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干年前,在欧洲北部的山村里,住着一户五口之家:父亲、母亲和三个儿子。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父亲经常带着三个儿子去狩猎。打猎归来,除了能吃上母亲做的鲜美野味外,还有一些剩余。父亲就带着儿子们到集市上把猎物卖掉,然后再买回日常用品。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富足。
因为打猎时常有不可预知的危险,所以父亲只允许孩子们去取被击中后倒地的猎物,不允许他们随意跑动。父亲的猎枪是传家宝,许多猎人想高价买走它,父亲都没同意。三个儿子平时想玩弄一下猎枪,父亲也是不允许的。
有一天,狩猎完毕,回来的路上,父亲问了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有两样东西摆在你们面前,你们会选择什么?是众多的猎物还是这把猎枪?”老三的回答最干脆:“我要猎物,要猎枪哪有要猎物好?猎物可以直接拿到集市上卖,能换许多许多的钱。”老大说:“我要猎枪,猎物哪有猎枪好?我可以用猎枪打许多猎物。”
老二沉默不语。父亲好奇地问:“你呢?你难道什么也不想要?”老二回答:“是的!我什么也不要!”父亲问:“那又是为什么呢?”老二想了想说:“我就想天天陪在父亲身边,看你打猎。”
十几年后,老二成了比父亲更出色的猎手,老大成了平庸的猎手,而老三靠老二的资助生活。
若干年后,《动物保护法》出台。老二成了优秀的商人,老大在一家企业做工,老三仍靠老二的资助生活。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要猎枪还是要獵物?老三选择猎物自然有他的道理,因为能直接换来钱的是猎物而非猎枪。老大看起来比老三聪明,因为有了猎枪就意味着能猎取更多的猎物,当然更有前途。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怎样才能击中猎物?老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学会了捕猎的耐心和技巧。
有关“鱼和鱼竿”的故事谁都熟悉,其实那个故事同样把人引入了误区,要鱼竿并不比要鱼高明多少,而学会怎样钓鱼,培养耐心、掌握技巧,才是最应该要的“东西”,而且受用终生。
特邀编辑/青豆
因为打猎时常有不可预知的危险,所以父亲只允许孩子们去取被击中后倒地的猎物,不允许他们随意跑动。父亲的猎枪是传家宝,许多猎人想高价买走它,父亲都没同意。三个儿子平时想玩弄一下猎枪,父亲也是不允许的。
有一天,狩猎完毕,回来的路上,父亲问了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有两样东西摆在你们面前,你们会选择什么?是众多的猎物还是这把猎枪?”老三的回答最干脆:“我要猎物,要猎枪哪有要猎物好?猎物可以直接拿到集市上卖,能换许多许多的钱。”老大说:“我要猎枪,猎物哪有猎枪好?我可以用猎枪打许多猎物。”
老二沉默不语。父亲好奇地问:“你呢?你难道什么也不想要?”老二回答:“是的!我什么也不要!”父亲问:“那又是为什么呢?”老二想了想说:“我就想天天陪在父亲身边,看你打猎。”
十几年后,老二成了比父亲更出色的猎手,老大成了平庸的猎手,而老三靠老二的资助生活。
若干年后,《动物保护法》出台。老二成了优秀的商人,老大在一家企业做工,老三仍靠老二的资助生活。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要猎枪还是要獵物?老三选择猎物自然有他的道理,因为能直接换来钱的是猎物而非猎枪。老大看起来比老三聪明,因为有了猎枪就意味着能猎取更多的猎物,当然更有前途。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怎样才能击中猎物?老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学会了捕猎的耐心和技巧。
有关“鱼和鱼竿”的故事谁都熟悉,其实那个故事同样把人引入了误区,要鱼竿并不比要鱼高明多少,而学会怎样钓鱼,培养耐心、掌握技巧,才是最应该要的“东西”,而且受用终生。
特邀编辑/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