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我市已使用一年多。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对新课文的讲解、把握以及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依旧是老套路,教师们只看到教材改革的表面变化,而对于支撑教材改革背后的理念却依然认识不清。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部编教材的几大变化及对教学的要求。
一、部编教材的变化
变化一:立德树人
部编教材编者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渗透“立德树人”思想,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主要体现是:第一,加大传统文化的篇目,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初中共安排古诗文篇目数(84首古诗、41篇古文)约占总篇目数(238篇/首)的52.5%;第二,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 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第三,大量增加革命传统教育篇目。部编教材坚持在初中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拟选入《白求恩》等30篇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其中,鲁迅作品选9篇。
变化二:倡导读书
当下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两多一少:精讲多,操练多,读书少。部编教材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这一弊端。本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各单元课文的学习为主,辅之以课外篇目推荐、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由原来的30篇减少为24篇,目的在适当压缩“精讲”文章,同时把课堂空间腾给课外阅读、名著导读。“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中。在教读课文的“积累拓展”和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部编本语文教材都提供了阅读书目,如七年级上册,学习《散文诗二首》,推荐阅读《泰戈尔诗选》和《繁星》《春水》;学习《窃读记》,推荐阅读《书癖》《忆读书》《书的抒情》。为的是沟通课内外阅读,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让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变化三:双线组元
部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以 “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选取能力培养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 “四季美景”,所选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所以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可以说,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培养做到了协调配合。
变化四:串珠成链
写作随文学习,按单元编写系统性选点式训练项目,一课一得,三年自成一个系列。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写作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二是改编式写作,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如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
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细分,使学生一课一得。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点指导学生:一个是事情要写清楚、写明白,一个是要寫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
写作专题的设计力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
写作专题的设计还强调指导性。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有“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构建支架,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
二、教学启示
启示一:润物无声
杨绛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的原理,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到“导之入情”“导之入境”“导之入理”,在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有一种“春风化雨”的感觉,仿佛灵魂已进入了一个美妙无比的“天国”,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让学生在潜心读书、咬文嚼字、品词赏句的过程获得美感、提升情操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段:我看到他那“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苦,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这是我的叔叔”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男生甲:“我的叔叔”就是“父亲的弟弟”,后面又加上一个 “我的亲叔叔”,显得罗嗦。
师:是吗?如果真罗嗦就删掉,请你读读看效果怎么样。
男生甲读:“这是我的叔叔。”
有几个学生说:效果不好!
一女生说:不能删去,看似罗嗦,实则是“我”对真情与亲情失落的痛心。
师:那么请你用痛心的语气朗读这整句话。
该女生:朗读(读得很伤感)。
师:她读得怎样?
男生乙:她读出“我”对叔叔的同情,却没有读出对“另一群人”批判的力度。应该用悲愤的语气去读。
师:那你用悲愤的语气读一遍。(男生乙读,效果很好。)
师:除了痛心和悲愤两种读法,大家看还有没有别的读法。
男生丙:这样反复强调,近于呼唤,很有艺术震撼力,我认为应用呼唤的语气。
(男生丙用呼唤的语调读,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读,效果极佳。)
此位教师引导学生从细品中解读文字背后的意义,让学生在“披文入情中享受美感,心灵有所感悟”,达到了“爱如春风了无痕,润物如丝细无声”的效果。
启示二:拓宽阅读
阅读不取决于数量,而取决于品质和方向。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读书,使学生有一个核心阅读方向,把阅读引向深广。首先,教师要明确区别“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分“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重点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能力要求;“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旁批”与“阅读提示”组成,不设置练习,“旁批”随文设置,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其次,教师要分清课型,区别对待:教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也不必什么都讲,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自读课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自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课外阅读,包括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又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三大原则:必要性原则(对教学有用,有深化升华),适度性原则(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乐意),相关性原则(与教学内容关联),可从以下八个角度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1)单篇到整本,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
(2)一篇到一个作者全集,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与《漱玉词》
(3)一篇到一类,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
(4)一体到多体,如:《赤壁怀古》《赤壁赋》
(5)一篇到一个专题(群文),如: 思乡、母爱、戍边、月亮、爱国……
(6)同题目不同作者,如:《赤壁怀古》苏东坡、曹雪芹
(7)一个题材多种文体 ,如:《过秦论》《阿房宫赋》
(8)一个形象到一类形象,如: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严监生
启示三:重建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建知识体系,把知识系统重新捡回来。教学中虽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要有隐性体系,要做到一课一得,并沉淀下来,在无形中自然建构一个体系。教师可以通过“五个渠道”把握隐性体系:教师用书中的知识列表(编写意图、教学指导),单元导语中的学习重点,课后习题中隐在的训练点,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中的学习方法或训练目标提示,课后“补白” 介绍语法修辞知识。做到胸有全册,课有重点; 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随文而学,不做操练;不唯体系,自成系统。
如:七年級教学,教师可以如下梳理体系,明确计划。
启示四:道术兼备
一直以来,初中作文指导重方法,轻思想。表现在:写记叙文,总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学生作文就是平铺直叙;写说明文,总讲说明的方法,结果学生写不出生动的说明文;写议论文,离不开“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结果写出来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
写作教学固然需要指导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缺少方法性、策略性、系统性的知识,导致学生习作练了十几年,依然写不好作文。如果我们规划一下三年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训练体系,每一篇作文训练一两种方法,那么,每个学生三年后便有一套自己擅长的写作技巧,何愁写不好文章呢?但写作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道”,写作指导要处理好“术”与“道”的关系。写作技术是写作入门必备的技能,而写作之道在于对生活有体验、有思考、有价值判断。写作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技术,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思考生活的能力。学生缺少的不是眼睛,而是眼光,是眼界!思想才是写作之根,甚至是写作之源!决定文章优劣的不是生活,而是思想。思想永远比语言重要,不可只练招式,不增内功,只有“术”,没有“道”,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佳句无佳篇。根深则叶茂,源活则水清,眼明则心灵,教师要做的事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
一、部编教材的变化
变化一:立德树人
部编教材编者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渗透“立德树人”思想,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主要体现是:第一,加大传统文化的篇目,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初中共安排古诗文篇目数(84首古诗、41篇古文)约占总篇目数(238篇/首)的52.5%;第二,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 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第三,大量增加革命传统教育篇目。部编教材坚持在初中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拟选入《白求恩》等30篇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其中,鲁迅作品选9篇。
变化二:倡导读书
当下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两多一少:精讲多,操练多,读书少。部编教材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这一弊端。本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各单元课文的学习为主,辅之以课外篇目推荐、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由原来的30篇减少为24篇,目的在适当压缩“精讲”文章,同时把课堂空间腾给课外阅读、名著导读。“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中。在教读课文的“积累拓展”和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部编本语文教材都提供了阅读书目,如七年级上册,学习《散文诗二首》,推荐阅读《泰戈尔诗选》和《繁星》《春水》;学习《窃读记》,推荐阅读《书癖》《忆读书》《书的抒情》。为的是沟通课内外阅读,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让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变化三:双线组元
部编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以 “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选取能力培养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 “四季美景”,所选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所以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可以说,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培养做到了协调配合。
变化四:串珠成链
写作随文学习,按单元编写系统性选点式训练项目,一课一得,三年自成一个系列。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写作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二是改编式写作,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如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
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细分,使学生一课一得。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点指导学生:一个是事情要写清楚、写明白,一个是要寫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
写作专题的设计力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
写作专题的设计还强调指导性。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有“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构建支架,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
二、教学启示
启示一:润物无声
杨绛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的原理,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到“导之入情”“导之入境”“导之入理”,在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有一种“春风化雨”的感觉,仿佛灵魂已进入了一个美妙无比的“天国”,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让学生在潜心读书、咬文嚼字、品词赏句的过程获得美感、提升情操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段:我看到他那“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苦,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这是我的叔叔”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男生甲:“我的叔叔”就是“父亲的弟弟”,后面又加上一个 “我的亲叔叔”,显得罗嗦。
师:是吗?如果真罗嗦就删掉,请你读读看效果怎么样。
男生甲读:“这是我的叔叔。”
有几个学生说:效果不好!
一女生说:不能删去,看似罗嗦,实则是“我”对真情与亲情失落的痛心。
师:那么请你用痛心的语气朗读这整句话。
该女生:朗读(读得很伤感)。
师:她读得怎样?
男生乙:她读出“我”对叔叔的同情,却没有读出对“另一群人”批判的力度。应该用悲愤的语气去读。
师:那你用悲愤的语气读一遍。(男生乙读,效果很好。)
师:除了痛心和悲愤两种读法,大家看还有没有别的读法。
男生丙:这样反复强调,近于呼唤,很有艺术震撼力,我认为应用呼唤的语气。
(男生丙用呼唤的语调读,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读,效果极佳。)
此位教师引导学生从细品中解读文字背后的意义,让学生在“披文入情中享受美感,心灵有所感悟”,达到了“爱如春风了无痕,润物如丝细无声”的效果。
启示二:拓宽阅读
阅读不取决于数量,而取决于品质和方向。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读书,使学生有一个核心阅读方向,把阅读引向深广。首先,教师要明确区别“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分“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重点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能力要求;“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旁批”与“阅读提示”组成,不设置练习,“旁批”随文设置,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其次,教师要分清课型,区别对待:教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也不必什么都讲,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自读课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自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课外阅读,包括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又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三大原则:必要性原则(对教学有用,有深化升华),适度性原则(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乐意),相关性原则(与教学内容关联),可从以下八个角度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1)单篇到整本,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
(2)一篇到一个作者全集,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与《漱玉词》
(3)一篇到一类,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
(4)一体到多体,如:《赤壁怀古》《赤壁赋》
(5)一篇到一个专题(群文),如: 思乡、母爱、戍边、月亮、爱国……
(6)同题目不同作者,如:《赤壁怀古》苏东坡、曹雪芹
(7)一个题材多种文体 ,如:《过秦论》《阿房宫赋》
(8)一个形象到一类形象,如: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严监生
启示三:重建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建知识体系,把知识系统重新捡回来。教学中虽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要有隐性体系,要做到一课一得,并沉淀下来,在无形中自然建构一个体系。教师可以通过“五个渠道”把握隐性体系:教师用书中的知识列表(编写意图、教学指导),单元导语中的学习重点,课后习题中隐在的训练点,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中的学习方法或训练目标提示,课后“补白” 介绍语法修辞知识。做到胸有全册,课有重点; 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随文而学,不做操练;不唯体系,自成系统。
如:七年級教学,教师可以如下梳理体系,明确计划。
启示四:道术兼备
一直以来,初中作文指导重方法,轻思想。表现在:写记叙文,总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学生作文就是平铺直叙;写说明文,总讲说明的方法,结果学生写不出生动的说明文;写议论文,离不开“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结果写出来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
写作教学固然需要指导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缺少方法性、策略性、系统性的知识,导致学生习作练了十几年,依然写不好作文。如果我们规划一下三年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训练体系,每一篇作文训练一两种方法,那么,每个学生三年后便有一套自己擅长的写作技巧,何愁写不好文章呢?但写作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道”,写作指导要处理好“术”与“道”的关系。写作技术是写作入门必备的技能,而写作之道在于对生活有体验、有思考、有价值判断。写作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技术,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思考生活的能力。学生缺少的不是眼睛,而是眼光,是眼界!思想才是写作之根,甚至是写作之源!决定文章优劣的不是生活,而是思想。思想永远比语言重要,不可只练招式,不增内功,只有“术”,没有“道”,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佳句无佳篇。根深则叶茂,源活则水清,眼明则心灵,教师要做的事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