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向着“言语智能”出发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说”是写作的一门大学问,“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根,发展孩子言语智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智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的能力。读和写是言语智能的关键能力,因此“向读学写”是培养学生言语智能的一条最佳路径。教材解读,必须开掘文本本体性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语文教材作为静态文本,承载着两种价值,一是原生性价值,如课文《虎门硝烟》《郑和远航》呈现的历史事件,这和历史教材的意义一样;如《说勤奋》《诚实与信任》展现的道理,这个和思品教材的意义区分不大。语文教材之所以成为“一家之言”,它的独特性应该在于它的本体性价值,即文章是如何展现“虎门硝烟”“郑和远航”这些历史事件的,是如何阐明“勤奋”“诚信”之理的,这才是语文文本的最重要的存在。
  一、文体的解读,朝着正确的方向
  读《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首先重视文体,因为文体直接影响着对教学价值的审视,对教材蕴含言语智能的“伟大事物”的开发。有资料认为这篇课文不仅是日记,而且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那就站在读书笔记的角度来思考:这篇课文应该是属于“读后感”类的读书笔记。那么,作为例文,我们的审视会苛刻些:对主要内容的提炼,篇幅占太多了,这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也高了;题目没有能显示感点,行文也没有联系实际来谈感点。读后感,应该以“感”为重点。
  继续思考:这是日记?读书笔记?还是好书推荐?如果是读书笔记,那么取名为“学会生存”更容易表达感点,而且读书感受的表达既没有联系鲁滨逊来谈,也没有联系读者生活实际谈,似乎不是很好的读书笔记。
  追根溯源,它就是一则男生日记,只是要恰当认识作者写此日记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推荐好书。从“三代相传”看出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从主要内容看出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冒险气息,值得一读;从读书感受可以看出书中有深刻哲理,人物形象鲜明,值得一读。这样去看待文体和写作目的,就自然了,就不会生出“这是一则糟糕的读书笔记范例”的想法了。
  二、教学价值的思考,探索合适的通道
  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源头,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一篇文章静静存在着,如一个金矿,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去唤醒,去开掘。本文可供选择的教学点比较多:1.关于命题方法。《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句话的正确规范表述是不是应为“男孩子必读的一本书”。这个课题是爷爷赠书寄语的主体话语,那就意味着也可以用“学会生存”作为文章的题目。2.关于赠书寄语。杨红樱采用了一个非常用格式,可以指导阅读规范格式,指导用正确的格式、简洁的语言写赠书寄语。3.为什么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从书的来历看,爷爷传给爸爸,爸爸传给我,三代都是男孩子,所以说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从书本内容看,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是男的,而且整本书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男的,如“星期五”、船长、海盗、野人等;文中出现的女性有鲁滨逊的妈妈、妻子,和一个帮鲁滨逊保管钱财的寡妇,这几位女性在书中都没有名字,描写也是寥寥数语,可见笛福受到父权文化的影响之深,这也许是后人乍一看以为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书”,而把《蓝色的海豚岛》认为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其实从精神精髓看,是没有这样的区分度的。4.作者是怎样表达对书的喜爱的?散状分布在书中的六个句子表达了喜爱的情感,还使得文章线索更加清晰了。5.课文是如何推荐的?有哪些可学的方法和技巧呢?6.学生已经在五年级学过、被要求过写读后感,那么此时究竟要学什么呢?
  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解决好最后两个问题:纵观教材,只有五年级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文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和此文链接了。但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本身却有很多可链接的资料,如多种版本的封面对“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勾勒,此书的目录,这两类非连续文本可以桥接进课堂;原著中的其他名句、其他精彩情节或许也可以巧妙纳入到课内,组成一个丰富的“阅读群”。
  课文作为一个例子,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要探寻教材中的典型的“有限手段”是什么,是哪个“伟大事物”催生了“无限运用”。杨红樱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向大家推荐好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于是拟小标题的目光从内容转移到杨作家采用的推荐方法上来:简要评论、概括内容、畅谈感受。其中的一句话评论在阅读评论界还是挺流行的,比如“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胜过所有的作文书”;《简爱》——一位灰姑娘式人物的奋斗史;《呼啸山庄》——英国文学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畅谈感受,更是以身说法,感染读者。但不管哪种方法,都没有把话说尽,都留下更多的悬疑、空白,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去阅读、探索、求证。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理解的思路和写作表达的思维相向却统一。站在文体和写作目的的角度,还原写作思维和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会表达。站在学生角度看,要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几乎没有难度,反复朗读、品读感受,只是在理解的表层打转,没有帮助学生深入到语言表达的内核。根据学情,不能再陷于内容的感悟,而应该转变解读思维,寻找出真正要学习的东西,以此牵动学生学习的情绪。站在学生“言语智能”发展的角度,是要学会三种不同推销好书的方法:1.提炼一句话,精彩点评;把一句话的精彩点评揉在有趣的叙写中;2.有中心、有选择、有顺序地概括提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3.如何表达阅读感受呢?抓一句重要的话谈理解;抓文本空白展开想象人物形象、空白情节等;在叙写中直接抒发对书的情感,以便感染读者。
  三、文本解读,向着“言语智能”出发
  由此可见,教师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复杂的综合生命个体,解读教材文本就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目的入手,这样才能真正扣住教材文本的真谛所在。鑒于此,教师首先可从作者创作的立场出发,从创作的动机、历史文化背景中体验文本产生的深层动机,为准确全面的理解、习得文本内核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该从教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为什么要将这篇课文设置在本册教材中,为什么要与其他课文组成一个单元?在本单元中排在哪个位置,为什么如此排列?反复多次的追问,才能真正明晰编者的意图。再次,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权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开掘文本能给学生怎样的“言语智能”,怎样的“人文熏陶”,为教师有目的地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师:同学们,一提到考试,你们都比较紧张吧。可是在清代,有一个人却不怕考试。他从青年时期走进考场,一直考到50多岁仍然毫不气馁,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范进。  师:是的。他为什么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呢?  生: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考得上,不甘心。  生:他家里很穷,想改变家庭现状。  生:他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不想加入劳动人民的行列。  生:我却不信,难道那时考试没有年龄限制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群体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目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读书少、品
陆游是我国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是对他的赞誉。的确,他在一生中,书写了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七言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即是流传千古的一首。  此诗写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这时,陆游最后一次被罢官,正隐居家乡浙江山阴。当时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  题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即十一月四日风雨大起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对十一月四日夜晚风雨大起时,诗人“卧”“思”“听”“梦”的具
在写作教学中,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往往只有单一的目标—如何应对考试。与写作能力相关的内容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原因就在于它不能直接迅速地提高作文成绩。教师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忽略对于素材的积累、语言的提炼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杨泉良《学生写作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新课程研究:小学作文教学》2011年5月)。  我认为,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的宝贵资源,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不仅可
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同学来说,地理课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全新的科目,培养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地理课的内容是令人感兴趣的,但是宏观广大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学生难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其成为一门较难学的课程,形成了地理课培养学习兴趣的困难点。我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充分挖掘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抓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在
[摘 要: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会直接影响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发展,这就需要单位有关部门重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事档案中记载了有关干部成长经历以及各项人事信息,在组织安排人员进行调动时,这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关系着人才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人才建设的作用,然后探究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在人才建设方面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师道为尊”,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这样互动的语文课堂,才会创造无限精彩!  一、 积极暗示,引导学生互动  我每接手一个新班,都感觉学生很放不开。他们忽闪着大眼睛,课堂上不敢轻举妄动,静观老师言行。这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识字与写字”一起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向。相比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均安排“综合性学习”,新的部编版教材适当减少了“综合性学习”的数量,由原先的每单元安排1次“综合性学习”到每两单元安排1次,使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本文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谈谈如何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挖掘散文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散文,又称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主要是为了生活,要在生活中探寻教育。”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借助现实生活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又以语文知识为生活实践提供指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概述  1. 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教学生活化,即将教学活动的设置和现实生活的情境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