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美术欣赏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创造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作为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感美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深刻有力的,是最直接、最易接受的,并且也是切实可行的。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欣赏课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内化情感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二、通过体验,自主欣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而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运用课件,直观欣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课件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探究学习、完善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欣赏教育,是美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扩大了学生的美术视野,陶冶学生的欣赏情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一些课堂组织中我的教学的策略:  一、声音控制法  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我们常做的高低声游戏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二、停顿吸引法  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表情控制法  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
期刊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的重要阵地,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但由于应试思想作崇,作文教学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这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小学生的身上普遍存在“套题”现象,即学生遇到作文题目,不注意观察,就按平时所读所背的范文来套,甚至有的教师在作文中也存在着误区,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期刊
兴趣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对各学科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因而,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使学生乐于钻研,乐于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入法,激发学
期刊
数学对学生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这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因为数学的讲授和学习都带有很强的知识性,能够让学生很明显地体验到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但也正因为如此,数学教学往往比较艰苦,很多数学教师不堪其苦,甚至出现了“职业倦怠”,有了“厌教”的心理。其实学生也不胜其烦,会逐步出现“厌学”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不利于学习的局面,就要寻找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在提高教学实效性上下功夫,让师生都从劳累状态中解脱出来
期刊
在农村从事数学教学十多年,对农村初中学生中数学学困生之多深有感触。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一、探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了解到所任教班级的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有以下几种。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系统、计算能力不达标。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很多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2.自卑心理严重,造成学生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他
期刊
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离不开听话、说话训练,通过创设口语交际环境,激发儿童口语交际的兴趣;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口语训练;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创设口语交际环境,激发儿童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交际,口语是最主要的交际手段,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教师要了解儿童口语交际的需求特征,才能创设口语交际训练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从而设计出有效
期刊
实验就像平面镜一样,映射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是否已经掌握了良好的探究方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着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无穷的乐趣。物理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我在讲“惯性”一节时,演示“惯性
期刊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
期刊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课题号:GS[2013]GHB0394 阶段研究成果。同时为市级课题【编号(2013)PLG113】阶段成果  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实施符合个人需要的教学活动,才能切实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热情。要求每个教师认识这些差异
期刊
参与式教学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该方式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投人到学习活动之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平等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和经历,并产生新的结果与智慧,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参与”。  参与,指的是个体进入群体的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