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安徽省中考试题的特点,对中考复习是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那种粗线条的、笼统的复习是低效率的,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安徽省2009年中考试题特点的基础上,对2010年的中考试题的命题指向、考点梳理、题型变化、复习技巧等方面,进行仔细、深入地分析,对重点考查内容做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一、分析试题命题特点
安徽省语文学科命题均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考纲为基准,每年中考语文试卷,有所改进和创新。遵循平稳中寻求变化的命题原则,较为科学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观性试题所占比例较适中。命题及选文力求在精选传统、经典的名篇基础上,选取了具有现代气息、贴近生活的时文,题目设计灵活、新颖,有导向功能。其总体特点如下:一、守正:返璞归真,注重考查基础。二、求新:联系生活,注重考查应用。三、科学:把握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下面我们来结合2009年省卷具体分析:
1.侧重应用,覆盖面广,凸显核心能力。
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一般结构相对稳定,分为“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结构简约,题量适当,难度适宜,坡度设计科学。试题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如2009年名著阅读,要求考生必须阅读面较宽且对情节的细节有清晰地把握,要求考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外阅读。如名著考题为: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由三位名人的传记组成,这三位名人是:德国音乐家,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作家 。(2)《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到达小人国、大人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此题是对名著的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课外积累情况。第(1)小题,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答对,与课本中有关于贝多芬这一课有关。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得分率较高,但有错别字。第(2)小题,《格列佛游记》情节考查。“格列佛到达小人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这一情节较为熟悉,得分率很高,“格列佛到达大人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这一情节很陌生,很少有学生答出,得分率特低。这一小题错误百出,大多学生都是“发挥想象”完成此题的,也有少数学生能答出“格列佛到达小人国的原因”,但能回答出“到达大人国的原因”的就少之又少了。
我们分析省卷命题均意在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提高阅读能力,打好精神底子。对名著的考查越来越细,注重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看学生是否真正仔细的阅读过,能否掌握名著中那些精彩,经典的情节。仅仅看看故事梗概,或翻翻名著导读,背背作者和主人公的名字,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沉下心来品读名著,品味细节。
由分析可知,按近几年考情,名著的考点:名著名称、作者、国籍、典型情节、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对内容或人物作出评价,说出自己的感受。纵观三年试题可知,名著的内容很多,但能够进入考题中的,还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复习时,以考纲中规定的名著为准,分类归纳,拟出考点图表,帮助学生记忆,临阵磨枪,也有收益。当然主要还是核心能力的考查,试题中许多都涉及到提取、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考查。
2.夯实基础,强化应用,突出语言表达。
试题的积累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从学生素养着手,注视“三维”目标,强化积累,突出语言表达。
(1)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安徽省试卷从历年中考来看,主要考查考生的课内外古诗词记诵、默写、理解及运用能力。09年考查古诗文的默写部分,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名句名篇的掌握,既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题型分两类,一类是依所给诗句,补出上下句;另一类是本次考试沿袭了2008年语文试卷中默写整首古诗的题型,但稳中有变,选题式默写更体现了人性化色彩。如:默写杜牧的《赤壁》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难度相对较大,但给出两首诗,让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2)语段综合训练。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拼音汉字题,词语运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辨析、品味、运用)、修辞方法等,都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如:安徽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伫立旷野,苍qióng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yùn含的灵气默默不语。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亘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伫( )立苍qióng()yùn()含 亘( )古
(2)文中“_________”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听雨危楼”中,“危”的意思是_________,“独步林蹊”中,“步”的意思是________。
(4)这段描写,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天地灵气和人间性情的赞美。
此题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认读汉字、认清字形、掌握字词的意义,判断常见的修辞方法”。选择课外语段,提供了答题的具体情境,其设题思路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特点,避免孤立的考查知识,而是将能力考查渗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突出对句子的理解、语段意义及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的考查。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识记和积累的目的,以及重视自己思维能力的训练。
通过分析得出语段阅读的考查主要内容,是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以及对常见字词及基本语句的理解能力。要加强语段阅读,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依据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语段阅读中注重对语段的整体感知,加大语言品析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语感。
(3)语言表达与运用。
题型丰富多样,强调学生的语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尤其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安徽卷]校学生会准备于5月4日下午两点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与文明同行”的座谈会,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你去解决。(12分)
(1)请你以“文明”二字开头,拟一条宣传标语。
要求:①紧扣座谈会的主题;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不超过20个字。
(2)座谈会前,你班同学准备了一篇发言稿。下面是发言稿申的一段文字,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作些修改。
[A]千百年来,文明一直以其无穷的魅力、不竭的动力、强大的感召力,引领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为当代中学生,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不仅能体现良好的个人品质,而且[B]有助于创立和谐的校园氛围。我们一定要懂礼貌,讲诚信,遵纪守法,尊师爱友,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C]把以往存在的不良行为坚决纠正过来,全面展现当代中学生的文明形象。
①[A]句太长,发言时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吃力,请你把它改为几个较短的句子。(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以增删少量字词)
②[B]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
③联系前后句看,[C]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你对[C]句作适当调整。
(3)5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参加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
上面的“我与文明同行”这一试题材料的选择贴近中学生校园生活,考查知识点和能力涉及面宽,包括正确使用词语,修改常见语病,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选择和运用不同句式等,考点明晰,着重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修改语段”是对学生基本功的考查,强化了语言运用的重要。此题中三个考查点:1.长短句子转换的考查;2.词语搭配;3.动宾短语的考查,“口语表达”中“代为转达”,设置了一定的难度。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衡量。此类型设计新问题,采用新题型,有助于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同时也是对机械性重复复习应试的矫正,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有用的知识,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整体感知,语言品味,强调文本阅读。
安徽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包括咏物散文、说明文、议论性文言文与诗歌比较阅读,选文典范,文体兼顾,富有文化内涵,与往年相比,文本阅读本身难度有所降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试题至少涉及到10个阅读考点,多集中在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上,且语言品味题有一定难度。如:阅读[一]叶孟的《枫叶礼赞》,共设有5个题目:
5.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4分)
6.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6分)
7.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8.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3分)
9.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选文《枫叶礼赞》借赞美枫叶,赞美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共设5个小题,考查的内容涉及到五个方面:文章信息的筛选、散文形象的分析鉴赏、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托物言志类散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梳理。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二是一篇说明文(节选自苏宗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本篇阅读设题不难,考查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涉及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等。如下面题目:
10.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
11.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4分)
12.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4分)
13.文章在谈到红树林的作用时,先后介绍了红树林的_______、________、生态学研究价值、_______ 。(3分)
14.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分析上面各题来看,第10题中的“依次”和第13题中的“先后”都要求依内容先后作答,可有些考生却忽视了这一点。第11题“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考查要点是准确概括文中说明的特征。介绍红枫林的生物特点及对人类的贡献,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第12题中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间关系,考查准确把握整段文意、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考生出现众多照搬原文语句,不会利用文中的现成材料进行准确、精练的解说阐释。
阅读三是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选文特点是表现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人生观。
孟子的说理散文《鱼我所欲也》(节选)与《过零丁洋》的比较阅读,巧妙地将简单的古诗理解鉴赏纳入其中,题型较新,是本套试题中最能体现稳中求变,最富有创新色彩的部分。中考文言文考查思想上是提倡一种正确的人生观,这完全符合初中生的成长需要,针对了当前初中生成长过程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人生导向教育,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分析安徽省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命制的特点大都是稳中有变。基本不变的考点为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往往有所变化的考点为:启示感悟、概括分析、积累拓展、评价赏析。2010年将会在继承中有创新,不会变化太大,基本沿袭近几年的命题模式。
4.贴近生活,人文关怀,注重真情实感。
命题作文“师生之间”,可能是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引导全体学生关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是想让学生好入笔,可以叙述师生之间的故事,可以发表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可以写课堂学习,可以写生活交往,可以谈思想碰撞,可以写情感交流,可以写校园生活,可以写社会生活。写作范围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写出体现自己真实水平文章。
作文命题形式是全命题作文,用的提示与要求比较人性化。而作文题一个非常朴实的作文题,在朴实中蕴含了“和谐”这一主流价值观,它正是安徽省提倡“不设审题障碍,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保证让考生正常发挥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但也容易流于平淡,与人雷同,要想避免“千人一面”,就必须选取典型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从而以情动人,或者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发表自己独到的感悟认识,方能脱颖而出。作文题力求从提倡的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启发,并以此立意。可以捕捉师生之间生活细节,撷取感人片段,“挖掘深度精选材,以小见大寓真情”,抒写师生涌动的深情,也可先写“不和谐”,进而慢慢深入后才猛然发现师生间的深情,曲笔展开,一波三折,具备“张力”。
在使用文体方面,命题明确要求“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这给很多聪慧的学生发挥的空间,部分深谙高分之道的同学马上捕捉到灵感,借鉴简单漂亮的问题充分展示自我亮点。诸如以书信写给老师,畅谈之间的误会、后悔、深情等,以日记记叙与老师相识、交往、分别不同时期的感受,以童话描绘生物界师生和谐或不和谐的图景,用蒙太奇截取几个镜头再现师生间充满诗情的生活剪影,用几个小标题展示不同时代的师生情……
当然,真正打动人的好文章都是充满真情实感,可抓住小事、细节来切入,是生活的真实感受,是智慧的结晶。只要写出来的文章,有内涵、有情感、有思辨,能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有大思考,就算是好文章。
二、研究中考备考策略
1.吃透考纲是关键。特别要深入吃透《课程标准》和《安徽省201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精神,尤其要对可能出现的新题型认真分析,对学生作有所的提醒,做到有备无患。
2.加强研究是前提。就是要进行考点梳理,查找常见失误,精选材料,分析题型特点,明确解题思路,指导答题技巧,纠正不规范的答题行为。
3.注重积累是命脉。在教学中应注重古诗文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读读背背就行,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文的精神内涵。还要注意读写不能分割,应同步进行,对一些易错字要反复强调,进行强化训练。
4.及时纠偏是良策。教学中不可轻视综合实践的指导,这部分往往被一些老师忽视。平时,要把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少系统地讲解句式、长短句等语言现象,正因为如此,第(2)题①、③两题失分较多,这一现象,应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5.灵活运用是法宝。根据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部分地区阅卷情况来看,学生不能结合语段内容,根据上下文来掌握字词,将字词与文本割裂开来,虽有工具书,但对知识的运用过于死板,例如:“独步林蹊”中的“步”,无需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就可推断出,应是动词“行走”,而学生却一味的依据工具书,照搬照套,不会变通,解释成: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与原意相差甚远。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对语段的整体感知,加大语言品析的力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平时教学要加强语段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语段阅读的训练。
6.阅读经典是根基。2009年是6部文学名著《水浒》、《西游记》、《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名人传》。今年名著是否有变化,待考纲出炉,方可见分晓。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考生,要引导学生读原著,把阅读名著作为一项具体的有意义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在课外可适当开展一些阅读名著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多读名人名篇佳作,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等,在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品读,以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
7.研究教法是根本。古文教学中,教师教法传统,学生学法机械,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不注意以下几点:(1)继续加强古文的常识积累,包括字、词、句的理解,夯实基础;(2)对于课内古诗文的学习应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帮助学生阅读课外浅易的古文,学会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古文教学艺术,提高阅读的效率;(4)力求从内容理解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教师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灵活教学。
因此,复习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按专项(线性结构)、按篇章(块状结构),或者综合提炼重要的内容。本人提倡:按篇章推进、条块结合的方法,以词义、句义、文意三位一体的思路进行复习,达到融会贯通、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8.有效训练是核心。作文应考时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要重视训练的序列性,舍得在作文过程上花时间,重视学生对作文的审题、构思、立意、修改的指导,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同写同题作文。还要注重每一个学生作文质的变化,而不只是一篇篇作文量的增加,减轻学生写作负担,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用分析的方法,掌握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把握《课标》和《考试纲要》宗旨,细致地研究安徽省中考试题的特点,做到四个明确:1.考什么?(考点的梳理)2.怎样考?(题型的变化)3.有何策略?(应对的措施)4.如何答题?(规范的答题),在充分分析的前提下,在中考复习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分辨难易,明确重点,分清主次,才能够科学、理性、高效地组织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一、分析试题命题特点
安徽省语文学科命题均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考纲为基准,每年中考语文试卷,有所改进和创新。遵循平稳中寻求变化的命题原则,较为科学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观性试题所占比例较适中。命题及选文力求在精选传统、经典的名篇基础上,选取了具有现代气息、贴近生活的时文,题目设计灵活、新颖,有导向功能。其总体特点如下:一、守正:返璞归真,注重考查基础。二、求新:联系生活,注重考查应用。三、科学:把握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下面我们来结合2009年省卷具体分析:
1.侧重应用,覆盖面广,凸显核心能力。
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一般结构相对稳定,分为“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结构简约,题量适当,难度适宜,坡度设计科学。试题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如2009年名著阅读,要求考生必须阅读面较宽且对情节的细节有清晰地把握,要求考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外阅读。如名著考题为: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由三位名人的传记组成,这三位名人是:德国音乐家,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作家 。(2)《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到达小人国、大人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此题是对名著的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课外积累情况。第(1)小题,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答对,与课本中有关于贝多芬这一课有关。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得分率较高,但有错别字。第(2)小题,《格列佛游记》情节考查。“格列佛到达小人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这一情节较为熟悉,得分率很高,“格列佛到达大人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这一情节很陌生,很少有学生答出,得分率特低。这一小题错误百出,大多学生都是“发挥想象”完成此题的,也有少数学生能答出“格列佛到达小人国的原因”,但能回答出“到达大人国的原因”的就少之又少了。
我们分析省卷命题均意在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提高阅读能力,打好精神底子。对名著的考查越来越细,注重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看学生是否真正仔细的阅读过,能否掌握名著中那些精彩,经典的情节。仅仅看看故事梗概,或翻翻名著导读,背背作者和主人公的名字,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沉下心来品读名著,品味细节。
由分析可知,按近几年考情,名著的考点:名著名称、作者、国籍、典型情节、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对内容或人物作出评价,说出自己的感受。纵观三年试题可知,名著的内容很多,但能够进入考题中的,还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复习时,以考纲中规定的名著为准,分类归纳,拟出考点图表,帮助学生记忆,临阵磨枪,也有收益。当然主要还是核心能力的考查,试题中许多都涉及到提取、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考查。
2.夯实基础,强化应用,突出语言表达。
试题的积累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从学生素养着手,注视“三维”目标,强化积累,突出语言表达。
(1)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安徽省试卷从历年中考来看,主要考查考生的课内外古诗词记诵、默写、理解及运用能力。09年考查古诗文的默写部分,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名句名篇的掌握,既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题型分两类,一类是依所给诗句,补出上下句;另一类是本次考试沿袭了2008年语文试卷中默写整首古诗的题型,但稳中有变,选题式默写更体现了人性化色彩。如:默写杜牧的《赤壁》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难度相对较大,但给出两首诗,让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2)语段综合训练。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拼音汉字题,词语运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辨析、品味、运用)、修辞方法等,都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如:安徽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伫立旷野,苍qióng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yùn含的灵气默默不语。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亘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伫( )立苍qióng()yùn()含 亘( )古
(2)文中“_________”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听雨危楼”中,“危”的意思是_________,“独步林蹊”中,“步”的意思是________。
(4)这段描写,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天地灵气和人间性情的赞美。
此题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认读汉字、认清字形、掌握字词的意义,判断常见的修辞方法”。选择课外语段,提供了答题的具体情境,其设题思路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特点,避免孤立的考查知识,而是将能力考查渗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突出对句子的理解、语段意义及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的考查。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识记和积累的目的,以及重视自己思维能力的训练。
通过分析得出语段阅读的考查主要内容,是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以及对常见字词及基本语句的理解能力。要加强语段阅读,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依据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语段阅读中注重对语段的整体感知,加大语言品析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语感。
(3)语言表达与运用。
题型丰富多样,强调学生的语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尤其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安徽卷]校学生会准备于5月4日下午两点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与文明同行”的座谈会,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你去解决。(12分)
(1)请你以“文明”二字开头,拟一条宣传标语。
要求:①紧扣座谈会的主题;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不超过20个字。
(2)座谈会前,你班同学准备了一篇发言稿。下面是发言稿申的一段文字,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作些修改。
[A]千百年来,文明一直以其无穷的魅力、不竭的动力、强大的感召力,引领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为当代中学生,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不仅能体现良好的个人品质,而且[B]有助于创立和谐的校园氛围。我们一定要懂礼貌,讲诚信,遵纪守法,尊师爱友,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C]把以往存在的不良行为坚决纠正过来,全面展现当代中学生的文明形象。
①[A]句太长,发言时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吃力,请你把它改为几个较短的句子。(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以增删少量字词)
②[B]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
③联系前后句看,[C]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你对[C]句作适当调整。
(3)5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参加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
上面的“我与文明同行”这一试题材料的选择贴近中学生校园生活,考查知识点和能力涉及面宽,包括正确使用词语,修改常见语病,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选择和运用不同句式等,考点明晰,着重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修改语段”是对学生基本功的考查,强化了语言运用的重要。此题中三个考查点:1.长短句子转换的考查;2.词语搭配;3.动宾短语的考查,“口语表达”中“代为转达”,设置了一定的难度。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衡量。此类型设计新问题,采用新题型,有助于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同时也是对机械性重复复习应试的矫正,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有用的知识,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整体感知,语言品味,强调文本阅读。
安徽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包括咏物散文、说明文、议论性文言文与诗歌比较阅读,选文典范,文体兼顾,富有文化内涵,与往年相比,文本阅读本身难度有所降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试题至少涉及到10个阅读考点,多集中在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上,且语言品味题有一定难度。如:阅读[一]叶孟的《枫叶礼赞》,共设有5个题目:
5.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4分)
6.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6分)
7.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8.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3分)
9.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选文《枫叶礼赞》借赞美枫叶,赞美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共设5个小题,考查的内容涉及到五个方面:文章信息的筛选、散文形象的分析鉴赏、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托物言志类散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梳理。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二是一篇说明文(节选自苏宗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本篇阅读设题不难,考查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涉及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等。如下面题目:
10.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
11.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4分)
12.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4分)
13.文章在谈到红树林的作用时,先后介绍了红树林的_______、________、生态学研究价值、_______ 。(3分)
14.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分析上面各题来看,第10题中的“依次”和第13题中的“先后”都要求依内容先后作答,可有些考生却忽视了这一点。第11题“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考查要点是准确概括文中说明的特征。介绍红枫林的生物特点及对人类的贡献,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第12题中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间关系,考查准确把握整段文意、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考生出现众多照搬原文语句,不会利用文中的现成材料进行准确、精练的解说阐释。
阅读三是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选文特点是表现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人生观。
孟子的说理散文《鱼我所欲也》(节选)与《过零丁洋》的比较阅读,巧妙地将简单的古诗理解鉴赏纳入其中,题型较新,是本套试题中最能体现稳中求变,最富有创新色彩的部分。中考文言文考查思想上是提倡一种正确的人生观,这完全符合初中生的成长需要,针对了当前初中生成长过程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人生导向教育,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分析安徽省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命制的特点大都是稳中有变。基本不变的考点为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往往有所变化的考点为:启示感悟、概括分析、积累拓展、评价赏析。2010年将会在继承中有创新,不会变化太大,基本沿袭近几年的命题模式。
4.贴近生活,人文关怀,注重真情实感。
命题作文“师生之间”,可能是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引导全体学生关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是想让学生好入笔,可以叙述师生之间的故事,可以发表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可以写课堂学习,可以写生活交往,可以谈思想碰撞,可以写情感交流,可以写校园生活,可以写社会生活。写作范围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写出体现自己真实水平文章。
作文命题形式是全命题作文,用的提示与要求比较人性化。而作文题一个非常朴实的作文题,在朴实中蕴含了“和谐”这一主流价值观,它正是安徽省提倡“不设审题障碍,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保证让考生正常发挥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但也容易流于平淡,与人雷同,要想避免“千人一面”,就必须选取典型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从而以情动人,或者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发表自己独到的感悟认识,方能脱颖而出。作文题力求从提倡的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启发,并以此立意。可以捕捉师生之间生活细节,撷取感人片段,“挖掘深度精选材,以小见大寓真情”,抒写师生涌动的深情,也可先写“不和谐”,进而慢慢深入后才猛然发现师生间的深情,曲笔展开,一波三折,具备“张力”。
在使用文体方面,命题明确要求“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这给很多聪慧的学生发挥的空间,部分深谙高分之道的同学马上捕捉到灵感,借鉴简单漂亮的问题充分展示自我亮点。诸如以书信写给老师,畅谈之间的误会、后悔、深情等,以日记记叙与老师相识、交往、分别不同时期的感受,以童话描绘生物界师生和谐或不和谐的图景,用蒙太奇截取几个镜头再现师生间充满诗情的生活剪影,用几个小标题展示不同时代的师生情……
当然,真正打动人的好文章都是充满真情实感,可抓住小事、细节来切入,是生活的真实感受,是智慧的结晶。只要写出来的文章,有内涵、有情感、有思辨,能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有大思考,就算是好文章。
二、研究中考备考策略
1.吃透考纲是关键。特别要深入吃透《课程标准》和《安徽省201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精神,尤其要对可能出现的新题型认真分析,对学生作有所的提醒,做到有备无患。
2.加强研究是前提。就是要进行考点梳理,查找常见失误,精选材料,分析题型特点,明确解题思路,指导答题技巧,纠正不规范的答题行为。
3.注重积累是命脉。在教学中应注重古诗文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读读背背就行,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文的精神内涵。还要注意读写不能分割,应同步进行,对一些易错字要反复强调,进行强化训练。
4.及时纠偏是良策。教学中不可轻视综合实践的指导,这部分往往被一些老师忽视。平时,要把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少系统地讲解句式、长短句等语言现象,正因为如此,第(2)题①、③两题失分较多,这一现象,应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5.灵活运用是法宝。根据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部分地区阅卷情况来看,学生不能结合语段内容,根据上下文来掌握字词,将字词与文本割裂开来,虽有工具书,但对知识的运用过于死板,例如:“独步林蹊”中的“步”,无需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就可推断出,应是动词“行走”,而学生却一味的依据工具书,照搬照套,不会变通,解释成: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与原意相差甚远。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对语段的整体感知,加大语言品析的力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平时教学要加强语段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语段阅读的训练。
6.阅读经典是根基。2009年是6部文学名著《水浒》、《西游记》、《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名人传》。今年名著是否有变化,待考纲出炉,方可见分晓。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考生,要引导学生读原著,把阅读名著作为一项具体的有意义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在课外可适当开展一些阅读名著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多读名人名篇佳作,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等,在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品读,以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
7.研究教法是根本。古文教学中,教师教法传统,学生学法机械,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不注意以下几点:(1)继续加强古文的常识积累,包括字、词、句的理解,夯实基础;(2)对于课内古诗文的学习应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帮助学生阅读课外浅易的古文,学会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古文教学艺术,提高阅读的效率;(4)力求从内容理解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教师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灵活教学。
因此,复习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按专项(线性结构)、按篇章(块状结构),或者综合提炼重要的内容。本人提倡:按篇章推进、条块结合的方法,以词义、句义、文意三位一体的思路进行复习,达到融会贯通、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8.有效训练是核心。作文应考时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要重视训练的序列性,舍得在作文过程上花时间,重视学生对作文的审题、构思、立意、修改的指导,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同写同题作文。还要注重每一个学生作文质的变化,而不只是一篇篇作文量的增加,减轻学生写作负担,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用分析的方法,掌握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把握《课标》和《考试纲要》宗旨,细致地研究安徽省中考试题的特点,做到四个明确:1.考什么?(考点的梳理)2.怎样考?(题型的变化)3.有何策略?(应对的措施)4.如何答题?(规范的答题),在充分分析的前提下,在中考复习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分辨难易,明确重点,分清主次,才能够科学、理性、高效地组织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