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是无义语气词吗?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同时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陶渊明一生从仕到隐的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归隐”主题的巅峰之作。欧阳修甚至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对于文中“复驾言兮焉求”一句,两个版本的教材均将其中“言”字注释为“语气词,无义。”既是无义的语气词,当然可以在理解和译文时忽略不计。但是我们知道,“言”本身作为指事字,其最本源的意思是和“说”、“说话”、“言论”有关的。它是什么时候又如何演变成“无义语助词”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从《诗经》中大量“言”、“薄言”的用法入手进行研究,很多人认为,只有把“言”作为无义虚词,才能大略说得通,如,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及近人杨树达先生的《高等国文法》、《词诠》等皆持此意见。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最具代表性的是胡适。
  胡适在《诗三百篇“言”字解》指出:毛传郑笺把“言”解释为“我”,只在《尔雅·释诂》文中有证据;但《尔雅》出于汉儒之手,非可据之书。《尔雅》既不足据,则研经者宜从经入手,以经解经,参考互证,可得其大旨。他在作了大量的归类比较后,寻绎《诗》三百篇中“言”字,得三说:
  1.“言”字是一种契合之词(即连词),其用法与“而”字相同,作用是连接前后两个动词。2.“言”字又作“乃”字解,是一种状字(《马氏文通》),用以状动词之时,其用与“然后”二字同。3.“言”字有时作代名的“之”字,为受事(《马氏文通》)。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看法,如肖旭先生曾提出,《诗经》中的“言”字,有时含有意志作用,表示“将欲”。
  如果我们查阅当代几种重要的参考文献,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或中华书局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等,会发现,虽然也有不少地方将“言”作为句首语动词,但整体看,他们对“言”的解释是因篇而异,并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用法。
  回到《归去来兮辞》之“复驾言兮焉求”句,“言”解释为“无义语气词”,是一种最简单的做法,这种做法的好处或者说合理之处在于,简单且并不影响到对语义的理解。这里,兮,显然是语气词。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而为倒装句,就可以解释为“(我)还出游啊去追求什么呢?”
  但问题在于,这一句考查“言”字的用法,并不能抛开前面一个“驾”字,因为,“驾言”二字乃出于《诗经》原文,《诗经·邶风·泉水》中的“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卫风·竹竿》则有“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前言驾车,后说划船。这两句用后人的诗来解释,就是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显然,“驾”与“言”是两个单独的词,这样,“驾言出游”从句型上就是“动词 言 动词”,“言”用于两个动词之间,且这两个动词之间,即“驾车”和“出游”之间又是承接关系,故,“言”在这里,应该是“连词”,也就是胡适先生所说的“契合词”,可释为“而”。
  为进一步考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一是胡适先生所提倡的“比较归纳法”。即“无论碰到何种困难地方,只要把它归纳比较起来,就一目了然。”
  《诗经》中用“言”字处颇多,但,其中一大类便是用于两个动作之间。如: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小雅·彤弓》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小雅·车攻》
  此邦之人,不我肯毂。言旋言归,复我邦族。——《小雅·黄鸟》
  以上三例中,“言”均用在两个动词之间,起连接作用,译为“而”是非常恰当的,如果作为“无义语助词”,虽然从根本上并不影响语义,但这种处理,既过于简单,也缺少一定的说服力。
  同时,连词的作用不仅在于连接两个动词,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有明确的解释。而在《诗经》里,用“言”联系上下两个句子的例子就更多了: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小雅·北山》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卫风·伯兮》
  以上各句,“言”显然起到联系和承接上下句的作用。《北山》中两句意为“登上北山,手采枸杞”,这是两个动作的连接;《伯兮》两句意思为:“哪儿能找到忘忧的草,就把它种在北堂之上。”也是“找到”乃“栽种”的顺接。当然,我们在作“译文”时,并不一定将其译作“而”或者“则”等常用文言关联词,而多用“就”、“便”,更显顺畅,这一点,王力先生也曾明确地讲:“顺接的‘而’字有时可以译为‘而且’,有时可以译为‘就’、‘便’,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
  其次,我们可以在其它的作品中得到旁证。这就是王念孙所说的“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曰:“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全诗以景物起兴,抒人生感喟。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四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这里“驾”为动词,驾车之意,“迈”指“远行”。(见中华书局《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余冠英选注的《汉魏六朝诗选》中,直接将“驾言迈”注释为“驾而行”。王尧衢《古诗解》则说:“车无所往,故回;又驾而涉悠悠之长道,不知何处税驾。”吴小如先生在《古典诗词札丛》中也明确地说:“‘言’是连接词,与‘而’同义;‘驾言迈’等于说驾车而远行。”由此可见,“言”仍是两个动作之间起关联作用的“契合词”。
  陶渊明另一诗《时运四章》中,用到“薄言”一词:“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他说,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美好的春天,换上我的春装,到东郊去踏青。一般译者会直接采用前人对《诗经》中“薄言”二字的解释,视其为“发语词”或者“句首语动词”,但是,我们来看其句法结构,如果“薄”“言”二字均作为无义语气词,那么这显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结构,“袭我春服”与“东郊”之间没有了本应该存在的关联,而从语义上看,“袭我春服”与去“东郊”之间是有明确的动作之间的承接关系的。“薄”为发语词,“言”只有作为连接词,句子结构才算完整。在翻译时,仍可以同王力先生的“就”、“便”之说。(见前文)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对“驾言”二字理解上有误,人教版高中语文对“复驾言兮焉求”一句的注释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原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把“驾言”解释为“出游”,这句在串讲时只需译为:“还要出游去探求什么呢?”,注为“驾车出去”,显然是将“驾”作“驾车”、“驭车”讲,即使是指代用法,也只能是“驾”指代“出游”,与“言”字并无关系。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有诗曰:“节运时气舒,秋风凉且清。闲居心不娱,驾言从友生”。这里“驾”“言”二字更是“言”作连接词的有力明证,直接写为“驾而从友生”,未尝不可。而阮籍《咏怀》之“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是完全一样的用法。
  故此,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复驾言兮焉求”中“言”应为连词,而非无义语助词。
  那么,为什么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将“言”作“无义语气词”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众多学者对《诗经》中“言”和“薄言”的探究并无定论,“语助词”是很多学者所采用的一种说法。此外,连词作为虚词,其用法非常灵活,能表示并列、递进、顺承、转折、衬托、假设等很多关系,在“翻译”时往往不具有特别鲜明的本体色彩,即使忽略不计,也并不影响整句话的意义,故常被作为语气词。
  吴小如先生在谈到古诗的赏析时,曾说:“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认真地对待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赏析的。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教科书是教育教学的窗口、依托、抓手、凭借、载体。因此,历来受到社会的深度关注。其中,语文教科书尤为引人瞩目,引起的反响和争议也更为激烈。新课标颁布后,多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纷纷崛起,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但遗憾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被指责的尴尬境地却并没有因此而改观。于是,社会在普遍指责其少慢差费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了教科书,大有兴师问罪之感,人教版也颇遭非议。笔者也觉得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确也感到
如果你知道  给一座城市戴上口罩  曾是多么地紧要  留下来的九百万人  离开的五百万人  又都是多么地小心翼翼  你就应该,记住  那些护住武汉伤口的人  他们声如洪钟,在最危急的时刻  告诉人们倾听生命的脉搏  他们遭遇危险,仍然目光炯炯  把自己插上了防线  如一面大旗,一盏灯  他们是父亲、母亲,是孩子  他们戴上口罩,不是为了自己  他们一袭白衣  一身橄榄绿、警察蓝  他们,是这个季节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在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所作,开悼亡入词的先河。金代王若虚《澽南诗话》评价苏轼的词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然此词字字浸着血泪,其情深、其意真可达天地,诗人痛心裂肺之状如在目前。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情殇是本词的主调。林语堂《苏东坡传》有这样一段话,“王弗天资聪颖知书懂诗,在务实
一  站在北京东长安街1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门口,丁平仰望天空。他喜欢看蓝天,看那些无拘无束、变幻莫测的白云。他总觉得,人的心也该是这个颜色,湛蓝如洗,清澈坦荡。  时间是个匆匆而过的信使,留给我们的都是打了标签的信件。我们在回顾过往的时候,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这些标签。比如2008年,除了奥运会这个重大事件外,似乎再无其他标签。但实际上,那一年发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在醒目的标签下
中国“五四”时期的小说家中尤以鲁迅先生实现了启蒙思想家和富有创造性的小说家之间的完美结合,他以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量影响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表现出理性的巨大力量。笔者试以叙事学的方法,从其小说的场景、内容和话语的繁复处,重新审视《祝福》理性融进形象叙述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繁复”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概念,它是指叙述频率中的一个概念,是一种修辞手法和叙事方式。杰拉尔·日奈特认
庄子的文章有着汪洋恣肆的想象,奇谲隽永的寓言,独特深刻的思想,向来以难解著称。然而两千多年来,阅读者从他的博大浩渺中,总能够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东西,在会心一笑后穷追不舍,往往有欣然忘食的愉悦。而作为《庄子》总纲的《逍遥游》,更为人津津乐道,起笔直写大鹏翱翔于浩茫辽阔的天地,先声夺人。它仰望苍天,无边无际;俯视人间,一无所见。这个极度夸张的寓言创造了大鹏展翅的澄明境界。  大鹏颠簸沧溟,扶摇青天,
民间传统歌舞艺术的瑰宝——安徽花鼓灯在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花鼓灯艺术起源于夏代,发展于宋代,明清时期盛行于世。花鼓灯的音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集民间综合艺术之大成,熔舞蹈、灯歌、锣鼓、小戏于一炉,素以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奔放、姿态优美、表演细腻、富有艺术魅力而著称,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每逢传统佳节、庙会、农历节气和五谷丰登之时,人们都会梳妆打扮一番,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形
3月3日至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开幕  3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58人,实到2149人,符合规定人数。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汪洋、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华、万钢、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说好了七点半在酒店的餐厅碰面,大家一起吃早饭,然后出去逛逛,结果,我发现我是最实诚的那个。早饭都快吃完了,那三位也没见人影。其实我早该想到是这种情况的,上大学的时候,这三位就没有守时的习惯,我以为这些年的历练能让他们改变一些呢——是我想多了。  艳秋是我们大学时代的系花,那时我们俩一个宿舍,好得形影不离。现在想想,她之所以那么喜欢和我在一起,大概是两个原因:第一,我不算太丑,跟她在一起不会让她显得
无论是羁旅不归的迁客,还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对这方土地都有一股浓浓的情思,那就是乡思。  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一样的,但不同人的不同经历,使得他们对这种感情的表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首先,感情的触发点不同。作客他乡者的思乡之情,在平时自然也存在,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媒介,就很容易爆发,甚至一发不可收。总的来说,引发作客他乡者思乡的媒介主要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