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110-0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古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虽不是专门针对阅读活动说的,但对于我们理解个性化阅读却是很有启发的。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与社会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改革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也是教学活动中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将从如何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和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两方面谈一下自己一点看法。
一、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
我认为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首先就要对个性化阅读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
在我们所接触的小学语文课本和小学生所接触的大多数阅读文本中,文本中大多数人物的特点是一定的,是有共性的,如《船长》中的哈尔威船长与《厄运打不夸的信念》中的谈迁一样,他们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与坚定的信念。这些共性的东西往往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事实上,语文学习中的文本的感悟方法、渠道、时间的安排等很多都是共性的。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该抓住这些共性的东西,以它们为基础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共性的东西,才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达出個性化的内容。实际上,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真正的个性化的东西,是对共性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感悟。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个性化不是自由化,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阅读时无论课堂气氛多么热烈,学生一定要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讨论、在表达,因为只有在对共性的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理解。我们在听课时(特别是公开课)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找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如果这作为课后对内容的进一步感悟还说得过去,但如果放在学生对课文理解之初或者缺乏一些共性问题的统领,那是不太适宜的,是容易偏离主题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共性意义的之后去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把它们颠倒过来。因此,"个性化阅读"对老师和学生而言不是自由化,是一定理论和规律下个性的张扬与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的统一。
二、在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1.放松学生心理压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此,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然显露出儿童的个性,自然个个跃跃欲试,自信地发表意见。
2.尊重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异众
异众,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嫔之所以能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3.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
为了应对考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的文章精讲精读,要求正确率,有统一的答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果不敢给予肯定和表扬。结果是学生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激情。现在,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熏陶情感,享受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只要教师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正确理解学生个性化阅读,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个性化阅读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古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虽不是专门针对阅读活动说的,但对于我们理解个性化阅读却是很有启发的。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与社会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改革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也是教学活动中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将从如何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和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两方面谈一下自己一点看法。
一、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
我认为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首先就要对个性化阅读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
在我们所接触的小学语文课本和小学生所接触的大多数阅读文本中,文本中大多数人物的特点是一定的,是有共性的,如《船长》中的哈尔威船长与《厄运打不夸的信念》中的谈迁一样,他们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与坚定的信念。这些共性的东西往往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事实上,语文学习中的文本的感悟方法、渠道、时间的安排等很多都是共性的。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该抓住这些共性的东西,以它们为基础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共性的东西,才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达出個性化的内容。实际上,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真正的个性化的东西,是对共性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感悟。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个性化不是自由化,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阅读时无论课堂气氛多么热烈,学生一定要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讨论、在表达,因为只有在对共性的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理解。我们在听课时(特别是公开课)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找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如果这作为课后对内容的进一步感悟还说得过去,但如果放在学生对课文理解之初或者缺乏一些共性问题的统领,那是不太适宜的,是容易偏离主题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共性意义的之后去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把它们颠倒过来。因此,"个性化阅读"对老师和学生而言不是自由化,是一定理论和规律下个性的张扬与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的统一。
二、在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1.放松学生心理压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此,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然显露出儿童的个性,自然个个跃跃欲试,自信地发表意见。
2.尊重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异众
异众,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嫔之所以能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3.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
为了应对考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的文章精讲精读,要求正确率,有统一的答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果不敢给予肯定和表扬。结果是学生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激情。现在,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熏陶情感,享受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只要教师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正确理解学生个性化阅读,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个性化阅读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