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随之发布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确立了浙江省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正式开展,同时也标志着选考政策得到正式的实施。但在选考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却出现了物理“遇冷”现象,使得政策本身的初衷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笔者认为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政策本身存在潜在的影响因素,使得政策在执行和落实阶段发生了与预期结果相异的现象,因此笔者通过对选考政策本身的分析整理归纳出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选考政策本身具有的潜在影响因素即需求因素与机制因素。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选考政策;政策研究;潜在影响因素
一、选考政策内容分析
通过对选考政策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当前选考政策的内涵以及用意,同时结合实际的情况调查,能反映出政策建立的预期效果与实际运行之后的反馈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科目类别,选考范围,考试内容以及考试次数等多个方面,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选考政策的相关内容,主要从科目类别的变化,考试内容的变化来论述。
(一)科目类别的变化。科目类别的变化主要从文理分科转变为文理不分科,这一政策虽然前后仅一字之差,但其代表的意义却极其重大。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文理分科所具备的深层含义,文理分科大体上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指的是高校的不同学科以及专业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客观存在文科属性和理科属性,虽然专业可以分为相当多地不同类别,但实际上是可以概括为文科类如政法类、财经类或者文史类以及理科类如理工类、农业类、医学类等,因此即便高校本身虽然没有将学科和专业分成文理两大类,但各个学科所具备基础属性以及客观上将学科分为两个文理两个大类。因此取消文理分科会不可避免地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第二层指的是高考按照文理分科来确定考试科目的设置。第三层指的是中学按照文理分科进行教学活动。中学的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因此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学生本身应当完成规定的所有科目的学习,但实际上由于高考本身将考试科目类别分成文理两个类别之后,中学自然也相应地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不同的类别。
(二)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内容的变化主要由原来的必考3+综合(文/理)+自选,变为必考3+3学考(选考)。这一变化事实上构成了选考政策的核心,意味着学生选择的权力得到真正以上的提升,因为文理分科时代虽然也有选择权力但实际上无论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都是“套餐”式的选择模式,而“7选3”的选考模式才可以说真正将学生从课程科目的组合限制中解放出来,变成了一种类似“自助餐”式的选择模式。
(三)评分方式的变化。新的选考政策将原有的单一标准分评分机制改为了标准分加上等级赋分的机制。等级分又被称作等级赋分,指的是每场考试结束后,根据事先发布的等级比例并以当次当科考试考生的卷面得分为准,并划定21个与等级,按照等级所对应的分数赋分,最后在招生阶段并入高考总分。
二、选考政策本身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一)需求因素。需求因素主要指的是对学生的需求调査与分析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实施意见》制定的《试点方案》本身的出发点希望能够通过构建科学的选拔人才制度,增加学生选择的权力,从而分散学生对于学习的巨大压力,激发学习本身的吸引力而不是使学习成为一个令人烦躁不安的过程,以此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扩大学生知识体系,掌握多方面技能以最终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对于不同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要求;此外,配套实施的学考制度能够使得学生不拉下对于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提高在国际上的创新竞争能力。但从学生自身的需求角度来分析,选考相关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实际上存在需求分析与正式情况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选考行为发生异化,最终出现特定科目选择人数过少而其他科目选择人数过多的现象。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优质教育机会资源的公共性、高利害性以及稀缺性,以及“應试教育”与“唯分数论”深入人心的影响下,功利驱动是学生做出选择的唯一因素,所以科目选择性的升或下降并不是学生最为迫切的需求。
(二)机制因素。机制因素表示,选考政策本身构建的相关机制会成引发物理“遇冷”现象。根据前文中对选考政策中的赋分机制的说明,物理学科不同于文科科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所有试题都有着非常标准的答案,因此对于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而言是有很大概率能够取得高分甚至是满分,但在当前赋分机制之下,有的学生刻苦努力考到 91分,而考满分的学生已经占到前4%,那么他最终的高考分数就会低于91分,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使得学生在选考物理时会慎之又慎。同时也正是由于选考物理的人数较少,使物理得高分难走进了一个死循环:假如今年选考物理学科的有10000人,你考了 91分在总人数中排名 500名,那你的最终成绩就是在88-91分之间,但是如果选考物理学科的是5000人,你的考试成绩仍然为91分排名500名,那很明显的你的成绩就在73-76分之间。也就是说随着选考人数的减少,学生们考试之间的竞争压力也会大幅上升,得高分的几率也就相应的减少,所以当一些认为自己选考物理学科不占优势的学生不再选考物理的时候,这时候选考物理的总人数就会减少,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那些物理学习很好的学生物理学科也将不再成为优势。因此使得选考物理人数大幅下降,最终引发物理“遇冷”现象。
参考文献:
[1]叶波.钟摆:我国普通中学文理分合百年[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22-2
[2]柯政.不分文理科的历史经验、潜在影响风险及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30-36.
[3]边新灿.关于新高考选择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03):39-46.
[4]储朝晖.高考招生改革亟需迈上招考分离的新台阶[EB/OL].(2018-03-29)[2019-04-01]. http://www.sohu.com/a/226952199_175649.
作者简介:朱劼(1994-),男,汉,浙江杭州,在读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政策分析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选考政策;政策研究;潜在影响因素
一、选考政策内容分析
通过对选考政策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当前选考政策的内涵以及用意,同时结合实际的情况调查,能反映出政策建立的预期效果与实际运行之后的反馈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科目类别,选考范围,考试内容以及考试次数等多个方面,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选考政策的相关内容,主要从科目类别的变化,考试内容的变化来论述。
(一)科目类别的变化。科目类别的变化主要从文理分科转变为文理不分科,这一政策虽然前后仅一字之差,但其代表的意义却极其重大。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文理分科所具备的深层含义,文理分科大体上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指的是高校的不同学科以及专业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客观存在文科属性和理科属性,虽然专业可以分为相当多地不同类别,但实际上是可以概括为文科类如政法类、财经类或者文史类以及理科类如理工类、农业类、医学类等,因此即便高校本身虽然没有将学科和专业分成文理两大类,但各个学科所具备基础属性以及客观上将学科分为两个文理两个大类。因此取消文理分科会不可避免地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第二层指的是高考按照文理分科来确定考试科目的设置。第三层指的是中学按照文理分科进行教学活动。中学的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因此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学生本身应当完成规定的所有科目的学习,但实际上由于高考本身将考试科目类别分成文理两个类别之后,中学自然也相应地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不同的类别。
(二)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内容的变化主要由原来的必考3+综合(文/理)+自选,变为必考3+3学考(选考)。这一变化事实上构成了选考政策的核心,意味着学生选择的权力得到真正以上的提升,因为文理分科时代虽然也有选择权力但实际上无论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都是“套餐”式的选择模式,而“7选3”的选考模式才可以说真正将学生从课程科目的组合限制中解放出来,变成了一种类似“自助餐”式的选择模式。
(三)评分方式的变化。新的选考政策将原有的单一标准分评分机制改为了标准分加上等级赋分的机制。等级分又被称作等级赋分,指的是每场考试结束后,根据事先发布的等级比例并以当次当科考试考生的卷面得分为准,并划定21个与等级,按照等级所对应的分数赋分,最后在招生阶段并入高考总分。
二、选考政策本身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一)需求因素。需求因素主要指的是对学生的需求调査与分析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实施意见》制定的《试点方案》本身的出发点希望能够通过构建科学的选拔人才制度,增加学生选择的权力,从而分散学生对于学习的巨大压力,激发学习本身的吸引力而不是使学习成为一个令人烦躁不安的过程,以此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扩大学生知识体系,掌握多方面技能以最终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对于不同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要求;此外,配套实施的学考制度能够使得学生不拉下对于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提高在国际上的创新竞争能力。但从学生自身的需求角度来分析,选考相关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实际上存在需求分析与正式情况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选考行为发生异化,最终出现特定科目选择人数过少而其他科目选择人数过多的现象。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优质教育机会资源的公共性、高利害性以及稀缺性,以及“應试教育”与“唯分数论”深入人心的影响下,功利驱动是学生做出选择的唯一因素,所以科目选择性的升或下降并不是学生最为迫切的需求。
(二)机制因素。机制因素表示,选考政策本身构建的相关机制会成引发物理“遇冷”现象。根据前文中对选考政策中的赋分机制的说明,物理学科不同于文科科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所有试题都有着非常标准的答案,因此对于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而言是有很大概率能够取得高分甚至是满分,但在当前赋分机制之下,有的学生刻苦努力考到 91分,而考满分的学生已经占到前4%,那么他最终的高考分数就会低于91分,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使得学生在选考物理时会慎之又慎。同时也正是由于选考物理的人数较少,使物理得高分难走进了一个死循环:假如今年选考物理学科的有10000人,你考了 91分在总人数中排名 500名,那你的最终成绩就是在88-91分之间,但是如果选考物理学科的是5000人,你的考试成绩仍然为91分排名500名,那很明显的你的成绩就在73-76分之间。也就是说随着选考人数的减少,学生们考试之间的竞争压力也会大幅上升,得高分的几率也就相应的减少,所以当一些认为自己选考物理学科不占优势的学生不再选考物理的时候,这时候选考物理的总人数就会减少,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那些物理学习很好的学生物理学科也将不再成为优势。因此使得选考物理人数大幅下降,最终引发物理“遇冷”现象。
参考文献:
[1]叶波.钟摆:我国普通中学文理分合百年[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22-2
[2]柯政.不分文理科的历史经验、潜在影响风险及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30-36.
[3]边新灿.关于新高考选择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03):39-46.
[4]储朝晖.高考招生改革亟需迈上招考分离的新台阶[EB/OL].(2018-03-29)[2019-04-01]. http://www.sohu.com/a/226952199_175649.
作者简介:朱劼(1994-),男,汉,浙江杭州,在读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