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领导学必然要与领导者谈提高素质与修养的问题。面对一个文化理论素质高、社会见识广、生活经验丰富的群体,如何让他们在内心世界接受认可这些理论,且在工作生活学习实践中将这些大道理转变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念或准则?这对授课者专题的设置、结构的布局、内容的安排、案例的选择、信息的甄选、授课的艺术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讲专题,之所以深受学员欢迎,也许是这些方面有所创新而切合了听者口味。下面着重谈三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专题的设置要选好切入点
即注意切合听者需求,切合工作实践的需要,切合时代的特点。我们首先在设置专题的时候就要选好切入点。站在教学对象的角度思考: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需要解决什么样的理论难题和工作难题?只要切合他们的实际,找准了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期盼和需要的,就找到了切入点。就领导者的素養而言,笔者在与学员的交流中发现,学员十分看重自己的领导权威,关注如何提升领导魅力问题。于是就从塑造领导魅力的角度来探讨提高领导者的素养问题,将专题设置成“领导者的素养与领导魅力塑造”,这样设置的专题就给学员一种新的视角,既切合了学员需求,也切合了工作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特点。
二、理论的引导要有前瞻性
与学员讲理论,一定要有前瞻性、战略性,理论引导一定要注重着眼于未来发展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如笔者在与学员谈素质与修养时发现,学员对提高素质与修养不在意或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的一些现象产生了困惑。比如说用人,原则上讲干部的选拔任用是群众说了算,实际上是上级说了算,有时甚至是单位“一把手”或主管组织工作的领导个人说了算,为什么人们“宁可得罪一群不敢得罪一人”,原因就在这里。因此认为素养高低与政绩大小、与自己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关系,不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就一定会被提拔重用,现实生活中“会干事的不如会拍马的”,甚至还会出现“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当裁判的”等现象比比皆是。要使学员从眼前的暂时的现象中跳出来,不被眼前的困惑所迷惑,我们的任务一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当前局部的现象,指出当前这些现象的存在是暂时的,是由于我们党的领导体制尤其是干部的选任机制、绩效考察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些现象就会逐渐消失。二是要告诉学员,我们的社会正在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社会是重视能力的时代。随着我们党的领导体制、选才用人机制的日趋完善,我们党的选才用人的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提拔”(即完全由上而下的任命制),已发展到了今天的“选拔”(即先“选”,经过民主推荐后再“拔”,在经过民主推荐基础上再由上级组织部门考察考核审定的选任制),这已是一大历史进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推进以及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将来的领导者一定是完全由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即完全由民众“选”而“举”的推举制)产生的。因此,未来的领导者的含义,用西方某学者的话说,就是“不在权力的大小,不在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是否真正有追随者”。靠什么赢得追随者?显然不会是靠权力影响力的强制性压力,而主要是靠非权力影响力产生的领导魅力的感染、吸引和凝聚。“追随者追求什么?”美国学者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司纳两位博士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20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追随者追求与期待的品质有:真诚88%,有前瞻性71%,有能力66%,有激情65%,聪明47%,公平42%,气量大40%,能支持别人35%,坦率34%,可靠33%,合作28%,果断24%,富有想象力23%,有雄心21%,勇敢20%,关心别人20%,成熟17%,忠诚14%,独立6%。由此可见,要成为新世纪新时代名副其实的领导者,我们必须满足追随者的期待,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内容的安排要突出重点
在“领导者的素养与领导魅力塑造”专题中,笔者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提高领导者素养塑造领导魅力的理论依据;提高领导者素养塑造领导魅力的战略意义;塑造领导魅力应具备的素养;提高领导者素养塑造领导魅力的方法途径。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笔者突出讲授了理论依据和应具备的素养两方面,因为这是解惑需要。“理论依据”是听者想知道又不太明白的内容,讲清理论依据就是要揭示领导者素养与塑造领导魅力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领导素养与领导权威、领导魅力之间规律性的揭示,真正使学员深刻认识提高素养的实践意义,从而认可提高领导素养的重要性。关于“应具备的素养”,党的文件、领导讲话强调得很多,学者探讨也很多,但大同小异且内容空泛。讲清这一问题,要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紧跟时代发展、更好地完成党的使命,我们应具备什么素养,然后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素养与时代的要求还存在哪些差距,以便明确提高素养的方向。
讲理论依据,笔者着重讲了两个依据:哲学依据和领导学依据。一是哲学依据,着重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运动发展主要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运用这一原理来研究领导活动,可以看到,领导活动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高低。所谓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科学的理论,带领和影响被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领导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领导者是整个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常言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这既说明了领导者的作用重要,也说明了领导者的素养的重要性。二是领导学依据,着重强调领导者的素养是增强领导影响力的主导因素,是提升领导权威、塑造领导魅力的源泉。魅力包含三层意思:①指人与人关系中的磁性吸引心理表现;②指令人由衷顺服的愉悦性意义;③指带有多种因素综合的模糊表现,有一定程度难以言喻的神秘性。领导魅力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将其主体素质运用于职位权力中所释放出来的对被领导者的心理能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能激发被领导者愉悦和敬慕心理的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吸引力、感染力。领导魅力来源于领导权威,权威即“权”与“威”的综合,有“权”未必有“威”,威信与威望,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一种评价,一种承认和接受的心理因素。领导权威所产生的作用即领导影响力(在洞悉需求与动机、利益与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资源与非资源等手段,改变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与需求、认知模式、情感趋向和期望状态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领导的“权”所产生的影响力即权力影响力,包括传统、职位、资历等三因素;领导的“威”所产生的影响力即非权力影响力,包括作风、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因素。从影响力的特点及作用趋势看,影响力作为一种“力”,按照牛顿定律阐释:凡是力就具有作用与反作用双向性,且力的大小相等,作用相反。根据影响力的这一特性分析其作用趋势,不难发现靠外力推动形式发生作用且具有强制性特点的权力影响力,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会使被领导者被动服从;靠潜移默化产生内驱力非权力影响力因具有非强制性特点,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会使被领导者自愿跟随。从影响的时间看,权力影响力会随着权力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影响是有限的,非权力影响力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而其影响具有持久性。如卡尔·马克思、马丁·路德·金、尼尔森·曼德拉等。由此我们的结论是领导者的素养是增强领导影响力的主导因素,是提升领导权威、塑造领导魅力的源泉。
领导科学是一门研究领导工作规律及其方法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授课是一门艺术。讲授领导科学,就是要把领导科学的规律性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艺术性地讲授传达给学员。授课的艺术性核心要体现授课者的创新,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观点的创新、材料的创新等等,总之,只有合乎规律、合乎逻辑的创新,才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责任编辑:徐建秋
一、专题的设置要选好切入点
即注意切合听者需求,切合工作实践的需要,切合时代的特点。我们首先在设置专题的时候就要选好切入点。站在教学对象的角度思考: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需要解决什么样的理论难题和工作难题?只要切合他们的实际,找准了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期盼和需要的,就找到了切入点。就领导者的素養而言,笔者在与学员的交流中发现,学员十分看重自己的领导权威,关注如何提升领导魅力问题。于是就从塑造领导魅力的角度来探讨提高领导者的素养问题,将专题设置成“领导者的素养与领导魅力塑造”,这样设置的专题就给学员一种新的视角,既切合了学员需求,也切合了工作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特点。
二、理论的引导要有前瞻性
与学员讲理论,一定要有前瞻性、战略性,理论引导一定要注重着眼于未来发展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如笔者在与学员谈素质与修养时发现,学员对提高素质与修养不在意或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的一些现象产生了困惑。比如说用人,原则上讲干部的选拔任用是群众说了算,实际上是上级说了算,有时甚至是单位“一把手”或主管组织工作的领导个人说了算,为什么人们“宁可得罪一群不敢得罪一人”,原因就在这里。因此认为素养高低与政绩大小、与自己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关系,不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就一定会被提拔重用,现实生活中“会干事的不如会拍马的”,甚至还会出现“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当裁判的”等现象比比皆是。要使学员从眼前的暂时的现象中跳出来,不被眼前的困惑所迷惑,我们的任务一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当前局部的现象,指出当前这些现象的存在是暂时的,是由于我们党的领导体制尤其是干部的选任机制、绩效考察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些现象就会逐渐消失。二是要告诉学员,我们的社会正在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社会是重视能力的时代。随着我们党的领导体制、选才用人机制的日趋完善,我们党的选才用人的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提拔”(即完全由上而下的任命制),已发展到了今天的“选拔”(即先“选”,经过民主推荐后再“拔”,在经过民主推荐基础上再由上级组织部门考察考核审定的选任制),这已是一大历史进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推进以及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将来的领导者一定是完全由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即完全由民众“选”而“举”的推举制)产生的。因此,未来的领导者的含义,用西方某学者的话说,就是“不在权力的大小,不在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是否真正有追随者”。靠什么赢得追随者?显然不会是靠权力影响力的强制性压力,而主要是靠非权力影响力产生的领导魅力的感染、吸引和凝聚。“追随者追求什么?”美国学者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司纳两位博士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20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追随者追求与期待的品质有:真诚88%,有前瞻性71%,有能力66%,有激情65%,聪明47%,公平42%,气量大40%,能支持别人35%,坦率34%,可靠33%,合作28%,果断24%,富有想象力23%,有雄心21%,勇敢20%,关心别人20%,成熟17%,忠诚14%,独立6%。由此可见,要成为新世纪新时代名副其实的领导者,我们必须满足追随者的期待,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内容的安排要突出重点
在“领导者的素养与领导魅力塑造”专题中,笔者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提高领导者素养塑造领导魅力的理论依据;提高领导者素养塑造领导魅力的战略意义;塑造领导魅力应具备的素养;提高领导者素养塑造领导魅力的方法途径。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笔者突出讲授了理论依据和应具备的素养两方面,因为这是解惑需要。“理论依据”是听者想知道又不太明白的内容,讲清理论依据就是要揭示领导者素养与塑造领导魅力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领导素养与领导权威、领导魅力之间规律性的揭示,真正使学员深刻认识提高素养的实践意义,从而认可提高领导素养的重要性。关于“应具备的素养”,党的文件、领导讲话强调得很多,学者探讨也很多,但大同小异且内容空泛。讲清这一问题,要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紧跟时代发展、更好地完成党的使命,我们应具备什么素养,然后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素养与时代的要求还存在哪些差距,以便明确提高素养的方向。
讲理论依据,笔者着重讲了两个依据:哲学依据和领导学依据。一是哲学依据,着重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运动发展主要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运用这一原理来研究领导活动,可以看到,领导活动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高低。所谓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科学的理论,带领和影响被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领导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领导者是整个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常言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这既说明了领导者的作用重要,也说明了领导者的素养的重要性。二是领导学依据,着重强调领导者的素养是增强领导影响力的主导因素,是提升领导权威、塑造领导魅力的源泉。魅力包含三层意思:①指人与人关系中的磁性吸引心理表现;②指令人由衷顺服的愉悦性意义;③指带有多种因素综合的模糊表现,有一定程度难以言喻的神秘性。领导魅力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将其主体素质运用于职位权力中所释放出来的对被领导者的心理能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能激发被领导者愉悦和敬慕心理的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吸引力、感染力。领导魅力来源于领导权威,权威即“权”与“威”的综合,有“权”未必有“威”,威信与威望,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一种评价,一种承认和接受的心理因素。领导权威所产生的作用即领导影响力(在洞悉需求与动机、利益与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资源与非资源等手段,改变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与需求、认知模式、情感趋向和期望状态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领导的“权”所产生的影响力即权力影响力,包括传统、职位、资历等三因素;领导的“威”所产生的影响力即非权力影响力,包括作风、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因素。从影响力的特点及作用趋势看,影响力作为一种“力”,按照牛顿定律阐释:凡是力就具有作用与反作用双向性,且力的大小相等,作用相反。根据影响力的这一特性分析其作用趋势,不难发现靠外力推动形式发生作用且具有强制性特点的权力影响力,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会使被领导者被动服从;靠潜移默化产生内驱力非权力影响力因具有非强制性特点,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会使被领导者自愿跟随。从影响的时间看,权力影响力会随着权力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影响是有限的,非权力影响力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而其影响具有持久性。如卡尔·马克思、马丁·路德·金、尼尔森·曼德拉等。由此我们的结论是领导者的素养是增强领导影响力的主导因素,是提升领导权威、塑造领导魅力的源泉。
领导科学是一门研究领导工作规律及其方法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授课是一门艺术。讲授领导科学,就是要把领导科学的规律性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艺术性地讲授传达给学员。授课的艺术性核心要体现授课者的创新,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观点的创新、材料的创新等等,总之,只有合乎规律、合乎逻辑的创新,才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