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福克纳的短句经常出现在短篇小说中。其中描述性、对话性的句子继承了美国乡土文学的幽默传统。这类句子以精练的动词更迭推动句子的快速进展,将三言两语不好讲清的抽象定义统统转化为精妙而形象的比喻,形成了明快的节奏和幽默爽朗的风格;另一类刻画风景自然的句子又以相对舒缓的节奏形成了平和冲淡的意境。这些短句与作家著名的意识流长句一起构建了其多样性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福克纳 短句风格
福克纳曾经谈道:“促成了自己多产文学生涯的不是内容,而是风格,是他小说中多样的形式。”虽然学界公认,意识流长句是他最为突出的语言成就,但他的句子也不总是迂回曲折。海明威讥笑他“需要世界上最长的句子才能使一本书有特色”,有的时候也不尽然。
一
简洁明快,再加上一点幽默风格,这是美国文学固有的传统,凡美国作家皆工于此。如果说福克纳意识流长句受到来自欧洲的文学传统与时尚风潮的润泽,那么他那些明白晓畅、节奏快行,在乡土人情的幽默中嗤笑现代文明的句子,则是植根于美国文学虽不悠久却特点鲜明的传统,是马克·吐温风格的延续。
福克纳会用简明的短句勾画电光火石的瞬间。如:
布克大叔登上马背的动作一点儿也不像个六十岁的人,他瘦削灵活得像一只猫,头颅圆圆的,一头白发留得很短,一双灰眼睛又小又冷酷,下巴上蒙着一层白胡茬,他一只脚刚插进马镫,那匹马就挪动步子了,等来到开着的院门口就已经在奔跑了,到这时,布克大叔才往马鞍上坐了下去。
《话说当年》中的这一段描写布克大叔去追出逃的黑奴托梅的图尔,对人物外形的描写十分精确,人物的气质特征被转化成精细的比喻语言,这是想象力的表现。布克大叔的动作被刻画得尤为精彩,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节奏的有力把握。动词“插”“挪动”“奔跑”“坐”被一连串表示时间紧凑递进的状语修饰,在句子中直接而有力,仿佛时间是被不停追赶的猎物,由此营造的简洁而急促的句子节奏使人物的干净利落机敏跃然纸上。虽然大部分时候福克纳并不使用这样言简意赅的句子,但这样动感的描写说明福克纳在语言表达上全面的能力。虽然福克纳不避免精细繁复的笔法,但他不是这种笔法的奴隶。
比喻可以化繁为简,以感性形象来表示抽象的属性,福克纳在短句中对相对复杂事物的表述常借助比喻进行转化,这体现了其语言上精简的一面。如:
可是得克萨斯人鼓不起大伙儿买马的劲头。他开始在埃克身上下功夫,因为头天晚上是埃克帮他把马赶进牲口棚喂上玉米粒的,他还跑得及时,没给马踩死。他就像是堤坝决口时被水冲出来的—块小石子,从牲口棚里蹦了出来,及时跳上大车,躲得正是时候。
洪水是马群的咆哮,如石子般连滚带爬是埃克·斯诺普斯逃出马厩时的仓皇,“蹦”字既像石子的滚动也像是埃克逃命的动作,显示了作家选用动词的精准。村民们为蝇头小利而奔突的妙态被福克纳的比喻生动托出。实利主义本来就是美国精神中的基本方面,历来就是边疆幽默中自我挖苦的绝妙题材。
很多时候,动态的描写又和比喻结合在一起。
接着又是尘土飞扬。除了带花斑的马皮和鬃毛,还有得克萨斯人像用线拴着的两个核桃似的皮靴服外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一会儿,那顶高帽子悠悠地飘过来,活像—只肥胖的老母鸡飞过篱笆。
“最高明的办法,不如截取树枝的姿态与阴影,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以虚写实是福克纳最喜爱的笔法之一。旁观者的眼光将彪悍的驯马转化成马戏团式的杂耍,由快捷的动作和漫画式的比喻构成的场景营造出闹剧的气氛。这段表述显然还吸收了地方口语鲜活而俏皮的特点,借鉴了马克·吐温那种“融通变化多端的密集意义和日常会话的流动性的自由风格”。只是这种语言在《花斑马》《烧马棚》《父亲亚伯拉罕》这类幽默喜剧题材中如鱼得水,但在呈现更宏伟、阴郁、悲剧性的主题时就力不从心了。
以精练的动词更迭推动句子的快速进展,将三言两语不好讲清的抽象定义统统转化为精妙而形象的比喻,这是福克纳在短句中的基本策略。簡短而具象的句子结构取消了意识流长句中那层梯式的结构对意义展开的阻缓作用,一唱三叹的节奏转化为迅捷的推进,抒情和沉思由此被陈述性的写实替代,即便是频繁变化的意义也可以很晓畅地在这样的结构中呈现出来,句子形成了简单明快的节奏和幽默爽朗的风格。
邦塞梅勒将这些表现万花筒般缤纷场景的句子归结为喜剧风格。“喜剧风格的句子,并不将动作停顿,而是不断堆加彼此独立的事件从而将行动向前推进。在同一层次的句法结构中堆入不同的动作,消除了次属结构中的价值判断元素。在喜剧风格的段落中,动作被一次一个地累加,当句子向前演进,意义的要点从一个动作向下一个动作飞快移动,以至于评价和沉思根本就没有机会被插入到停顿的间隙。”这样的句子构成了福克纳短篇小说的大部分文本,这使得福克纳的大部分短篇小说比《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这样的长篇更为诙谐轻快,更接近西南边疆幽默的传统。
二
在短篇小说中,对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福克纳的短篇也成功地借助生动的交谈反映了对话者的鲜活性格,表明了自己各体皆工的艺术才华。
在对话的言简意赅与特点鲜明上,福克纳有时甚至不比海明威做得差。如在《送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小姐要买毒药毒死自己的情人:
“我要买点毒药”,她跟药剂师说,她当时已经三十出头,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只是比往常更清瘦了。一双黑眼冷酷高傲,脸上的肉在两边的太阳穴和眼窝处绷得很紧,那副面部表情是你想象出的灯塔守望人所应有的。“我要买点毒药,”她说道。
“知道了,爱米丽小姐。要买哪一种?”是毒老鼠之类的吗?那么我介……”
“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种类我不管。”
药剂师一口说出好几种,“它们什么毒得死,哪怕是大象。可是你要的是……”
“砒霜,”爱米丽小姐说,“砒霜灵不灵?” “是……砒霜?知道了,小姐,可是你要的是……”
“我要的是砒霜。”
爱米丽小姐言简意赅的实话实说来源于传统赋予的高贵与力量,她对北方佬情人的报复也可以看作是地方主义对自己尊严的过激反应。虽然传统正在消失,但作为其化身者的贵妇,她那不需要任何起承转合和补充说明的命令式的鲜明话语,仍然具有一种不可置疑的征服力度,药剂师的唯唯诺诺则是对已经成为纪念碑的那些事物的应和,虽然其权威已经形式化。
当然,和海明威相比,福克纳再简洁的句子也显得不够简洁。比如在《永别了,武器!》中:
“你属于哪一旅的?”
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的?”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的人在一起?”
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你不知道军官必须和他的部队在一起的规矩吗?”
他知道的。问话到此为止。另一个军官开口了。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领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显然这段对话更干脆一些。被冤作逃兵者的绝望与悲愤,官僚们在保卫祖国名义下草菅人命的虚伪与冷酷,都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对话中每个人物都只讲出一两分的意思,但意在言外,这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体现,这个理论的基础是作家退出作品的非个人化创作法则。相比之下,福克纳在他最简洁的对话中也不忘多少交代一些评价性的话语。对爱米丽小姐神采外貌充满怜惜与敬意的主观描写,“我要买点毒药”的循环反复,这些都是他在长句中的写作习惯。与其说这是福克纳在言简意赅上不及海明威,不如说这是两人句子风格的差异。这差异的成因远非当年二人间的口龃所能概括,福克纳倾心地方化的、抒情的现代主义,海明威致力于欧化、写实的现代主义是其中机要所在。
“欧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专注于散文故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保持着一种穿透力,犹如野兽的嘶鸣。经常被与海明威比较的福克纳是一位卓越的,以繁复见长的作家,不过他不是一位自觉的作家。”“不自觉”在于福克纳常常回到他那些长句巴洛克般的写作习惯上去,以准确的用词和节奏的力度见长的句子毕竟不是其句法的最高成就,也不是他的独创。不过,决定文本总体风格的,是某种风格的呈现程度而非对它的单独使用。福克纳经常会把或简明或繁复的多种风格混用,以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定夺整个段落或章节的特色,如此形成的文本实则将鲜明的风格特点建筑在多样性的活力之上,这是多数伟大文学作品在语言上的共同优点。
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克纳那些描写自然景观的句子。如: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車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房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桀骜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这样的景物描写更接近19世纪小说的特点,与巴尔扎克《高老头》的开篇竟有几分相似:
公寓的屋子是伏盖太太的产业,坐落在圣热内维埃弗新街下段,正当地面从一个斜坡向弩弓街低下去的地方。坡度陡峭,马匹很少上下,因此挤在慈菇军医学院和先贤祠之间的那些小道格外清静……屋子死气沉沉,墙垣全带几分牢狱气息。
福克纳熟读大师的作品,他曾说过作家要偷窃包括自己母亲在内的任何人的有用东西,米尔盖特认为探查这偷窃与事主间的反转关系至为重要。福克纳从惊人的广度上盗窃了那些他最尊敬的前辈们的经验,并且综合在自己丰富的写作技巧中以至难以辨别,不过除去他有时出于诚实甚至自大而自己承认外,某些明显、集中而又直接的借鉴仍是可以辨出踪迹的。两段引文所提供的相似性提示了福克纳对巴尔扎克的学习,虽说后者作为资源“已经经过作者想象力的蒸馏并且被转化用于个人化的文学用途”,但旧有的文学成就作为经验对现代主义作家的培育作用在此呈现无遗,即使这种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句子在福克纳的文体中不占主流。
布鲁克斯说:“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对于自然风景的敏感领悟。”无论这些风景只是这些发生在乡间的小说故事纯粹的文本背景,还是反映了故事中人们或残暴或宁静的生活状态,抑或作为与人类骚动不安的行事的对照,其在福克纳的文本中自有一席之地。福克纳撰写自然风物的句子,在他的风格中别具一格。如:
在我们头顶上,白天平稳、灰蒙蒙地向后滑动,投去一束灰色矛枪般的云彩,遮住了夕阳。在雨底下两只骡子微微冒出汗气,给泥浆溅了一身黄,外侧给滑溜的绳索牵着的那头骡子紧挨路沿,下面就是水沟。
这段对大雨、山道与骡子的描写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平畅地流淌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南方式的理解。“不仅密西西比的大地与天气是融为一体的,整个南方的自然景观都是这样的整体。”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静静地体会着不可抗拒的壮观与暴虐,以及自然怀抱中的那些生灵的忍耐与坚强。“在懒散的模式中穿插着暴力是南方叙述中值得注意之处,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甚至爱伦·坡。”
严格地说,这类风物自然的句子,既不像意识流长句那般在回环与蔓生中容纳作者古怪的沉思与惆怅的抒情,也不像前面提到的那些描写性,对话性的短句那样,以动词的紧凑递进来勾勒飞逝而过的那些欢快、幽默或者愤怒异常的瞬间。此类句子的推进是平缓的,既没有动词之间的相互催促,也不以相互套嵌的复杂结构延宕、排斥动词。“滑动”“投去”“遮住”“冒出”,这些动词在几乎等距的间隔上交替,将各自分句中的自然风光以均衡的节奏悠然转换。句子本身既不耽于思考的深邃也不迫于表达的急迫,它只是顺其自然地感受,不以“我”观物,也不以“物”注我,物我合一。 不急不躁,柔和而雍容,这是福克纳描写自然的句子最突出的风格。这风格常常因为他那些惊人的长句被忽视,但无论如何读者不应该忽视作家的这股清淡文风,毕竟,自然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福克纳的自然观是他创作的基本理念之一。
四
综上,福克纳的短句出现在短篇小说中为多,其中描述性、对话性的句子继承了美国乡土传统的幽默风格,刻画风景自然的句子又形成了平和冲淡的意境。它们与作家著名的意识流长句一起构建了其多样性的语言艺术。
但总体来看,不论是何种句式,福克纳最基本的造句法仍然坚持了均衡与对称的原则,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也始终保持着等称的平衡。“所有的句法模块都顺循着福克纳式的以等称的方式将事物积累到句子中去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句法模块承认某一单个行动有凌驾其他行动之上的语法特权。”这是福克纳句式的基本特点,这特点或许暗合了艺术最基本的审美构成,所以无论他的文本在整体上体现出的是古典、浪漫、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特征,句子都为书写提供了最可靠的支持。勻称整一始终是审美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本身就超越了文学流派与文学时代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DoreenFowler.Introduction[A].In Doreen Fowler and Ann J. Abadie, eds. Faulkner and the craft of Fiction [C].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7, p.ix.
[2] 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 Warren Beck. William Faulkner’s Style[A]. In Frederick J. Hoffman and Olga W. Vickery, eds.William Faulkner Three Decades of Criticism[C]. Ijklmn: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63, p.144.
[4]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Michael Millgate. The Achievement of William Faulkner [M]. Athens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9, p.99.
[6] Arthur P. Dudden, ed., American Humor[M]. C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27.
[7] J. B. Bunselmeyer,Faulkner’s Narrative styles[A]. In Linda Wagner Martin, ed. William Faulkner: six decades
of criticism[C].East Lansing: Michigan University, 2002, p.315.
[8] 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M].杨岂深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9]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0] Geroge Monteiro. The Faulkner-Hemingway Rivalry [A]. In Joseph R. Urgo and Ann J. Abadie, eds. Faulkner and His Contemporaries[C].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4, p.74.
[11] 巴尔扎克.高老头[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2] Tom Quirk.Nothing Abstract:Investigations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Imagination[M].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1, p. 29.
[13] Cleanth Brooks. The Yoknapatawpha Country [M].Baton Rough: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29.
[14]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李文俊译.漓江出版社, 1990.
[15] Richard Gray. The life of William Faulkner: A Critical Biography, Cambridge[M].MA, and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医科大学学术著作出版项目(2016CB
Y001)阶段成果;2017年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
作 者:张 曦,文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福克纳研究。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关键词:福克纳 短句风格
福克纳曾经谈道:“促成了自己多产文学生涯的不是内容,而是风格,是他小说中多样的形式。”虽然学界公认,意识流长句是他最为突出的语言成就,但他的句子也不总是迂回曲折。海明威讥笑他“需要世界上最长的句子才能使一本书有特色”,有的时候也不尽然。
一
简洁明快,再加上一点幽默风格,这是美国文学固有的传统,凡美国作家皆工于此。如果说福克纳意识流长句受到来自欧洲的文学传统与时尚风潮的润泽,那么他那些明白晓畅、节奏快行,在乡土人情的幽默中嗤笑现代文明的句子,则是植根于美国文学虽不悠久却特点鲜明的传统,是马克·吐温风格的延续。
福克纳会用简明的短句勾画电光火石的瞬间。如:
布克大叔登上马背的动作一点儿也不像个六十岁的人,他瘦削灵活得像一只猫,头颅圆圆的,一头白发留得很短,一双灰眼睛又小又冷酷,下巴上蒙着一层白胡茬,他一只脚刚插进马镫,那匹马就挪动步子了,等来到开着的院门口就已经在奔跑了,到这时,布克大叔才往马鞍上坐了下去。
《话说当年》中的这一段描写布克大叔去追出逃的黑奴托梅的图尔,对人物外形的描写十分精确,人物的气质特征被转化成精细的比喻语言,这是想象力的表现。布克大叔的动作被刻画得尤为精彩,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节奏的有力把握。动词“插”“挪动”“奔跑”“坐”被一连串表示时间紧凑递进的状语修饰,在句子中直接而有力,仿佛时间是被不停追赶的猎物,由此营造的简洁而急促的句子节奏使人物的干净利落机敏跃然纸上。虽然大部分时候福克纳并不使用这样言简意赅的句子,但这样动感的描写说明福克纳在语言表达上全面的能力。虽然福克纳不避免精细繁复的笔法,但他不是这种笔法的奴隶。
比喻可以化繁为简,以感性形象来表示抽象的属性,福克纳在短句中对相对复杂事物的表述常借助比喻进行转化,这体现了其语言上精简的一面。如:
可是得克萨斯人鼓不起大伙儿买马的劲头。他开始在埃克身上下功夫,因为头天晚上是埃克帮他把马赶进牲口棚喂上玉米粒的,他还跑得及时,没给马踩死。他就像是堤坝决口时被水冲出来的—块小石子,从牲口棚里蹦了出来,及时跳上大车,躲得正是时候。
洪水是马群的咆哮,如石子般连滚带爬是埃克·斯诺普斯逃出马厩时的仓皇,“蹦”字既像石子的滚动也像是埃克逃命的动作,显示了作家选用动词的精准。村民们为蝇头小利而奔突的妙态被福克纳的比喻生动托出。实利主义本来就是美国精神中的基本方面,历来就是边疆幽默中自我挖苦的绝妙题材。
很多时候,动态的描写又和比喻结合在一起。
接着又是尘土飞扬。除了带花斑的马皮和鬃毛,还有得克萨斯人像用线拴着的两个核桃似的皮靴服外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一会儿,那顶高帽子悠悠地飘过来,活像—只肥胖的老母鸡飞过篱笆。
“最高明的办法,不如截取树枝的姿态与阴影,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以虚写实是福克纳最喜爱的笔法之一。旁观者的眼光将彪悍的驯马转化成马戏团式的杂耍,由快捷的动作和漫画式的比喻构成的场景营造出闹剧的气氛。这段表述显然还吸收了地方口语鲜活而俏皮的特点,借鉴了马克·吐温那种“融通变化多端的密集意义和日常会话的流动性的自由风格”。只是这种语言在《花斑马》《烧马棚》《父亲亚伯拉罕》这类幽默喜剧题材中如鱼得水,但在呈现更宏伟、阴郁、悲剧性的主题时就力不从心了。
以精练的动词更迭推动句子的快速进展,将三言两语不好讲清的抽象定义统统转化为精妙而形象的比喻,这是福克纳在短句中的基本策略。簡短而具象的句子结构取消了意识流长句中那层梯式的结构对意义展开的阻缓作用,一唱三叹的节奏转化为迅捷的推进,抒情和沉思由此被陈述性的写实替代,即便是频繁变化的意义也可以很晓畅地在这样的结构中呈现出来,句子形成了简单明快的节奏和幽默爽朗的风格。
邦塞梅勒将这些表现万花筒般缤纷场景的句子归结为喜剧风格。“喜剧风格的句子,并不将动作停顿,而是不断堆加彼此独立的事件从而将行动向前推进。在同一层次的句法结构中堆入不同的动作,消除了次属结构中的价值判断元素。在喜剧风格的段落中,动作被一次一个地累加,当句子向前演进,意义的要点从一个动作向下一个动作飞快移动,以至于评价和沉思根本就没有机会被插入到停顿的间隙。”这样的句子构成了福克纳短篇小说的大部分文本,这使得福克纳的大部分短篇小说比《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这样的长篇更为诙谐轻快,更接近西南边疆幽默的传统。
二
在短篇小说中,对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福克纳的短篇也成功地借助生动的交谈反映了对话者的鲜活性格,表明了自己各体皆工的艺术才华。
在对话的言简意赅与特点鲜明上,福克纳有时甚至不比海明威做得差。如在《送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小姐要买毒药毒死自己的情人:
“我要买点毒药”,她跟药剂师说,她当时已经三十出头,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只是比往常更清瘦了。一双黑眼冷酷高傲,脸上的肉在两边的太阳穴和眼窝处绷得很紧,那副面部表情是你想象出的灯塔守望人所应有的。“我要买点毒药,”她说道。
“知道了,爱米丽小姐。要买哪一种?”是毒老鼠之类的吗?那么我介……”
“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种类我不管。”
药剂师一口说出好几种,“它们什么毒得死,哪怕是大象。可是你要的是……”
“砒霜,”爱米丽小姐说,“砒霜灵不灵?” “是……砒霜?知道了,小姐,可是你要的是……”
“我要的是砒霜。”
爱米丽小姐言简意赅的实话实说来源于传统赋予的高贵与力量,她对北方佬情人的报复也可以看作是地方主义对自己尊严的过激反应。虽然传统正在消失,但作为其化身者的贵妇,她那不需要任何起承转合和补充说明的命令式的鲜明话语,仍然具有一种不可置疑的征服力度,药剂师的唯唯诺诺则是对已经成为纪念碑的那些事物的应和,虽然其权威已经形式化。
当然,和海明威相比,福克纳再简洁的句子也显得不够简洁。比如在《永别了,武器!》中:
“你属于哪一旅的?”
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的?”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的人在一起?”
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你不知道军官必须和他的部队在一起的规矩吗?”
他知道的。问话到此为止。另一个军官开口了。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领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显然这段对话更干脆一些。被冤作逃兵者的绝望与悲愤,官僚们在保卫祖国名义下草菅人命的虚伪与冷酷,都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对话中每个人物都只讲出一两分的意思,但意在言外,这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体现,这个理论的基础是作家退出作品的非个人化创作法则。相比之下,福克纳在他最简洁的对话中也不忘多少交代一些评价性的话语。对爱米丽小姐神采外貌充满怜惜与敬意的主观描写,“我要买点毒药”的循环反复,这些都是他在长句中的写作习惯。与其说这是福克纳在言简意赅上不及海明威,不如说这是两人句子风格的差异。这差异的成因远非当年二人间的口龃所能概括,福克纳倾心地方化的、抒情的现代主义,海明威致力于欧化、写实的现代主义是其中机要所在。
“欧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专注于散文故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保持着一种穿透力,犹如野兽的嘶鸣。经常被与海明威比较的福克纳是一位卓越的,以繁复见长的作家,不过他不是一位自觉的作家。”“不自觉”在于福克纳常常回到他那些长句巴洛克般的写作习惯上去,以准确的用词和节奏的力度见长的句子毕竟不是其句法的最高成就,也不是他的独创。不过,决定文本总体风格的,是某种风格的呈现程度而非对它的单独使用。福克纳经常会把或简明或繁复的多种风格混用,以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定夺整个段落或章节的特色,如此形成的文本实则将鲜明的风格特点建筑在多样性的活力之上,这是多数伟大文学作品在语言上的共同优点。
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克纳那些描写自然景观的句子。如: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車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房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桀骜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这样的景物描写更接近19世纪小说的特点,与巴尔扎克《高老头》的开篇竟有几分相似:
公寓的屋子是伏盖太太的产业,坐落在圣热内维埃弗新街下段,正当地面从一个斜坡向弩弓街低下去的地方。坡度陡峭,马匹很少上下,因此挤在慈菇军医学院和先贤祠之间的那些小道格外清静……屋子死气沉沉,墙垣全带几分牢狱气息。
福克纳熟读大师的作品,他曾说过作家要偷窃包括自己母亲在内的任何人的有用东西,米尔盖特认为探查这偷窃与事主间的反转关系至为重要。福克纳从惊人的广度上盗窃了那些他最尊敬的前辈们的经验,并且综合在自己丰富的写作技巧中以至难以辨别,不过除去他有时出于诚实甚至自大而自己承认外,某些明显、集中而又直接的借鉴仍是可以辨出踪迹的。两段引文所提供的相似性提示了福克纳对巴尔扎克的学习,虽说后者作为资源“已经经过作者想象力的蒸馏并且被转化用于个人化的文学用途”,但旧有的文学成就作为经验对现代主义作家的培育作用在此呈现无遗,即使这种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句子在福克纳的文体中不占主流。
布鲁克斯说:“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对于自然风景的敏感领悟。”无论这些风景只是这些发生在乡间的小说故事纯粹的文本背景,还是反映了故事中人们或残暴或宁静的生活状态,抑或作为与人类骚动不安的行事的对照,其在福克纳的文本中自有一席之地。福克纳撰写自然风物的句子,在他的风格中别具一格。如:
在我们头顶上,白天平稳、灰蒙蒙地向后滑动,投去一束灰色矛枪般的云彩,遮住了夕阳。在雨底下两只骡子微微冒出汗气,给泥浆溅了一身黄,外侧给滑溜的绳索牵着的那头骡子紧挨路沿,下面就是水沟。
这段对大雨、山道与骡子的描写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平畅地流淌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南方式的理解。“不仅密西西比的大地与天气是融为一体的,整个南方的自然景观都是这样的整体。”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静静地体会着不可抗拒的壮观与暴虐,以及自然怀抱中的那些生灵的忍耐与坚强。“在懒散的模式中穿插着暴力是南方叙述中值得注意之处,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甚至爱伦·坡。”
严格地说,这类风物自然的句子,既不像意识流长句那般在回环与蔓生中容纳作者古怪的沉思与惆怅的抒情,也不像前面提到的那些描写性,对话性的短句那样,以动词的紧凑递进来勾勒飞逝而过的那些欢快、幽默或者愤怒异常的瞬间。此类句子的推进是平缓的,既没有动词之间的相互催促,也不以相互套嵌的复杂结构延宕、排斥动词。“滑动”“投去”“遮住”“冒出”,这些动词在几乎等距的间隔上交替,将各自分句中的自然风光以均衡的节奏悠然转换。句子本身既不耽于思考的深邃也不迫于表达的急迫,它只是顺其自然地感受,不以“我”观物,也不以“物”注我,物我合一。 不急不躁,柔和而雍容,这是福克纳描写自然的句子最突出的风格。这风格常常因为他那些惊人的长句被忽视,但无论如何读者不应该忽视作家的这股清淡文风,毕竟,自然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福克纳的自然观是他创作的基本理念之一。
四
综上,福克纳的短句出现在短篇小说中为多,其中描述性、对话性的句子继承了美国乡土传统的幽默风格,刻画风景自然的句子又形成了平和冲淡的意境。它们与作家著名的意识流长句一起构建了其多样性的语言艺术。
但总体来看,不论是何种句式,福克纳最基本的造句法仍然坚持了均衡与对称的原则,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也始终保持着等称的平衡。“所有的句法模块都顺循着福克纳式的以等称的方式将事物积累到句子中去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句法模块承认某一单个行动有凌驾其他行动之上的语法特权。”这是福克纳句式的基本特点,这特点或许暗合了艺术最基本的审美构成,所以无论他的文本在整体上体现出的是古典、浪漫、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特征,句子都为书写提供了最可靠的支持。勻称整一始终是审美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本身就超越了文学流派与文学时代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DoreenFowler.Introduction[A].In Doreen Fowler and Ann J. Abadie, eds. Faulkner and the craft of Fiction [C].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7, p.ix.
[2] 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 Warren Beck. William Faulkner’s Style[A]. In Frederick J. Hoffman and Olga W. Vickery, eds.William Faulkner Three Decades of Criticism[C]. Ijklmn: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63, p.144.
[4]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Michael Millgate. The Achievement of William Faulkner [M]. Athens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9, p.99.
[6] Arthur P. Dudden, ed., American Humor[M]. C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27.
[7] J. B. Bunselmeyer,Faulkner’s Narrative styles[A]. In Linda Wagner Martin, ed. William Faulkner: six decades
of criticism[C].East Lansing: Michigan University, 2002, p.315.
[8] 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M].杨岂深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9]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0] Geroge Monteiro. The Faulkner-Hemingway Rivalry [A]. In Joseph R. Urgo and Ann J. Abadie, eds. Faulkner and His Contemporaries[C].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4, p.74.
[11] 巴尔扎克.高老头[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2] Tom Quirk.Nothing Abstract:Investigations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Imagination[M].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1, p. 29.
[13] Cleanth Brooks. The Yoknapatawpha Country [M].Baton Rough: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29.
[14]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李文俊译.漓江出版社, 1990.
[15] Richard Gray. The life of William Faulkner: A Critical Biography, Cambridge[M].MA, and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医科大学学术著作出版项目(2016CB
Y001)阶段成果;2017年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
作 者:张 曦,文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福克纳研究。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