是最好的载体。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可结合《卢沟桥的枪声》、《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的学习、相关历史的介绍以及相关课外资料的大量阅读,更深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强烈的恨,激起学生振兴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感受耻辱之恨,产生人生动力。爱,可以激发前进的动力;恨,同样也可以成为上进的动力。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物。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抓住“恨”这个主题,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恨”有了比较理性的新的认识和理解。“恨”,虽然让人十分痛苦,感到悲哀和愤怒,但同时也可以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发人奋发的潜能,促使人走向成功。
  3、对不良社会现象之恨,树立正义感。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虽然我们身微言轻,无力改变大的环境,但还是可以小有作为的,那就是:教育学生做好自己,荣耻概念要分清。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行贿受贿现象的憎恨,激发学生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课前让学生查阅关于行贿受贿危害社会的资料,结合课堂上的小品表演,让学生认识到行贿受贿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拒绝受贿的公仪休是多么正直、机智和高尚。可提出:“如果每个官员都能像公仪休一样拒收礼物,社会又会变成怎样的?”经过讨论,宏扬正义,憎恨不正之风的情感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为将来“做好自己”打下了基础。
  4、对见利忘义之恨,学会以直报怨。在小学生的眼里。世界常常如童话故事描写的那般美好,其实现实生活并不总像童话故事所说的那样单纯美好,在社会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为了个人名利和得失而不择手段甚至出卖朋友的人,如果大家都唾弃这种人和事,那么这些人的“市场”将难以存在,《九色鹿》这篇课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角色扮演等方法,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这种小人的恨,男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上见利忘义的小人一直是存在的。惩治这种小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像九色鹿那样:以直抱怨,让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5、面对可恨之事,要恨之有理,还要恨之有度。可恨之事常有,哲人说:“当恨之事,恨之有度,恨后心理平衡,便是恨之收获。”《聂将军和两个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充分说明,拥有大爱、博爱思想,可以避免“恨而无度”现象的发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日本鬼子那么坏,聂将军为什么还要精心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通过讨论,学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将军的博爱、慈悲和宽广的胸襟。再通过阅读中国民间抚养日本遗孤的一个个故事,学生认识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饱受伤痛的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虽然有恨。但是面对无辜的日本遗孤,善良的中国人像抚育自己的儿女一样将她们抚养成人。这种宽广的胸襟和博爱的情怀是多么了不起!爱恨分明,恨之有度,避免了一轮又一轮仇恨的产生。
  学会恨。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恨,既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语文教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将“爱的教育”与“恨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爱和恨,学会合理地宣泄恨,表达恨,让内心拥有激情之爱与阳光之恨,让爱与恨共同成为人生的动力,让人生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和绚丽。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身边处境困难和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与情感。  2.通过“我与聋哑儿童手拉手”、“为汶川受灾民众写祝福卡”等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不幸人的思想。    活动过程:     活动一——爱的呼唤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5月19日-5月21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2.过渡(看PPT):为表达全
我们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是青岛版的新课标实验教材,这套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师生都非常喜欢这种教材,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可避免地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如何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启动思维,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呢?我认为,教师能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在作文教学中,我虽然经常强调要选择生动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可大部分学生总是写得平平淡淡、平铺直叙,即使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也缺少细节描写,这是为什么呢?稍作分析就可发现,这与学生缺少细致观察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就是作文指导的重要任务。  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一节活动作文课,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品尝细致观察所带来的乐趣
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良好品德的收获。《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正如同一颗种子,通过激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认识、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紧扣课程性质、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关注并牵手儿童现实生
队列和队形练习是发展体能的活动与内容,是指全体学生按照统一的口令,在一定的队形中进行各种简单的协同一致的动作,以及在原地或行进中所做的各种队形和图形的变化。在教学中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统一、单调,再加上队列队形的练习内容枯燥乏味,使得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游戏教学法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活
一直以来,读写结合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思想,一种范式,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因而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笔者以为,读写结合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式:  一、迁移型——它山之石,仿中有创  学习了《小镇的早晨》、《天安门广场》等文章,其清新、鲜明的语言特色和清晰、独特的结构特点自然成了读写结合的连接点。以《小镇的早晨》为例:在教学中,讲清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后,引领学生明了这三部分
翻开《阿里山的云雾》这篇文章,脑海中又浮现出当时上课的情景。回想起这节课的点点滴滴都使我感受很深。它不仅让我品尝到了课堂中精彩的滋味,还让我体味到了具有生命活力的和谐之美,更让我感受到了做语文教师的成功喜悦。我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品读孕育生命之花  《阿里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语言优美,适合朗读。于是我在预设构想时决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认真、反复去读。自
中年级段的作文教学肩负着让学生学会写好段落并能逐渐成篇的重任,只有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观察和表述方法,教师在高年级的作文指导中才能得心应手。怎样通过教师的指导,让中年级学生构段乃至成篇的本领高超而又有创造性呢?首先,保护他们作文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提倡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多创设活动情境,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本着“有效指导、轻松习作”的理念,中年级作文教学策略需要把握好如下几点:  一、创设多
新课标规定五、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层表述。”由于学生的个性客观上存在差异,对习作技能的领悟快慢不一,对生活的感悟深浅不同,习作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是在所难免的。随着学生年段的增长,这种差距日趋明显。如何对待学生习作中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呢?我认为可以采取分层要求习作的办法。  一、放低准绳,激发兴趣  (一)不限习作内容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们想做好一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拥有精锐的工具,具备适当的手段,习作讲评同样如此。对于学生而言,适宜的方法就是“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立体化”习作讲评与以往的任何一种讲评方式都大为不同,它打破了传统习作讲评是某次习作训练终结的这一格局,灵活地穿插在习作指导、学生起草初稿和习作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