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梳理了网友对课程的评价和需求建议,指出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对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现状;思考
当前,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为了推动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深入分析课程的现状(本文以网易平台相关数据和评论进行分析),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思考。
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分析
1.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全面展开,社会评价高
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建成和在建的课程总数为469门,覆盖文学艺术(74门)、哲学历史(70门)、经管法学(96门)、基础科学(72门)、工程技术(85门)、农林医药(72门)等6大门类。课程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出课程覆盖面广、建设力度大、优质课程资源丰富的状况。从网易平台网友对前6批上线的105门视频公开课的评价来看,(截至2012年11月)共收到网友评论38721条,其中肯定支持评价为28280条,占73.04%;一般商榷评价3386条,占8.74%;否定评价875条,占2.26%。其他评论6183条,占评论总数的15.97%。这表明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评价高,课程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2. 不同类型课程受网友关注程度有差异,文学艺术类课程关注程度最高
从网友参与6类课程的评价情况来看,网友对文学艺术类、历史哲学类、基础科学类课程评论较多,反映出网友对这三类课程关注程度更高。12门课程的网友评论参与超过了1000人次。这12门课程中,文学艺术类占6门,历史哲学类、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类各占2门(如下表所示)。12门课程共获得网友评论26568人次,其中支持评价为21096人次,占79.4%;一般商榷评价903人次,占3.4%;否定评价154人次,占0.6%。
3. 网友热心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积极提出需求建议
在38721条总评论中,共收到需求建议2757条,占总评论的7.12%。这些建议集中在希望“增加课程(量)”(占32%)、“提高课程覆盖面”(占32%)、“提供下载”(17%)、“增加互动”(占13%)、“提高制作技术水平”(占6%)等方面。还有网友提出希望对课程学习者给予有效的学习评价,如有网友评论说:“同时各个学科应该像自考一样,敞开大门,谁来考都行,过了,就给证。”这表明网友们非常关心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发展,并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作为未来课程建设的重要参考。
4. 网友高度肯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意义,普遍认同公开课的价值
参加视频公开课评论的网友普遍认为:(1)网络视频公开课促进了教育公平,许多没有进入重点大学,甚至没有机会到大学学习的人可以免费接受高等教育。(2)网络视频公开课使学习更加机动灵活,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接受教育。(3)网络公开课的内容深入浅出、教师幽默风趣,使人很受启发,解决了以往的困惑、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4)我国的大学网络公开课质量并不亚于国外公开课,而且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收看国产公开课不需要听英语、看字幕,省时省力。(5)国产公开课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值得大力推广。
同时应看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往的课程申报只限定申报主体,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要求,这一方面给申报者很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激发申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分布不合理、覆盖面不足、同类选题重复建设,有的课程过于小众不符合大众需求,有些重要领域的名师名课挖掘不够等。已上线和正在建设的四百余门课程虽然覆盖面已经较广,但分布并不均匀合理,不同专业类的课程数量相差极大,例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已有十余门,而大气科学与天文学类课程仅有一两门。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申报进行引导和规划,通过制作和公布课题指南引导课程申报的方向、领域,使得课程门类分布平衡、体现大众需求、充分挖掘真正的名师名课资源,进而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 采用课程指南招标的方式征集课程,合理规划课程的布局
增加课程的覆盖面,使越来越多的各类优质课程上线,是广大网友的强烈需求,也是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有必要采取课程指南招标的方式征集课程,主要建设三类课程,即科学文化普及类课程、学科基础导论类课程和热门专业引领类课程。具体来看:(1)科学文化普及类课程建设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普及知识为目的。重点推广我国传统文化,介绍国外历史文化,普及政治法律知识,关注养生保健、食品安全、艺术欣赏、科技前沿等。(2)学科基础导论类课程的建设,力求全面覆盖学科基础课程,选取各门课程中最优秀的教师进行导论式的讲授。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了解课程、走进课程、培养对课程的兴趣。(3)热门专业引领类课程指向社会发展中的热门行业、领域,关注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要产业、行业的知识需求。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和社会公众了解各专业学科的主要服务行业和发展前景。通过课程指南招标的方式征集课程,能够以课程内容为导向引导和规划课程申报,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建设名师名课,避免课程建设的盲目与重复,在现有的在建与已上线课程的基础上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布局。
2.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名师名课资源,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在视频公开课建设中高校的主体作用是基础、基石和根本,但这种主体作用当前还体现不够。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校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安排得力的校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要尽快整合强化学校网络信息和教育技术部门建设,改变当前机构薄弱分散,网络技术人员和教学设计人员严重不足的局面。各学校有专门的得力机构和队伍来从事视频公开课建设是实现学校主体作用的基本组织保证。只有高校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视频公开课源头的名师名课才能源源不断,高校现有的优质课程才能陆续地走上信息化建设的轨道。就名师名课资源的挖掘,我国高校虽然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较好的基础,但存在的问题也有待改进。如:名师名课资源开发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有限。因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政策的建设相对滞后,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可持续性存在制约。因教师个人掌握信息化技术和投入精力有限,各高校网络信息化技术部门相对薄弱,名师名课资源开发步伐较为缓慢。教师网络教学的个性化、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等。
3. 强化课程学习的激励、保护政策与制度体系建设,保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网络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可持续性和效益性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目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广大课程讲授者和学习者还能够以一种新鲜感、初始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建设和学习当中。但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课程数量的增多,人们对公开课热情、新鲜感的消退,一系列的问题将随之而来。如:(1)由于网络教育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薄弱,教师参与优质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积极性受到影响。(2)由于网络课程学习没有相应的学分、学历、学位和技能学习证书的制度设计,没有对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后希望能满足自己就业、晋职、加薪和学历提升等多种利益需求的政策激励设计,学习者仅凭个人兴趣学习难以坚持,学习者队伍也难以扩大。(3)现实的大学校园学习的制度设计仅能给部分适龄青年提供脱产学习的机会和场所,而无法满足社会各界人士在职在家学习、知识技能更新的长期需求,所以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也就缺少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支撑和实现体制、途径。面对这些问题,未来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应注重化课程学习的激励、保护政策与制度体系建设,以保证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有效推进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除了上述应对策略外,还需要多方努力,做大量的工作。如:(1)建立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的有效衔接机制。(2)推进视频公开课的海外传播,扩大国际影响。(3)优化视频公开课的技术平台,普及大规模覆盖传播技术、参与互动共建共享技术、机器学习测评技术、个性化定制服务技术等。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可以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开端良好、进展顺利,但同时也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10072)、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710014)]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现状;思考
当前,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为了推动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深入分析课程的现状(本文以网易平台相关数据和评论进行分析),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思考。
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分析
1.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全面展开,社会评价高
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建成和在建的课程总数为469门,覆盖文学艺术(74门)、哲学历史(70门)、经管法学(96门)、基础科学(72门)、工程技术(85门)、农林医药(72门)等6大门类。课程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出课程覆盖面广、建设力度大、优质课程资源丰富的状况。从网易平台网友对前6批上线的105门视频公开课的评价来看,(截至2012年11月)共收到网友评论38721条,其中肯定支持评价为28280条,占73.04%;一般商榷评价3386条,占8.74%;否定评价875条,占2.26%。其他评论6183条,占评论总数的15.97%。这表明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评价高,课程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2. 不同类型课程受网友关注程度有差异,文学艺术类课程关注程度最高
从网友参与6类课程的评价情况来看,网友对文学艺术类、历史哲学类、基础科学类课程评论较多,反映出网友对这三类课程关注程度更高。12门课程的网友评论参与超过了1000人次。这12门课程中,文学艺术类占6门,历史哲学类、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类各占2门(如下表所示)。12门课程共获得网友评论26568人次,其中支持评价为21096人次,占79.4%;一般商榷评价903人次,占3.4%;否定评价154人次,占0.6%。
3. 网友热心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积极提出需求建议
在38721条总评论中,共收到需求建议2757条,占总评论的7.12%。这些建议集中在希望“增加课程(量)”(占32%)、“提高课程覆盖面”(占32%)、“提供下载”(17%)、“增加互动”(占13%)、“提高制作技术水平”(占6%)等方面。还有网友提出希望对课程学习者给予有效的学习评价,如有网友评论说:“同时各个学科应该像自考一样,敞开大门,谁来考都行,过了,就给证。”这表明网友们非常关心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发展,并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作为未来课程建设的重要参考。
4. 网友高度肯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意义,普遍认同公开课的价值
参加视频公开课评论的网友普遍认为:(1)网络视频公开课促进了教育公平,许多没有进入重点大学,甚至没有机会到大学学习的人可以免费接受高等教育。(2)网络视频公开课使学习更加机动灵活,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接受教育。(3)网络公开课的内容深入浅出、教师幽默风趣,使人很受启发,解决了以往的困惑、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4)我国的大学网络公开课质量并不亚于国外公开课,而且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收看国产公开课不需要听英语、看字幕,省时省力。(5)国产公开课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值得大力推广。
同时应看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往的课程申报只限定申报主体,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要求,这一方面给申报者很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激发申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分布不合理、覆盖面不足、同类选题重复建设,有的课程过于小众不符合大众需求,有些重要领域的名师名课挖掘不够等。已上线和正在建设的四百余门课程虽然覆盖面已经较广,但分布并不均匀合理,不同专业类的课程数量相差极大,例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已有十余门,而大气科学与天文学类课程仅有一两门。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申报进行引导和规划,通过制作和公布课题指南引导课程申报的方向、领域,使得课程门类分布平衡、体现大众需求、充分挖掘真正的名师名课资源,进而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 采用课程指南招标的方式征集课程,合理规划课程的布局
增加课程的覆盖面,使越来越多的各类优质课程上线,是广大网友的强烈需求,也是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有必要采取课程指南招标的方式征集课程,主要建设三类课程,即科学文化普及类课程、学科基础导论类课程和热门专业引领类课程。具体来看:(1)科学文化普及类课程建设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普及知识为目的。重点推广我国传统文化,介绍国外历史文化,普及政治法律知识,关注养生保健、食品安全、艺术欣赏、科技前沿等。(2)学科基础导论类课程的建设,力求全面覆盖学科基础课程,选取各门课程中最优秀的教师进行导论式的讲授。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了解课程、走进课程、培养对课程的兴趣。(3)热门专业引领类课程指向社会发展中的热门行业、领域,关注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要产业、行业的知识需求。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和社会公众了解各专业学科的主要服务行业和发展前景。通过课程指南招标的方式征集课程,能够以课程内容为导向引导和规划课程申报,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建设名师名课,避免课程建设的盲目与重复,在现有的在建与已上线课程的基础上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布局。
2.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名师名课资源,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在视频公开课建设中高校的主体作用是基础、基石和根本,但这种主体作用当前还体现不够。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校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安排得力的校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要尽快整合强化学校网络信息和教育技术部门建设,改变当前机构薄弱分散,网络技术人员和教学设计人员严重不足的局面。各学校有专门的得力机构和队伍来从事视频公开课建设是实现学校主体作用的基本组织保证。只有高校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视频公开课源头的名师名课才能源源不断,高校现有的优质课程才能陆续地走上信息化建设的轨道。就名师名课资源的挖掘,我国高校虽然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较好的基础,但存在的问题也有待改进。如:名师名课资源开发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有限。因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政策的建设相对滞后,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可持续性存在制约。因教师个人掌握信息化技术和投入精力有限,各高校网络信息化技术部门相对薄弱,名师名课资源开发步伐较为缓慢。教师网络教学的个性化、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等。
3. 强化课程学习的激励、保护政策与制度体系建设,保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网络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可持续性和效益性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目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广大课程讲授者和学习者还能够以一种新鲜感、初始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建设和学习当中。但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课程数量的增多,人们对公开课热情、新鲜感的消退,一系列的问题将随之而来。如:(1)由于网络教育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薄弱,教师参与优质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积极性受到影响。(2)由于网络课程学习没有相应的学分、学历、学位和技能学习证书的制度设计,没有对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后希望能满足自己就业、晋职、加薪和学历提升等多种利益需求的政策激励设计,学习者仅凭个人兴趣学习难以坚持,学习者队伍也难以扩大。(3)现实的大学校园学习的制度设计仅能给部分适龄青年提供脱产学习的机会和场所,而无法满足社会各界人士在职在家学习、知识技能更新的长期需求,所以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也就缺少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支撑和实现体制、途径。面对这些问题,未来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应注重化课程学习的激励、保护政策与制度体系建设,以保证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有效推进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除了上述应对策略外,还需要多方努力,做大量的工作。如:(1)建立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的有效衔接机制。(2)推进视频公开课的海外传播,扩大国际影响。(3)优化视频公开课的技术平台,普及大规模覆盖传播技术、参与互动共建共享技术、机器学习测评技术、个性化定制服务技术等。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可以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开端良好、进展顺利,但同时也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10072)、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710014)]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