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动画创作本土化和走出传统的争论依然继续,中国动画本土风格依然缺失。动画《桃花源记》的成功给动画创作形成本土特色带来一些启示:传统艺术元素与动画内容、情感融为一体,依托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获得创新,在传统艺术元素的合适运用中流露出中国动画本土风味。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 动画内容 音乐 新意
2007年动画电视剧超过6亿的收视观众,取得了超越国外动画收视率的成绩。《虹猫蓝兔七侠传》、《福娃奥运漫游记》、《小鲤鱼历险记》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几部动画作品。反观国内动画界,在理论上,关于动画创作本土化风格的建立和动画创作应该走出传统的争论依然继续。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本土化和国际化成为艺术创造的热点。在动画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依然可以冷静地从国际上看到中国动画本土风格的缺失。“有评论员曾说。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国产、外来,赢得民心就是好动画。的确如此。国外的优秀动画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各个流派分得非常清晰,日式、韩式、美式动画都各具特色,但是惟独没有中式动画。一些业内专家坦言,我们一些不错的国产动画片,借鉴了日韩风格或者欧美风格。”中国动画创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本土特色又何来走出传统。同时在追求本土化创作中出现简单的逻辑:一提到本土特色动画,就会出现大量的水墨、剪纸、皮影、年画等传统艺术元素。比如展现江南水乡题材的动画,在绝大部分影像中出现水墨荷花,似乎传统艺术元素的出现就能传递中国韵味。传统艺术元素本身的确具备识别的象征性。但滥用和堆砌使传统艺术元素沦为悬挂的点缀物,没有跟动画内容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逐渐演变成僵硬的符号,不仅让传统艺术元素失去厚度,也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和视觉厌恶。追求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动画作品,并非所有的题材类型都适合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来表现,也并非一味地呈现传统艺术元素就是本土特色。
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打破动画创作追求本土特色的颈瓶呢?对环球数码深圳公司的短片《桃花源记》进行赏析,希望能找到一些启示。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包括:篆刻、秦砖汉瓦、京戏脸谱、国画、桃花、皮影、笛子、二胡、鼓、古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意象资源。就看创造者如何恰当使用。
一、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要符合动画内容的表达
《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将三维手法和传统艺术元素结合而成的动画短片。本片获TBSDigiCon6 2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和2006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最佳短片奖等多个奖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平淡自然的笔触展示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相通的心理体验。动画《桃花源记》保留了幽远美好的想象,影像的再造契合了国人深藏的宁静安详。这得益于影片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成功运用。影片借鉴中国传统国画的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表现故事画面,运用陕西民间皮影艺术刻画人物形象,用传统乐器衬托情感,再现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即国人文化认识的趋同心理——找寻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国画的泼墨写意、皮影的人物传神都保留了对桃花源悠远祥和的意境想象。
1、用水墨画展现桃花源,使文字和影像找到了最好的转换方式
影像和文字,本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影像的出现往往会破坏文学意境的想象空间,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追求的正是写意的时空神游《桃花源记》用国画技法对桃花形象进行突出描绘:从静止的色彩渲染到“落英缤纷”的诗意映衬,再到整体桃林的泼墨呈现,无不凸现对桃花源的向往。桃花是中国文化意象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各类诗词的意境中。影片的画面背景如山石、林木、水流采用的是水墨画和工笔画结合的形式。或若隐若现,或豁然开朗,迎合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世外桃源的想象空间,带来“得其形似有画,求其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2、用中国传统皮影戏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得其神似
《桃花源记》的故事沉淀了太多的想象。人物过实地刻画会限制想象的潜力。该动画选取中国民间传统的皮影技术。并采用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皮影的艺术概括力和张力,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追求中国文化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桃花源中出现的捕鱼人、官员、妇女、孩子等人物的脸谱造型生动形象、夸张幽默:人物服饰或粗犷或浪漫。用象征性的线条勾画出不同性别不同阶级人物的特征。比如影片开头官吏鞭打捕鱼人的场景,捕鱼人脸上几道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当时百姓的形象,至于主人公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就由观众自己去揣摩。桃花源房屋里的装饰采用传统的剪纸画,甚至影片里家禽形象也以日常生活中的剪纸图案出现,增加了亲切的审美体验。
传统艺术元素在《桃花源记》中的成功运用。在于动画所表现的内容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意韵。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酣畅自然。因此传统元素在动画的运用,首先要考虑的是动画内容是否与传统艺术元素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用传统艺术元素不加修饰地表现内容。同时传统艺术元素应该活在整部动画内容里,是在运动中表现浓郁的本土情调和风韵,不是意象单独的呈现,也不是符号化地随意堆砌。
二、传统艺术元素的使用要契合人们积累的情感体验
对传统艺术元素的钟爱说到底就是对共通审美体验的挖掘。传统艺术元素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也渗透在听觉中。《桃花源记》除了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等多种视觉艺术元素之外,声音与画面、人物巧妙地融合,达到音色画的统一。二胡、古筝、笙、锣鼓、镲、笛子等多种传统乐器综合运用,需要表现节奏感的时候使用电子乐烘托,人物的配音也相当到位。音乐对画面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背景音乐和剧情情感的默契搭配,激发观众潜在的情感,是《桃花源记》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有着最简单的情感体验,比如铜响乐器镲对喜庆氛围的展现,二胡对悲伤的诠释……虽然这些单纯的情感感受并不一定科学,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有着简单而一致的心理感觉。这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的长期积累。影片表现丰富情感时,就采用了不同的乐器,比如用古筝颤音晕染水墨山水拉开背景画面:用古筝、笙、笛子等乐器混音,照应渔夫追逐小鱼前往桃花源途中的急转水流:用笛子锣鼓、镲表现桃花源里妇女儿童嬉戏喜庆的氛围:用古筝、笙再现秦时的战乱气氛:用二胡的凄凉渲染子骥临死时的绝望……各种乐器由于音色的差异,会带来不一样的情感感染力。影片放大了这一简单的听觉感应,不同的情感借助了相应的乐 器,视觉和听觉的审美统一,使观众能够融入影片氛围。
动画声音效果是国内动画比较薄弱的一块,音效人才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数字短片大赛上,荷兰导演Peler先生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中国传统音乐有他独特的魅力,但是在选择配乐时,中国学生偏爱西方音乐。对此感到困惑。”《桃花源记》对传统乐器的综合运用。激发集体无意识的审美体验,或许能给流行音乐泛滥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好民族音乐带来一些启发。
三、传统艺术元素的创新
1、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技术的介入,要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纯粹地玩转技术,只能使动画沦为游戏。技术的使用要保持影像风格的统一,形成一致的审美体验。《桃花源记》冶理地借助了技术的进步,给传统艺术元素带来新意。
(1)各种传统艺术元素得以融合。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各种乐器被巧妙地糅合。多种表现手法相互映衬,视觉和听觉的音画同一,皮影剪纸的平面性和3G技术立体感的对比,水墨工笔画交叉使用与皮影人物虚实飘逸的相得益彰,都使传统艺术元素产生新奇的效果。
(2)3D技术打破皮影戏原有的限制,皮影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灵活流畅。运用不同皮影造型之间的搭配和人物转身痕迹的加强,刻意放大皮影转身时的动作幅度。突出动作的痕迹,增加视觉冲击的立体感。皮影人物像薄片一样的奇特转身,给国内外观众带来新奇。导演陈明认为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技术赋予影片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比如应用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使皮影在表现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3)CG技术拓展了水墨画面语言,随意表现水墨的浓淡虚实,表现出传统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
全球化的探索,首先带来的是技术的革新,同样技术也是本土特色得以发扬的载体。《桃花源记》对一些背景和细节的处理上没有充分体现3D技术的动感优势。背景铺开的时候过于死板,尤其是远景,只是画而非“动”画:细节上。水花停顿的时间过长,雪花飞扬的场面显得生硬,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动画技术还需要加油。
2、传统艺术元素与思想精神的融合
流淌在影片里的韵味,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元素。还在于意蕴和内涵的传递。这也是动画真正动人之处。中国动画依托传统艺术元素,不单纯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应该有一种审美思想贯穿其中。传统艺术元素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而影像呈现的精神魅力能使传统艺术元素更具幽香。如《桃花源记》的流传就赋予桃花更深厚的美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如安贫乐道的精神、对自然的亲和、诗意的生活态度,天人合一等等,都是创作中珍贵的美学思想。《桃花源记》中对剧情的一个改编是比较成功的:故事结尾,渔人从桃花源中偷藏的一枚桃核,最终长成一棵桃树。此处的桃花为现实中的灰暗色调带来了温暖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作者对桃花源是否存在的态度。动画的本土化追求,需要创造有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熏陶是个性产生的关键,“动画设计应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如日本的动画造型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动画造型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受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美国动画在造型上突出个性和幽默。日本动画则更以青春魅力、东西合壁的造型取胜,强调一个有魅力的角色胜过一切。”美国的《花木兰》虽然讲述的是中国古老的故事,但借用的只是中国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动画人物贯穿的精神内核还是美国式的: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和美国式的诙谐幽默。《花木兰》依然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动画风格,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结语
《桃花源记》使世人看到了中国动画的本土风格,这很大程度上在于传统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同时传统动画电影是否是中国动画唯一的风格?对此中国动画学会会长、深圳环球数码公司董事长金国平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艺术形式不是局限的,代表中国的不一定就是传统动画,关键还要有艺术上的创新,而不要刻意地模仿。动画电影没有固定的风格,谁也不能说美日的风格就行,其他的风格就不行,只要制作精良,故事优美,照样有市场。没有必要禁锢动画电影的风格,就连国画都在不断变化。何况是动画。”中国动画要进入世界,取得艺术上和商业上的成功,有很多的探索道路。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探索还在继续。但就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中国动画本土特色。传统艺术元素在动画中的合适运用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 动画内容 音乐 新意
2007年动画电视剧超过6亿的收视观众,取得了超越国外动画收视率的成绩。《虹猫蓝兔七侠传》、《福娃奥运漫游记》、《小鲤鱼历险记》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几部动画作品。反观国内动画界,在理论上,关于动画创作本土化风格的建立和动画创作应该走出传统的争论依然继续。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本土化和国际化成为艺术创造的热点。在动画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依然可以冷静地从国际上看到中国动画本土风格的缺失。“有评论员曾说。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国产、外来,赢得民心就是好动画。的确如此。国外的优秀动画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各个流派分得非常清晰,日式、韩式、美式动画都各具特色,但是惟独没有中式动画。一些业内专家坦言,我们一些不错的国产动画片,借鉴了日韩风格或者欧美风格。”中国动画创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本土特色又何来走出传统。同时在追求本土化创作中出现简单的逻辑:一提到本土特色动画,就会出现大量的水墨、剪纸、皮影、年画等传统艺术元素。比如展现江南水乡题材的动画,在绝大部分影像中出现水墨荷花,似乎传统艺术元素的出现就能传递中国韵味。传统艺术元素本身的确具备识别的象征性。但滥用和堆砌使传统艺术元素沦为悬挂的点缀物,没有跟动画内容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逐渐演变成僵硬的符号,不仅让传统艺术元素失去厚度,也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和视觉厌恶。追求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动画作品,并非所有的题材类型都适合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来表现,也并非一味地呈现传统艺术元素就是本土特色。
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打破动画创作追求本土特色的颈瓶呢?对环球数码深圳公司的短片《桃花源记》进行赏析,希望能找到一些启示。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包括:篆刻、秦砖汉瓦、京戏脸谱、国画、桃花、皮影、笛子、二胡、鼓、古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意象资源。就看创造者如何恰当使用。
一、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要符合动画内容的表达
《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将三维手法和传统艺术元素结合而成的动画短片。本片获TBSDigiCon6 2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和2006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最佳短片奖等多个奖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平淡自然的笔触展示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相通的心理体验。动画《桃花源记》保留了幽远美好的想象,影像的再造契合了国人深藏的宁静安详。这得益于影片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成功运用。影片借鉴中国传统国画的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表现故事画面,运用陕西民间皮影艺术刻画人物形象,用传统乐器衬托情感,再现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即国人文化认识的趋同心理——找寻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国画的泼墨写意、皮影的人物传神都保留了对桃花源悠远祥和的意境想象。
1、用水墨画展现桃花源,使文字和影像找到了最好的转换方式
影像和文字,本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影像的出现往往会破坏文学意境的想象空间,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追求的正是写意的时空神游《桃花源记》用国画技法对桃花形象进行突出描绘:从静止的色彩渲染到“落英缤纷”的诗意映衬,再到整体桃林的泼墨呈现,无不凸现对桃花源的向往。桃花是中国文化意象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各类诗词的意境中。影片的画面背景如山石、林木、水流采用的是水墨画和工笔画结合的形式。或若隐若现,或豁然开朗,迎合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世外桃源的想象空间,带来“得其形似有画,求其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2、用中国传统皮影戏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得其神似
《桃花源记》的故事沉淀了太多的想象。人物过实地刻画会限制想象的潜力。该动画选取中国民间传统的皮影技术。并采用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皮影的艺术概括力和张力,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追求中国文化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桃花源中出现的捕鱼人、官员、妇女、孩子等人物的脸谱造型生动形象、夸张幽默:人物服饰或粗犷或浪漫。用象征性的线条勾画出不同性别不同阶级人物的特征。比如影片开头官吏鞭打捕鱼人的场景,捕鱼人脸上几道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当时百姓的形象,至于主人公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就由观众自己去揣摩。桃花源房屋里的装饰采用传统的剪纸画,甚至影片里家禽形象也以日常生活中的剪纸图案出现,增加了亲切的审美体验。
传统艺术元素在《桃花源记》中的成功运用。在于动画所表现的内容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意韵。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酣畅自然。因此传统元素在动画的运用,首先要考虑的是动画内容是否与传统艺术元素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用传统艺术元素不加修饰地表现内容。同时传统艺术元素应该活在整部动画内容里,是在运动中表现浓郁的本土情调和风韵,不是意象单独的呈现,也不是符号化地随意堆砌。
二、传统艺术元素的使用要契合人们积累的情感体验
对传统艺术元素的钟爱说到底就是对共通审美体验的挖掘。传统艺术元素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也渗透在听觉中。《桃花源记》除了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等多种视觉艺术元素之外,声音与画面、人物巧妙地融合,达到音色画的统一。二胡、古筝、笙、锣鼓、镲、笛子等多种传统乐器综合运用,需要表现节奏感的时候使用电子乐烘托,人物的配音也相当到位。音乐对画面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背景音乐和剧情情感的默契搭配,激发观众潜在的情感,是《桃花源记》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有着最简单的情感体验,比如铜响乐器镲对喜庆氛围的展现,二胡对悲伤的诠释……虽然这些单纯的情感感受并不一定科学,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有着简单而一致的心理感觉。这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的长期积累。影片表现丰富情感时,就采用了不同的乐器,比如用古筝颤音晕染水墨山水拉开背景画面:用古筝、笙、笛子等乐器混音,照应渔夫追逐小鱼前往桃花源途中的急转水流:用笛子锣鼓、镲表现桃花源里妇女儿童嬉戏喜庆的氛围:用古筝、笙再现秦时的战乱气氛:用二胡的凄凉渲染子骥临死时的绝望……各种乐器由于音色的差异,会带来不一样的情感感染力。影片放大了这一简单的听觉感应,不同的情感借助了相应的乐 器,视觉和听觉的审美统一,使观众能够融入影片氛围。
动画声音效果是国内动画比较薄弱的一块,音效人才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数字短片大赛上,荷兰导演Peler先生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中国传统音乐有他独特的魅力,但是在选择配乐时,中国学生偏爱西方音乐。对此感到困惑。”《桃花源记》对传统乐器的综合运用。激发集体无意识的审美体验,或许能给流行音乐泛滥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好民族音乐带来一些启发。
三、传统艺术元素的创新
1、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技术的介入,要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纯粹地玩转技术,只能使动画沦为游戏。技术的使用要保持影像风格的统一,形成一致的审美体验。《桃花源记》冶理地借助了技术的进步,给传统艺术元素带来新意。
(1)各种传统艺术元素得以融合。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各种乐器被巧妙地糅合。多种表现手法相互映衬,视觉和听觉的音画同一,皮影剪纸的平面性和3G技术立体感的对比,水墨工笔画交叉使用与皮影人物虚实飘逸的相得益彰,都使传统艺术元素产生新奇的效果。
(2)3D技术打破皮影戏原有的限制,皮影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灵活流畅。运用不同皮影造型之间的搭配和人物转身痕迹的加强,刻意放大皮影转身时的动作幅度。突出动作的痕迹,增加视觉冲击的立体感。皮影人物像薄片一样的奇特转身,给国内外观众带来新奇。导演陈明认为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技术赋予影片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比如应用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使皮影在表现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3)CG技术拓展了水墨画面语言,随意表现水墨的浓淡虚实,表现出传统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
全球化的探索,首先带来的是技术的革新,同样技术也是本土特色得以发扬的载体。《桃花源记》对一些背景和细节的处理上没有充分体现3D技术的动感优势。背景铺开的时候过于死板,尤其是远景,只是画而非“动”画:细节上。水花停顿的时间过长,雪花飞扬的场面显得生硬,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动画技术还需要加油。
2、传统艺术元素与思想精神的融合
流淌在影片里的韵味,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元素。还在于意蕴和内涵的传递。这也是动画真正动人之处。中国动画依托传统艺术元素,不单纯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应该有一种审美思想贯穿其中。传统艺术元素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而影像呈现的精神魅力能使传统艺术元素更具幽香。如《桃花源记》的流传就赋予桃花更深厚的美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如安贫乐道的精神、对自然的亲和、诗意的生活态度,天人合一等等,都是创作中珍贵的美学思想。《桃花源记》中对剧情的一个改编是比较成功的:故事结尾,渔人从桃花源中偷藏的一枚桃核,最终长成一棵桃树。此处的桃花为现实中的灰暗色调带来了温暖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作者对桃花源是否存在的态度。动画的本土化追求,需要创造有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熏陶是个性产生的关键,“动画设计应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如日本的动画造型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动画造型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受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美国动画在造型上突出个性和幽默。日本动画则更以青春魅力、东西合壁的造型取胜,强调一个有魅力的角色胜过一切。”美国的《花木兰》虽然讲述的是中国古老的故事,但借用的只是中国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动画人物贯穿的精神内核还是美国式的: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和美国式的诙谐幽默。《花木兰》依然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动画风格,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结语
《桃花源记》使世人看到了中国动画的本土风格,这很大程度上在于传统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同时传统动画电影是否是中国动画唯一的风格?对此中国动画学会会长、深圳环球数码公司董事长金国平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艺术形式不是局限的,代表中国的不一定就是传统动画,关键还要有艺术上的创新,而不要刻意地模仿。动画电影没有固定的风格,谁也不能说美日的风格就行,其他的风格就不行,只要制作精良,故事优美,照样有市场。没有必要禁锢动画电影的风格,就连国画都在不断变化。何况是动画。”中国动画要进入世界,取得艺术上和商业上的成功,有很多的探索道路。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探索还在继续。但就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中国动画本土特色。传统艺术元素在动画中的合适运用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