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多知名学者皆有共识:历史与现实关联密切,至少亦是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梁启超曰:“历史所写固然是以往之事,但仍是用现代人观念写给现代人看的。”培根亦曰“学史使人明智”。因此,再现历史真貌,传授历史知识,历史教师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应该说,历史教育承担着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人格教育的多重任务。然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一方面接受来自学校的正规系统的历史知识,一方面又深受历史影视剧的误导,难免会产生理解偏差,混淆历史真相,对历史知识真假难辩。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承担拨清迷雾,带领学生深层次有针对性的破析历史影视剧这一课外课堂,从而使学生慧眼看历史,从历史影视剧中探究出真知。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可以培养学生多思考、多辨析看待事物的能力。
我曾经参加了常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在其中的一节研讨课上,授课教师用了多媒体讲授《三国鼎立》一课。为创造氛围,采用录像再现了一段《三国演义》的影片,并当堂要求学生讲叙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有多位学生踊跃发言,不同程度地肯定了“草船借箭”这一经典战例,展现了诸葛亮的计谋之巧妙,能力之超群,并表明自己长大了也要学做他那样睿智的人。老师笑容满面的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开始结合影片《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开展有步骤的授课活动。
正巧笔者也曾参阅过部分三国的资料。据史书记载,三国中虽有诸葛亮这一人物,草船借箭却为吴主孙权所为。课后与这位教师探讨,该教师事后到校图书馆查证,果不其然。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这样的错误并不是一两处,限于篇幅,笔者就不再一一列举。试想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压轴戏尚且如此。由此可见作为历史影视剧,编导为迎合观众的心理与视觉效果,加之对文学作品或历史缺乏一个正确公正的态度,难免会导致一些偏差。更不谈一些地方台和业余剧组,完全置历史于调侃、游戏尴尬境地,胡改乱拼。
这样的现状将对历史教学造成怎样的冲击。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翟国璋评析当今历史剧与真实历史的偏差时,曾用一首打油诗这样调侃:“打开电视频道/戏说历史的影视剧真不少/戏说康熙/戏说乾隆/戏说慈禧……/一个比一个热闹/乾隆能说粤语/大臣敢在皇宫大殿前撒尿/慈禧能奏钢琴一曲/皇帝可与武林高手过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严肃的历史被搞的乱七八糟/这历史课哟/我们今后怎么教?!”历史,简而言之即以往发生之事件,它最强调事件的真实性,所以才有史马迁遭腐刑而不屈的千古佳话。历史教育则是通过教师的生动描述、形象展现,使学生回归到特有的历史氛围中去。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思考学习,从历史现象中提取对古代文化的正确了解,对自我人生态度的反省,完善自己的知识与价值体系;深入一点,更是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增强社会生存能力;从而“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
然而当今,众多的“戏说某某”这样的帝王戏充斥我们的视野,甚至出现了“五个乾隆七个慈禧闹荧屏”的景观。他们这样处理,不仅仅为了观众的感官猎奇,吸引看众的视线;更有品位差的,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七品官身着五品的穿戴,大明已有了清朝的建筑风格;不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便是关羽斩华雄。大多阴错阳差,张冠李戴,杜撰了许多本不应有的人物,无形中扭曲了历史的本相。可以说,戏说变成了胡说,正说变成了歪说,质量和品位都比较低下。表面上看是为了娱乐观众,“本故事纯属虚构”,“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不必当真。实质上的东西却令人担忧:一些帝王戏里所反映出的君权至上的理念、奴才思想、封建专制观念却与现代民主法制思想格格不入。虽关涉历史,却在开历史的倒车,严重地阻碍了现代观念的形成。上文中提到的教师,出发点无庸置疑,从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许因为资料不充足,过多相信与依赖历史影片的真实性,加之历史本身的错综复杂,自身知识层次的局限,出现了在不经意中肯定学生错误认识的遗憾。本人以为情有可原。但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编剧导演们不细心考证胡编乱造、信口开河,甚至故意歪曲事实,“创造”出这些“媚俗文化”,去迎合某些人的“大男子唯我独尊、三妻四妾、呼风唤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龌龊心理。我认为就难辞其咎了。好在这种不良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作家王蒙、魏明伦、复旦大学学者葛剑雄纷纷发表文章指出:电视剧覆盖面大,影响大,低俗的历史剧不仅没有起到让人们了解历史的作用。相反,倒是将腐朽当作神奇,将垃圾当作珍宝,使人們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模糊不清,尤其是对历史知识尚贫乏的青少年造成一种误导。
学术界、演艺界的事我们也许影响不了,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身边的学生。首先我们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多翻阅一些相关书籍,做一点深究。提升自我素质,凡事不能似是而非。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既然向学生传授一点知识,就必须用史实加以验证,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其次,作为历史教师,并非是能够将历史知识生动有趣、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便是好教师。一位好教师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辨证的能力、睿智的思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中国古代圣贤也说过“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师只能作学生一个阶段的领航者,而非永久的保姆。现在有些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其主导作用,对课文知识精研细雕,分析得十分透彻。上课时滔滔不绝,直至铃响。学生听得真切、明白,甚至叫好。但不知不觉中,学生深深依赖教师的讲解,自己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运用唯物论、辨证法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始终没能养成。在离开学校的将来,仍免不了一些浅薄的历史影视剧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可特意安排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播放一段有悖历史真实的影视剧,再介绍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相关网址,让学生自行读书查证、上网查证,写出自己的结论。再例如针对某些有不同说法的历史知识点搞一两次辩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辩,形成共识。我想这些不也正是新课改要求我们做的吗?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当今的历史影视剧固然掺杂了诸多不应属于历史本身的东西,但无论怎样,它毕竟多少再现了一段历史的风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棍子将其打死。大教育家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我们抓住其中偏颇之处,透彻分析,客观反证,不也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添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吗?
我曾经参加了常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在其中的一节研讨课上,授课教师用了多媒体讲授《三国鼎立》一课。为创造氛围,采用录像再现了一段《三国演义》的影片,并当堂要求学生讲叙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有多位学生踊跃发言,不同程度地肯定了“草船借箭”这一经典战例,展现了诸葛亮的计谋之巧妙,能力之超群,并表明自己长大了也要学做他那样睿智的人。老师笑容满面的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开始结合影片《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开展有步骤的授课活动。
正巧笔者也曾参阅过部分三国的资料。据史书记载,三国中虽有诸葛亮这一人物,草船借箭却为吴主孙权所为。课后与这位教师探讨,该教师事后到校图书馆查证,果不其然。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这样的错误并不是一两处,限于篇幅,笔者就不再一一列举。试想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压轴戏尚且如此。由此可见作为历史影视剧,编导为迎合观众的心理与视觉效果,加之对文学作品或历史缺乏一个正确公正的态度,难免会导致一些偏差。更不谈一些地方台和业余剧组,完全置历史于调侃、游戏尴尬境地,胡改乱拼。
这样的现状将对历史教学造成怎样的冲击。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翟国璋评析当今历史剧与真实历史的偏差时,曾用一首打油诗这样调侃:“打开电视频道/戏说历史的影视剧真不少/戏说康熙/戏说乾隆/戏说慈禧……/一个比一个热闹/乾隆能说粤语/大臣敢在皇宫大殿前撒尿/慈禧能奏钢琴一曲/皇帝可与武林高手过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严肃的历史被搞的乱七八糟/这历史课哟/我们今后怎么教?!”历史,简而言之即以往发生之事件,它最强调事件的真实性,所以才有史马迁遭腐刑而不屈的千古佳话。历史教育则是通过教师的生动描述、形象展现,使学生回归到特有的历史氛围中去。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思考学习,从历史现象中提取对古代文化的正确了解,对自我人生态度的反省,完善自己的知识与价值体系;深入一点,更是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增强社会生存能力;从而“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
然而当今,众多的“戏说某某”这样的帝王戏充斥我们的视野,甚至出现了“五个乾隆七个慈禧闹荧屏”的景观。他们这样处理,不仅仅为了观众的感官猎奇,吸引看众的视线;更有品位差的,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七品官身着五品的穿戴,大明已有了清朝的建筑风格;不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便是关羽斩华雄。大多阴错阳差,张冠李戴,杜撰了许多本不应有的人物,无形中扭曲了历史的本相。可以说,戏说变成了胡说,正说变成了歪说,质量和品位都比较低下。表面上看是为了娱乐观众,“本故事纯属虚构”,“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不必当真。实质上的东西却令人担忧:一些帝王戏里所反映出的君权至上的理念、奴才思想、封建专制观念却与现代民主法制思想格格不入。虽关涉历史,却在开历史的倒车,严重地阻碍了现代观念的形成。上文中提到的教师,出发点无庸置疑,从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许因为资料不充足,过多相信与依赖历史影片的真实性,加之历史本身的错综复杂,自身知识层次的局限,出现了在不经意中肯定学生错误认识的遗憾。本人以为情有可原。但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编剧导演们不细心考证胡编乱造、信口开河,甚至故意歪曲事实,“创造”出这些“媚俗文化”,去迎合某些人的“大男子唯我独尊、三妻四妾、呼风唤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龌龊心理。我认为就难辞其咎了。好在这种不良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作家王蒙、魏明伦、复旦大学学者葛剑雄纷纷发表文章指出:电视剧覆盖面大,影响大,低俗的历史剧不仅没有起到让人们了解历史的作用。相反,倒是将腐朽当作神奇,将垃圾当作珍宝,使人們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模糊不清,尤其是对历史知识尚贫乏的青少年造成一种误导。
学术界、演艺界的事我们也许影响不了,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身边的学生。首先我们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多翻阅一些相关书籍,做一点深究。提升自我素质,凡事不能似是而非。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既然向学生传授一点知识,就必须用史实加以验证,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其次,作为历史教师,并非是能够将历史知识生动有趣、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便是好教师。一位好教师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辨证的能力、睿智的思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中国古代圣贤也说过“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师只能作学生一个阶段的领航者,而非永久的保姆。现在有些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其主导作用,对课文知识精研细雕,分析得十分透彻。上课时滔滔不绝,直至铃响。学生听得真切、明白,甚至叫好。但不知不觉中,学生深深依赖教师的讲解,自己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运用唯物论、辨证法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始终没能养成。在离开学校的将来,仍免不了一些浅薄的历史影视剧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可特意安排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播放一段有悖历史真实的影视剧,再介绍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相关网址,让学生自行读书查证、上网查证,写出自己的结论。再例如针对某些有不同说法的历史知识点搞一两次辩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辩,形成共识。我想这些不也正是新课改要求我们做的吗?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当今的历史影视剧固然掺杂了诸多不应属于历史本身的东西,但无论怎样,它毕竟多少再现了一段历史的风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棍子将其打死。大教育家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我们抓住其中偏颇之处,透彻分析,客观反证,不也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添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