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引导 熏陶并举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引导和熏陶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一、聚焦小学生行为素养的“盲点”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似乎在现行教育中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异常举动,与我们所期望的效果相反,让教育出现循环反复而效果变化不大的状况。纵观现在的小学生行为表现,还有着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例如,教师天天讲、时时说要养成不随便丢碎纸的习惯,但是不随手丢弃的行为总是不能养成一种持久的耐力,大部分学生是教师头说后忘,不管是校园内还是班级里,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一些随意丢掉的垃圾。特别是中午的校园,这是一段相对空白的时间段,教师都回家了,学生早到校已成一种定势。在校门前购买零食或从家里带来的零食吃过后,在没有教师的监管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放松,放松到一种任意自我的状态,放松到一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自由姿态。这种现象在相当多的学校都存在,但,是不是说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抑或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待改进?答案是居中的,就是说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校的管理方法还有一些需要更新和改进的地方,这里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寻找到恰当的突破口,从学生的根本处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习惯意识,抑制他们不良的习惯行为,从而实现学生习惯上的本质改变。
  对于学生而言,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正规的习惯养成教育,也是在学校内完成,按理说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应该能够成为一种自身形象的代表,但事实上却处处表现出事与愿违。由此,我们不禁要对学生进行一种源头探索,追溯他们行为的最初形态,这就是学生的家庭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具有形式多样的灵活性、血缘伦理的权威性、教育的及时和针对性,所以人们常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许多小学生具备的良好习惯多是从父母处习得的,然后在学校得以完备和强化。同样,小学生在学校内养成的习惯只有在家庭中得到补充和强化,才能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以持续和养成。如果学生在校学的是一个样,在家里接受的却是另外一个样,那么势必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不能形成良好习惯。学校在每学期都利用一切机会,告知家长:家庭成员之间要统一教育思想,主动配合学校老师,家庭内部教育要一致,不能男的说一个样,女的说的是另外一个样。让家长们知道哪些是应该培养的好习惯,哪些应该改正的不良习惯。学校还请求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努力做个具有“现代教子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新型家长。
  虽然学校这样要求,但是家长为了生计抽不出时间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无暇听孩子向自己汇报一天的学习体会,家庭沟通成了虚设,导致许多孩子在形式单一的家庭生活氛围中得不到家长的有力指导,习惯不能在家里得以锻炼,从而失却了最好的启蒙机会。因此,学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制定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周密的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老师们应不断地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晨会、课间、主题班队会、入校、出校及一切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每名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习惯时的细节和方法,有着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责任很大,工作效果也会最明显。因此,只有抓牢学校这个主阵地,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探索小学生行为素养的“支点”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不是单一的教学过程,它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演练的过程,很多时候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参与中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提高习惯的养成能力。学校要本着贴近学生、贴近学习、贴近生活的原则,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如开展“不丢字纸从我做起”的千人签名活动,“小小卫生监督员”的周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另外,针对少数学生价值观念偏差的问题开展校区共建“三带”活动:一所学校带动一个社区;一个年级带动一个小区;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组织学生进社区传播文明新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校要将优化校园环境的过程变成一次有效的全员参与过程,开展艺术节活动,发动学生动手设计,展示才艺,美化班级校园,丰富课余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学校文学社团的稿件创作、期刊的编辑、校稿、排版,“红领巾广播室”的采访、编导、播音等。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宣传先进学生代表,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达到模范育人的效果。抓典型,营造讲守则学规范光荣、不讲守则学规范可耻的氛围。学校还应注重推广各班经验,每年六一前都要总结并表彰“感动学校好少年”,弘扬文明新风;举办“不文明行为图片展”,抵制恶习。每天从学生的到校开始,注重红领巾佩戴,讲究卫生,遵守纪律,课间活动,饮食习惯,路队,公益活动等方面,加大检查力度,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行为习惯水准。
  三、拓宽小学生行为素养的“网点”
  1.挖掘教师资源
  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学生。坚持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并举,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必要的礼仪、礼貌、礼节,举行师德签名活动,参加“希望工程”、“扶贫帮困”、“送温暖”、“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开展“我为学生做什么”大讨论,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习惯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德育建设的成功的关键。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才艺比试舞台,让广大学生从各式的才艺展示中看到了自身的希望,激发了自觉参与活动建设的愿望和行动。浓郁的文化氛围,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作用。   在学科教育中,一方面,教师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创造情境,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碰撞,展示自己,认识别人,并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失落的主体地位,为习惯的真正养成提供范例。
  2.发挥组织作用
  开展系列主题队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文明行为。活动形式力求多样性、生动活泼、寓教于导、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如元月份“拥军优属”活动,三月份“三八”节给妈妈一份惊喜活动,四月份“清明节”缅怀先烈,继承烈士遗志祭扫活动,五月份开展弘扬“五四”精神活动,六月份开展快乐“六一”儿童节;七月份开展“党旗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九月份教师节开展“老师,向您致敬”系列活动;十月份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系列爱国教育活动。另外,建立升降旗制度,国内外时事、焦点问题分析报告制度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熏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思考人生、探知社会的能力,同时在最大程度范围内为学生的习惯养成提供活动支持。
  小学生人人可以熟记《规范》、《守则》,但平时却未必能达到标准,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在平时生活中锻炼培养。今天我值日、红领巾监督岗、班级轮流参与校园管理,都为学生提供体会到习惯的养成有别于老师的要求,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进步,学生自觉参与其中,自觉关注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
  3.家校合力共育
  为了合理而全面地利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力量,使家庭和学校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可采取多种措施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不断增进了解,携手共进,不断增强家校合育的协调性和一致性,真正做到家校合育。
  学校开放周和开放日。每学期学校要举行开放周或开放日活动,在开放周或开放日里,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聆听老师和孩子们上课,观看孩子们的积极表现,老师也会充分展示学生应该形成的良好的习惯。家长们在开放周或开放日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是老师,更重要的是知道学生应该形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家长走进学校,观赏着学校的校园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感受着环境育人的真谛。在开放日,所有的科任老师都要和家长见面,广泛地交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经验和体会。同时,家长还可以从别的家长那儿了解如何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方法。
  家教互访。学校规定每学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班级学生一轮家访工作,对是那些在形成良好习惯方面有欠缺的同学,要进行多次家访。家访的时候重点观察学生在家中的表现,给家长们提出相应的培养建议。同样,在适当的时候,老师主动邀请学生家长来学校,对学生在校内的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反馈,让家长知道学生的习惯养成的怎么样。可以让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做的工作,我们都请求家长在家庭中配合着做。
  家校联系簿。建立长期使用的家校联系簿,在家校联系簿上,老师可以清晰地记录学生每天在校的习惯养成情况,由学生带回家。家长再把学生在家中的习惯情况也记录在家校联系簿上,让学生再带回学校。这样,家长和老师都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成长的脉搏,一旦有不足之处,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知并进行校正,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电话、网络或书信联系。对于那些不方便来学校或者经常不在家的家长,老师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或者写信等方式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情况,家长也可以把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反映给老师,便于老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邀请名师讲学。我校近年来相继邀请了“童话大王”郑渊洁、著名童话作家杨红樱、被誉为孩子心灵成长魔法师的晓玲叮当、六小龄童等名家到学校进行新书签售和讲学,与学校师生们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家长也可参与活动,让学生在与大师的交流中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此外,借助电视台,发挥媒体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徐州电视台录制的教育专家谈孩子教育的现场访谈节目,每次都要家长陪着学生一起观看,聆听着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现场传授教育子女的经验,为家长之间沟通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家长教育子女打开一扇更加明亮的窗口。
  4.开发校外资源
  尝试建设实践体验基地。学校要因地制宜,拓展学生活动基地,可以联系革命烈士陵园、农业生态示范园、养殖场、学农基地、敬老院等一批体验教育活动基地,并分期分批组织少年儿童到这些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活动,使广大少年儿童能够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体验,以提升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在家庭生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体验父母为其付出的辛勤劳动,体味为人父母的辛苦。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安全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图片展,体验生命的可贵、安全的重要;助残日动员学生献爱心,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自我奉献精神,艺术节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开展以“体验之旅”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春、秋游”活动,让学生徒步远足,开展认识植物,收集生态垃圾、环境调查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鲁迅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为了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仍将不断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创设适合学生养成教育的环境网点,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一代健康、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春华小学)
其他文献
环保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但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能有效达成相关的情感目标。在实验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进行科学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为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环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那么做一名教师应该是很自豪的,很幸福的。可如今,许多人不愿意做教师,许多教师也感慨当教师不幸福,太累,不安于做教师。在一切向“钱”“权”看的今天,教师有的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配角。但是我一直认为做教师是幸福的,做教育者是幸福的!看了于丹教授的幸福教育观的讲学视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教育的智慧》,看了华阳老师编著的《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让我触到了心底最柔软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成为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具体物体的支持,依托实践操作,探索出一套培植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现以《图形的旋转》为例加以阐释。  一、利用实物操作感悟旋转方向  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是中心、方向和角度,其中旋转方向的准确定位非常关键,部分
采访对象:丁广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执教30年,任教多届高三毕业班。  编者按: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是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模范学校。一度有这样的说法“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南通高考看海安”。该校的教学曾作为一种现象被广泛推崇。  夏俊山:丁老师,你好。新一轮高考改革,北京的方案是高考英语分值下调,语文分值提高,江苏等多个省份可能参照北京,也以此为突破口
“大尉,不可以!”  “老师,快去看看!大尉把抹布扔到屋檐上去了!”班长气喘吁吁地来告状,我不由得皱起眉头,叹了口气:这孩子,真不消停。放学后,我刚回办公室坐下来,还没有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跟着班长来到了事发地点。大尉正耷拉着脑袋站在墙角的屋檐下,“老师,要不是我拦着,他就准备爬树上去拿了。”我望着墙角的一棵大树,倒吸了口凉气。大尉怎么都不肯说为什么放学不回家,又为什么把抹布扔上屋檐。当然,我也不
近日,笔者精读完了贾书建老师的《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一书,感受颇多,收获颇多。  一、做最好的自己,让别人去说吧  在这本书的《序》中,贾老师总结出做教师的“十六字诀”: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依法执教,以德育人。  简明扼要的十六个字,概括了作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在这个时代做教师的确不容易———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及期望值太高,现在的家长又那么难以应对,学生又那么难以教育……做教师的,只有尽
重要他人是教育社会学一个概念。笔者通过研究其对学生的影响,来提出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以期更好地影响学生,并建设性地提出几条教师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的途径。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重要他人可能是自己很喜欢、很要好的同学或朋友,也可能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还可能是自己仰慕已久的某个伟人或领袖,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要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注重全体学生素养的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组合作,提升学习效率  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就需要教师少“说”,学生多“言”。  教师少“说”,即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量,据专家研究表明,一堂课,教师讲授十五分钟左右即可,其余时间应当让学生来挑“大梁”。  
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关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忽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教师应想尽办法让孩子很好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    了解写作背景。有效对话作者心灵    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词人淡泊名利的情怀和怡然自得的心境。课前,我进行了材料搜集,找到了一段资料,教学效果不错。  师: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十六岁时向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被任命为待诏翰林,
由教育部审定的《美术教育》新教材,已开始在各地广泛应用了。新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浓的特点,对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必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包含的方面很多,笔者这里仅就运用新教材进行绘画教学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经验和见解。  一、正确认识新教材,注重引导与观察  美术教育任务首先提出“在孩子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