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它讲究教育方法,又似乎没有定法;它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它强调读写,也重视听说;它重视学习,更注重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教材中优美课文的阅读,更要放眼于精彩纷呈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很好效果。
一、指导学生用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如:《桂林山水》一文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感叹句子,体会的重点在“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上,而表现作者感情的字则在六个“真”字上,指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真景”,作者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二、指导学生认真比较揣摩,仔细领会。
训练学生读书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揣摩,仔细领会。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我们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再如:在《燕子》一文,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揣摩,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远处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中一字一语的妙用。
三、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唤起想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语言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越多,了解也越见深切。此外还应唤起想象,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如《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像茫茫的草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随天而去,与天接近。这种语感的培养,来自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是来自它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
四、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从中感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作文总是不知如何下笔。我们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基础上从教材中找出几篇课文仔细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模仿训练,从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效果不错。如在讲完《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我的卧室》、《我们的阅览室》、《我们的教室》等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所;讲完《爸爸和书》一文时,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我的爸爸》、《我的老师》、《我的朋友》等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人物。总之,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那么作文教学则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在仿写的基础上挑选写得比较好的和比较差的作文认真评讲,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中心去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哪些材料需要重点写、详细写。
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篇、章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
[2]许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3]刘晓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内蒙古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教材中优美课文的阅读,更要放眼于精彩纷呈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很好效果。
一、指导学生用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如:《桂林山水》一文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感叹句子,体会的重点在“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上,而表现作者感情的字则在六个“真”字上,指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真景”,作者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二、指导学生认真比较揣摩,仔细领会。
训练学生读书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揣摩,仔细领会。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我们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再如:在《燕子》一文,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揣摩,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远处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中一字一语的妙用。
三、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唤起想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语言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越多,了解也越见深切。此外还应唤起想象,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如《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像茫茫的草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随天而去,与天接近。这种语感的培养,来自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是来自它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
四、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从中感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作文总是不知如何下笔。我们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基础上从教材中找出几篇课文仔细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模仿训练,从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效果不错。如在讲完《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我的卧室》、《我们的阅览室》、《我们的教室》等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所;讲完《爸爸和书》一文时,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我的爸爸》、《我的老师》、《我的朋友》等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人物。总之,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那么作文教学则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在仿写的基础上挑选写得比较好的和比较差的作文认真评讲,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中心去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哪些材料需要重点写、详细写。
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篇、章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
[2]许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3]刘晓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内蒙古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