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是一门学问,这是确实无疑的。怎么做这门学问,怎么治这门学问,这本身又是一门学问。这后一门学问,可以命名为“教育学之后”,或者叫“元教育学”。
无论“教育学”,还是“元教育学”,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全说透的。如果能够三言两语说全说透,这学问未免太简单。即便有功夫特别深的人三言两语把它说全说透了,多数“听众”也不容易把它领会全领会透。
既然不能三言两语把它说全说透,唯一可行的策略就是“说到哪算哪”,先说一些要紧的。哪怕说一些关键词,也是有益的。在此,我不想以偏概全——站在一个师范院校教师的立场上,我仅仅是遵循实用主义的教导,为着总结自己的一些感想而写下这些文字。“挂一漏万”几乎是肯定的。
我把做教育这门学问的路子归纳为3条。怎么给这3条路子取个合适的名字,比如既好听,又达意,做到“名”符其“实”,对此我并没有想好。
第一条路子,暂且叫作“到中小学去”吧。教育学是“操作之学”,课程怎么设置,课堂怎么管理,教学怎么进行……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操作。离开了操作,教育也就失去踏实的底气。在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把所有对人的影响都叫作“教育”,比如,同伴之间的交往对人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这种影响还不能称为教育(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之教”“事物之教”和“人为之教”,说的是广义的教育)。
到中小学去,主要是看中小学老师和校长是怎么操作的。他们有哪些做法,比如要做哪些事,他们是怎么做的,做事的步骤和程序是怎样的。这个老师和另一个老师做的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是相同的;这所学校和另一所学校做的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是相同的。如果能总结出一些程序和模式,去中小学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心中小学老师和校长的做法,并不等于说不关心他们的想法。想法和做法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怎样实现的,这也是到中小学去的时候应该关注的重点。
第二条路子可以叫“读经典著作”。说极端一点,也可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也许有人会担心“一心只读圣贤书”会脱离实践,读书人成为“书呆子”。这种担心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我认为不必过于担心,我相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里,我不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而是说,语言文字有实践的影子,进一步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语),书里面写的,无论是想象的,还是写实的,都不可能脱离实践,至少不会完全脱离实践。实践不是盲目的操作,而是有理论指导或者是以观念和理论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理论的,也就越是实践的。
有些经典著作是“直面教育”的,也就是说,直接针对教育说事和论理的,比如孔子的《语语》、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有些则是“有助于理解教育”的,比如哲学的著作、心理学的著作、政治学的著作、社会学的著作、人类学的著作等。教育学不仅事关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它还要关心怎样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文化,因此,治教育学的人需要广博,需要融会贯通,还要“面向教育本身”,它是天才的事业!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也是最容易“埋没”人才的学问,很多人会被淹死在这里。
第三条路子可以叫作“读书和做事相结合”。读书,就是读“直面教育”的书,读“有助于理解教育”的书。做事,就是“做教育之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学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这种“综合”不是各种知识的简单堆积和相加。知識的堆积堆不出教育学来,知识的相加也加不出教育学来。
教育学的综合,在理论上是由教育哲学来承担的,在实践上,它就是教育实践本身。身在教育之外的人容易出现两种缺失:一是缺失实践上的综合;二是达不到理论上的综合。前者是直接的,显然的;后者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懂教育哲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无论“教育学”,还是“元教育学”,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全说透的。如果能够三言两语说全说透,这学问未免太简单。即便有功夫特别深的人三言两语把它说全说透了,多数“听众”也不容易把它领会全领会透。
既然不能三言两语把它说全说透,唯一可行的策略就是“说到哪算哪”,先说一些要紧的。哪怕说一些关键词,也是有益的。在此,我不想以偏概全——站在一个师范院校教师的立场上,我仅仅是遵循实用主义的教导,为着总结自己的一些感想而写下这些文字。“挂一漏万”几乎是肯定的。
我把做教育这门学问的路子归纳为3条。怎么给这3条路子取个合适的名字,比如既好听,又达意,做到“名”符其“实”,对此我并没有想好。
第一条路子,暂且叫作“到中小学去”吧。教育学是“操作之学”,课程怎么设置,课堂怎么管理,教学怎么进行……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操作。离开了操作,教育也就失去踏实的底气。在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把所有对人的影响都叫作“教育”,比如,同伴之间的交往对人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这种影响还不能称为教育(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之教”“事物之教”和“人为之教”,说的是广义的教育)。
到中小学去,主要是看中小学老师和校长是怎么操作的。他们有哪些做法,比如要做哪些事,他们是怎么做的,做事的步骤和程序是怎样的。这个老师和另一个老师做的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是相同的;这所学校和另一所学校做的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是相同的。如果能总结出一些程序和模式,去中小学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心中小学老师和校长的做法,并不等于说不关心他们的想法。想法和做法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怎样实现的,这也是到中小学去的时候应该关注的重点。
第二条路子可以叫“读经典著作”。说极端一点,也可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也许有人会担心“一心只读圣贤书”会脱离实践,读书人成为“书呆子”。这种担心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我认为不必过于担心,我相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里,我不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而是说,语言文字有实践的影子,进一步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语),书里面写的,无论是想象的,还是写实的,都不可能脱离实践,至少不会完全脱离实践。实践不是盲目的操作,而是有理论指导或者是以观念和理论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理论的,也就越是实践的。
有些经典著作是“直面教育”的,也就是说,直接针对教育说事和论理的,比如孔子的《语语》、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有些则是“有助于理解教育”的,比如哲学的著作、心理学的著作、政治学的著作、社会学的著作、人类学的著作等。教育学不仅事关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它还要关心怎样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文化,因此,治教育学的人需要广博,需要融会贯通,还要“面向教育本身”,它是天才的事业!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也是最容易“埋没”人才的学问,很多人会被淹死在这里。
第三条路子可以叫作“读书和做事相结合”。读书,就是读“直面教育”的书,读“有助于理解教育”的书。做事,就是“做教育之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学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这种“综合”不是各种知识的简单堆积和相加。知識的堆积堆不出教育学来,知识的相加也加不出教育学来。
教育学的综合,在理论上是由教育哲学来承担的,在实践上,它就是教育实践本身。身在教育之外的人容易出现两种缺失:一是缺失实践上的综合;二是达不到理论上的综合。前者是直接的,显然的;后者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懂教育哲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