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变化对教学的启示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181709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我市已使用一年多。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对新课文的讲解、把握以及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依旧是老套路,教师们只看到教材改革的表面变化,而对于支撑教材改革背后的理念却依然认识不清。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部编教材的几大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
  一、部编教材的变化
  变化一:立德树人
  部编教材编者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渗透“立德树人”思想,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主要体现是:第一,加大传统文化的篇目,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初中共安排古诗文篇目数(84首古诗、41篇古文)约占总篇目数(238篇/首)的52.5%;第二,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 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第三,大量增加革命传统教育篇目。部编教材坚持在初中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拟选入《白求恩》等30篇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其中,鲁迅作品选9篇。
  变化二:倡导读书
  当下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两多一少:精讲多,操练多,读书少。部编教材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这一弊端。本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各单元课文的学习为主,辅之以课外篇目推荐、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由原来的30篇减少为24篇,目的在适当压缩“精讲”文章,同时把课堂空间腾给课外阅读、名著导读。“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中。在教读课文的“积累拓展”和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部编本语文教材都提供了阅读书目,如七年级上册,学习《散文诗二首》,推荐阅读《泰戈尔诗选》和《繁星》《春水》;学习《窃读记》,推荐阅读《书癖》《忆读书》《书的抒情》。为的是沟通课内外阅读,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让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变化三:双线组元
  部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以 “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选取能力培养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 “四季美景”,所选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所以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可以说,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培养做到了协调配合。
  变化四:串珠成链
  写作随文学习,按单元编写系统性选点式训练项目,一课一得,三年自成一个系列。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写作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二是改编式写作,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如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
  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细分,使学生一课一得。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点指导学生:一个是事情要写清楚、写明白,一个是要寫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
  写作专题的设计力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
  写作专题的设计还强调指导性。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有“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构建支架,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
  二、教学启示
  启示一:润物无声
  杨绛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的原理,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到“导之入情”“导之入境”“导之入理”,在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有一种“春风化雨”的感觉,仿佛灵魂已进入了一个美妙无比的“天国”,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让学生在潜心读书、咬文嚼字、品词赏句的过程获得美感、提升情操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段:我看到他那“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苦,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这是我的叔叔”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男生甲:“我的叔叔”就是“父亲的弟弟”,后面又加上一个 “我的亲叔叔”,显得罗嗦。
  师:是吗?如果真罗嗦就删掉,请你读读看效果怎么样。
  男生甲读:“这是我的叔叔。”
  有几个学生说:效果不好!
  一女生说:不能删去,看似罗嗦,实则是“我”对真情与亲情失落的痛心。
  师:那么请你用痛心的语气朗读这整句话。
  该女生:朗读(读得很伤感)。
  师:她读得怎样?
  男生乙:她读出“我”对叔叔的同情,却没有读出对“另一群人”批判的力度。应该用悲愤的语气去读。
  师:那你用悲愤的语气读一遍。(男生乙读,效果很好。)
  师:除了痛心和悲愤两种读法,大家看还有没有别的读法。
  男生丙:这样反复强调,近于呼唤,很有艺术震撼力,我认为应用呼唤的语气。
  (男生丙用呼唤的语调读,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读,效果极佳。)
  此位教师引导学生从细品中解读文字背后的意义,让学生在“披文入情中享受美感,心灵有所感悟”,达到了“爱如春风了无痕,润物如丝细无声”的效果。
  启示二:拓宽阅读
  阅读不取决于数量,而取决于品质和方向。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读书,使学生有一个核心阅读方向,把阅读引向深广。首先,教师要明确区别“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分“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重点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能力要求;“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旁批”与“阅读提示”组成,不设置练习,“旁批”随文设置,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其次,教师要分清课型,区别对待:教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也不必什么都讲,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自读课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自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课外阅读,包括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又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三大原则:必要性原则(对教学有用,有深化升华),适度性原则(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乐意),相关性原则(与教学内容关联),可从以下八个角度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1)单篇到整本,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
  (2)一篇到一个作者全集,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与《漱玉词》
  (3)一篇到一类,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
  (4)一体到多体,如:《赤壁怀古》《赤壁赋》
  (5)一篇到一个专题(群文),如: 思乡、母爱、戍边、月亮、爱国……
  (6)同题目不同作者,如:《赤壁怀古》苏东坡、曹雪芹
  (7)一个题材多种文体 ,如:《过秦论》《阿房宫赋》
  (8)一个形象到一类形象,如: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严监生
  启示三:重建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建知识体系,把知识系统重新捡回来。教学中虽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要有隐性体系,要做到一课一得,并沉淀下来,在无形中自然建构一个体系。教师可以通过“五个渠道”把握隐性体系:教师用书中的知识列表(编写意图、教学指导),单元导语中的学习重点,课后习题中隐在的训练点,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中的学习方法或训练目标提示,课后“补白” 介绍语法修辞知识。做到胸有全册,课有重点; 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随文而学,不做操练;不唯体系,自成系统。
  如:七年級教学,教师可以如下梳理体系,明确计划。
  启示四:道术兼备
  一直以来,初中作文指导重方法,轻思想。表现在:写记叙文,总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学生作文就是平铺直叙;写说明文,总讲说明的方法,结果学生写不出生动的说明文;写议论文,离不开“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结果写出来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
  写作教学固然需要指导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缺少方法性、策略性、系统性的知识,导致学生习作练了十几年,依然写不好作文。如果我们规划一下三年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训练体系,每一篇作文训练一两种方法,那么,每个学生三年后便有一套自己擅长的写作技巧,何愁写不好文章呢?但写作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道”,写作指导要处理好“术”与“道”的关系。写作技术是写作入门必备的技能,而写作之道在于对生活有体验、有思考、有价值判断。写作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技术,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思考生活的能力。学生缺少的不是眼睛,而是眼光,是眼界!思想才是写作之根,甚至是写作之源!决定文章优劣的不是生活,而是思想。思想永远比语言重要,不可只练招式,不增内功,只有“术”,没有“道”,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佳句无佳篇。根深则叶茂,源活则水清,眼明则心灵,教师要做的事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
其他文献
“怎么说”是写作的一门大学问,“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根,发展孩子言语智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智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的能力。读和写是言语智能的关键能力,因此“向读学写”是培养学生言语智能的一条最佳路径。教材解读,必须开掘文本本体性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语文教材作为静态文本,承载着两种价值,一是原生性价值,如课文《虎门硝烟
《世说新语》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近三百年间,上流社会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闻逸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传世名著。同时,《世说新语》作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它的教学价值是值得挖掘的。作为基础性课程的一种拓展,以丰富的选择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维度,拓展性课程《世说新语人物漫笔》便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发出来的。在开发过程中,笔者便在思考:如何让这一课程与学生当前的
部编教材沿袭了选文式和单元组合的教材编写方式,但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板块上有许多创新,比如对阅读进行了“三位一体”的设计。笔者拿到部编教材,首先眼前一亮的当属把以前教材中的“课文导读”改为“预习”。于是,笔者迫不及待地比较了人教版(2013版)课文“导读”与部编教材 “预习”,试图从中找到不一样的设计思路。  《春》这篇课文的“导读”:这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
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和实践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国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借鉴了国外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快速地理解和掌握了此种教学模式。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我国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就其实践成果而言,没有取得非常大的效果和作用。巧妙利用翻转课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构建和谐民主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智慧”展开思考,从阅卷现场反馈出的信息来看,不少考生不能准确界定“智慧”这个概念的深刻内涵,泛泛而谈,将“智慧”视作无需论证的公理。能从不同角度对“智慧”进行审视和剖析的实在鲜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分析说理更是凤毛麟角。如此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固然是因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所致,但更与我们老师平时缺少对症下药且卓有成效的训练有关。  现笔者结合平时教学,谈一谈如何
《透视课堂》(美国著名学者汤玛斯·古德、布罗菲著)中提到,“学生活动和布置作业应有趣且多样化,足以激发学生参与;应新颖或具有挑战性,足以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非毫无意义的忙碌;同时应易而不难,足以让学生在付出适当的努力之后取得巨大的成功”。研究表明,个性化作业的设置,能够使能力强的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吃得饱”,有余力;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台阶;其他学生则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以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脚手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产生有意义的联系。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概念框架,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支架基于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运用而建立起来。可见,支架式教学指
近期,作为区级语文优质课竞赛评委,笔者观摩了12节参赛选手的课,其中有两节课给我印象极深,一节是吉祖英的《凡尔赛宫》,另一节是高尔基的《海燕》。  《凡尔赛宫》的主要程序是这样的:  一、导入  音乐声中,幻灯片镜头分别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全景”三张图片,在比较中引入新课学习。  二、整体感知  投影出示:读课文,完成填空  的凡尔赛宫  三、画面解说  投影呈现:欣赏凡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很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流入了城市,随之在农村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进城务工去了,不能对他们实施有效的管教,致使他们成为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不管是在身体发育方面、文化教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暴露出一些突出的問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性的教育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一、绪论  为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以其鲜明的实用性特征被正式纳入到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占必修课程总学分的八分之一,成为高中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独立单元。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