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伽利略有关的文化遗产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对中国格外充满友好情感,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我国元朝时从威尼斯动身.经陆上丝绸之路东来中国,留下了声名远播的《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经海上丝绸之路在澳门登陆,他不但传播了天主教福音而且带来了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仪器.2000年.北京修建中华世纪坛,坛内雕刻了100位对中华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只有两个外国人,一位是马可·波罗,一位是利玛窦.两位全是意大利人.
  艺术方面,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画师,他画的马很有名,还创作了《香妃像》及圆明园的西洋楼;剧作家贾科莫·普契尼创作了三幕歌剧《图兰朵》(元朝公主与波斯王子的故事);电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的故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科学诞生同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而这几个划时代的大事都与意大利有关.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前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后三杰.宗教改革就是不服从天主教罗马教皇而创立基督新教,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和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首先开启地理大发现序幕的是意大利人哥伦布,虽然他是受西班牙皇家的支持与委派,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是科学巨人伽利略横空出世.是伽利略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
  意大利可看的景点太多了.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我们只来游历一下与伽利略有关的遗产:“斜塔上的实验”发生地比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肇始地威尼斯、审判伽利略的梵蒂冈教廷、晚年居住地佛罗伦萨.佛罗伦萨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口中的翡冷翠,他曾写过游记——《翡冷翠的一夜》,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的教授.他最著名的事迹有三项:斜塔上的实验、发明望远镜并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因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受到天主教会的迫害,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证明质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球体下落速度相同、同时着地.这一实验纠正了延绵两千年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质量决定的.虽然斜塔上的实验可能只是传说.也可能伽利略只是通过逻辑演绎就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伽利略设想用一根细线将一大一小的两个铁球紧紧连在一起下坠,若把两球看成一体,则因总质量变大会使下坠速度增大:但若看成两个单独的球,则小球下降速度慢,对大球的下坠有拖累.总体下坠速度应该变慢.这截然相反的两个推论如何解释?只有一种可能:大球与小球的下坠速度一样大).但我们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就有《斜塔上的实验》一文.伽利略倒是做过小球沿着斜面滚下的“斜面实验”(斜面倾角逐渐加大,以至达到直立的90。,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一实验如此精妙以至被评为历史上的“最美实验”.
  关于天体的结构,托勒密的“地心说”与人们的常识相符,也能较好地解释肉眼观察到的星星运行情况,因而被天主教会采纳,成为教条.哥白尼首先对“地心说”提出质疑.他发现“地心说”在解释一些新观察到的现象时很牵强.若用“日心说”来解释就更合理了.哥白尼虽然首先提出“日心说”,第谷的观察数据、开普勒的数学提炼也支持“日心说”,但他们的思想很小众.了解的人不多,承认的就更少了.
  伽利略不是第一个制作望远镜的人,但他是第一个命名“望远镜”的,也是第一个用望远镜来观察天体的.伽利略的望远镜可以将观察的事物放大20倍,这样他就能看到以前观察家从未见过的天体现象.他的观测在欧洲引起了轰动,观测结果极大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就是为了纪念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体400周年.伽利略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虽然他主要以科学家的声名流芳百世,但他喜爱音乐与艺术,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正是因为出色的写作能力,才使他的著作《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风行于世.
  伽利略的观点与《圣经》不符,被罗马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邪说.伽利略的书籍被禁止传播,他本人也被审判后限制出行,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小伽利略的影响.好在罗马天主教会虽然保守顽固,但也还能知错就改.1992年.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以天主教会的名义承认伽利略受到冤枉.当年,世界第一大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评论说:“350年后梵蒂冈说伽利略是正确的:地球在动.”伽利略是在1642年去世的,时间已经过去350年,
  伽利略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拓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爱因斯坦曾经写道:“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使我们得到有关经验世界的任何知识,所有真实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归结为经验……正是由于伽利略看清了这一点.特别是因为他将此引入科学界,他成为了近代物理学之父——实际上,也是整个近代科学之父。”
  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英国女科学家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如图1).霍奇金也成为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霍奇金长期从事生化物质分子结构的X射线衍射测定,包括甾族化合物、胰岛素及维生素B12等.X射线分析仪在1932年以前仅限于验证化学分析的结果,而霍奇金将X射线分析技术发展成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分析方法,她将X射线分析技术应用于生化物质和生物分子结构的测定等方面,
  霍奇金在剑桥大学期间用X射线结晶学测定了复杂有机大分子的内部结构,1934年,她又研究了许多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并作出第一幅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图.1942年-1949年间,她成功测定了青霉素的结构,1948年义与同事合作拍摄了维生素B12的第一张X射线衍射照片,而维生素B12是最复杂的非蛋白质化合物之一.经过10年的努力,1957年,她终于阐明了维生素B12的立体结构和原子排布,为日后人工合成维生素B12奠定了基础.
  维生素B12被称为造血维生素,人们主要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可以预防恶性贫血症,能够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和人体记忆力,当缺乏维生素B12时,会阻碍人体DNA的合成,影响红细胞的成熟.
  霍奇金揭开了维生素B12晶体结构的面纱,她被人们誉为“晶体王国之花”,现在人们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提取维生素B12,正是受益于这一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如图1.这是一个非凡的图形.它刊载于七百多年前南宋数学家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人们称之为“杨辉三角”.杨辉还在书中说,这个图出自贾宪的《释锁》算书.但可惜的是,贾宪的书失传了,在西方的数学史著作中,把这个图形称为“帕斯卡三角”,西方人认为这个图形是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23-1662)于1645年首创的,其实,在杨辉之后,中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其《四元玉鉴》(1303年)一书中还曾用过
2012年9月,这里将竖立起一台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射电天文望远镜,这个口径65m,高70m,主反射面的面积相当于8个篮球场的超级“耳朵”,将显著提升我国深空沿定轨能力,并将为“嫦娥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在上两篇中,我们介绍了储能装置中的传统电容器和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懂得了电容器是直接储电的装置,我们还提过一种电容器。叫做赝电容器,它其实借用了电池的部分工作原理。所以不是纯粹的电容器,故日赝,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们先来了解电池。  电池的名字很有讲究,因为通常装有液体电解质,故日“池”,这一点有别于多数电容器,电池是个很古老的装置,它和蒸汽机是“同班同学”,民用的蒸汽机已经很少见了,而我们接触
你看。初学游泳的Tom套着可爱的游泳圈战战兢兢地站在跳水池边。望着水发呆 他很想尝试跳水及落水后在水里自由自在游泳的感觉。可又怕出事,因此在池边反复地纠结着是否往下跳。Tom告诉自己:“没事,跳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谈到脂肪,很多喜欢苗条的同学不禁退避三舍。其实脂肪不仅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所需的营养成分,还可以提供食品滑润的口感、光润的外观、赋予油脂食品香酥的风味,还可以保持食品中的水分,如肉中的脂肪就可使肉类具备特有的香气。并赋予吞咽时爽滑的口感。脂肪也可携带、加强、释放其他食品原料中的风味,在奶油的生产中通过包裹空气来增加焙烤食品的可塑性。另外,脂肪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也是人体必需脂肪酸、氨基酸
高明的爸爸正在驾校学开车,准备考驾照,他在练习倒库时,由于技术不熟练,好几次都没有把车倒进库里,一同来学习的老李道:“你不是飞行员吗?老说自己驾驶飞机的技术有多高,怎么倒车都倒不好?”其实,高明的爸爸退休前在飞机场做后勤工作,并没有驾驶过飞机,说开过飞机只是对老李吹牛,老李这么一说,高明的爸爸就愣住了,老李仍然不依不饶:“这开车不会比开飞机更难吧?”没想到,高明的爸爸哼了一声,说:“你知道什么啊,
我国古代乐器多种多样,不同的乐器,发声的原理也不尽相同。  1.笛子  如图l所示。我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 0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笛子是利用空气振动发声的原理制成的。当吹笛子时。气体从吹孔边缘进入笛子内部。引起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也不同。这样就可以吹出不同的乐曲。 
为何调水  地球表面的70%覆盖着水,其中97%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或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大部分分布在南北两极的固体冰川中,仅有1%的淡水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即便是如此之少的淡水,在地区分布上也极不均衡.目前.世界上有26个国家约3亿人生活在经常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河川径流是人类最早利用的水资源,也是实现上、中、下游地
我的猜想    我们接触的声音各种各样,有的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的高低不同?也许是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的缘故吧.    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利用钢尺和课桌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再次拨
著名澳籍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陶哲轩,最近谈了他对数学学习的一些认识.他说,学校刚教授数学时往往会采用一种直观的、非正式的方法(比如用斜率和面积来表述导数和积分).然后再告知学生要用更精确和正式的方法(比如用ε和Δ描述导数)来解决和思考问题.他认为,知道怎样严格地进行推理当然很重要,因为这可以使你避免某些常见错误,排除一些错觉.但不幸的是,这也把由“模糊式”和直觉式思考能得到的那种意料之外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