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气氛沉默而压抑,在课堂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而有的课堂呢,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在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课堂出现了如此大的差距呢?是学生的基础不同、还是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准确、深入?仔细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了:造成学生课堂表现沉闷、不能畅所欲言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备课时精心准备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通过“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精心设计提问、巧妙进行诱导则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在课上,如果教师没有“含金量”高的提问,那课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如何提高“问”的质量呢?
一、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啊!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一段。又经老师讲解,学生都知道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我”和朋友则是“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犹如井底之蛙的人。接下来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看有没有含有闰土也是一个‘井底之蛙’意思的句子?”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难倒了学生,直至下课都没有学生能举手回答。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这样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由此可见,我们设计提问的起点不能过高、过深,也不能过低、过浅,不能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跳起来还摘不到桃子,也不能蹲着就能摘到桃子,而应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提问,才能诱发、启迪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更深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拓展。
二、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教者的提问,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脑读书、静心读书,从而把书读好、把书读懂、把书读透,进而具体感受语言形象,深刻理解语言意义,真切感悟语言情感。为此,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使问题凸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这篇散文,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解读主要内容和理解重点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深刻内涵。
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启发学生质疑:“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小山的桂花怎么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补充“小山”的资料:文中“小山”是西湖边上赏桂名胜——满陇桂雨。)
既然满陇桂雨的桂花香飘十里,却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那么,家乡的桂花到底多香,让我们到文中找一找。请同学们划出描写家乡桂花的带有“香”字的句子——(学生从文中找出五处)
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这五句话,哪一处帮助你体会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比满陇桂雨的桂花更香?学生相机说出理解,我就重点指导对“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的理解。(“全年”,感受家乡桂花香得时间之久;“整个村子”感受家乡桂花香得范围之广;“浸”感受家乡桂花的香不受时空限制。)进一步体会了“摇花乐”的内涵(学生从这一场场的桂花雨中,深切感受到它不光香了人们的身,更香了人们的心)。
三、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在阅读教学中,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提问要着力于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三袋麦子》写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结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说说小猪、小牛和小猴三个人的做法,你最赞成谁?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赞成小猴,因为小猴勤劳,有的赞成小牛,因为小牛懂得节约,还有的赞成小猪,因为它会及时享受。学生的交流很热烈,充分展示了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接着,为了让大家有进一步的感悟与思考,我说:“大家的观点各有道理,看三个人物也各有不足:小猪只图一时享受,没想到以后;小牛一味节俭,只会过苦日子;小猴很勤劳,但会一年吃不上好东西。如果土地爷爷送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
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从三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启发,纷纷举手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必备的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努力探索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精彩的课堂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通过“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精心设计提问、巧妙进行诱导则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在课上,如果教师没有“含金量”高的提问,那课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如何提高“问”的质量呢?
一、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啊!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一段。又经老师讲解,学生都知道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我”和朋友则是“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犹如井底之蛙的人。接下来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看有没有含有闰土也是一个‘井底之蛙’意思的句子?”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难倒了学生,直至下课都没有学生能举手回答。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这样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由此可见,我们设计提问的起点不能过高、过深,也不能过低、过浅,不能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跳起来还摘不到桃子,也不能蹲着就能摘到桃子,而应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提问,才能诱发、启迪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更深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拓展。
二、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教者的提问,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脑读书、静心读书,从而把书读好、把书读懂、把书读透,进而具体感受语言形象,深刻理解语言意义,真切感悟语言情感。为此,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使问题凸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这篇散文,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解读主要内容和理解重点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深刻内涵。
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启发学生质疑:“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小山的桂花怎么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补充“小山”的资料:文中“小山”是西湖边上赏桂名胜——满陇桂雨。)
既然满陇桂雨的桂花香飘十里,却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那么,家乡的桂花到底多香,让我们到文中找一找。请同学们划出描写家乡桂花的带有“香”字的句子——(学生从文中找出五处)
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这五句话,哪一处帮助你体会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比满陇桂雨的桂花更香?学生相机说出理解,我就重点指导对“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的理解。(“全年”,感受家乡桂花香得时间之久;“整个村子”感受家乡桂花香得范围之广;“浸”感受家乡桂花的香不受时空限制。)进一步体会了“摇花乐”的内涵(学生从这一场场的桂花雨中,深切感受到它不光香了人们的身,更香了人们的心)。
三、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在阅读教学中,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提问要着力于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三袋麦子》写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结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说说小猪、小牛和小猴三个人的做法,你最赞成谁?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赞成小猴,因为小猴勤劳,有的赞成小牛,因为小牛懂得节约,还有的赞成小猪,因为它会及时享受。学生的交流很热烈,充分展示了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接着,为了让大家有进一步的感悟与思考,我说:“大家的观点各有道理,看三个人物也各有不足:小猪只图一时享受,没想到以后;小牛一味节俭,只会过苦日子;小猴很勤劳,但会一年吃不上好东西。如果土地爷爷送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
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从三个人物身上得到了启发,纷纷举手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必备的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努力探索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精彩的课堂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