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晓红,女,汉族,1962年生;曾荣获“浙江省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嘉兴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参编教育教学用书9本,多项研究课题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主要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课型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新课程教学策略等。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授课风格,但每堂成功的语文课,都有各自成功的理由,有些理由是共通的——比如对文本特点的准确、深入和独特的把握,对学生认知特征的熟知(即对学生人性需求、学习基础和阅读经验的熟知),以及教师教学特色的充分发挥,并将“特点、特征和特色”三者有机地结合等。王晓红的语文课就是这样。
成功的课堂有各自成功的理由
曾经担任一线教师多年的王晓红,在专任教研工作后,把精力集中在教学的研究上。2015年的新学期,她讲了一堂公开课——《第二次冒险》。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课文,适合初一学生学习。在王晓红的课堂主导和讲解下,学生们从这篇课文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到永恒又深刻的主题——战争对人类无情的伤害,人类对战争切齿的痛恨,以及在这种无休止的“伤害和痛恨”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为正义和真理所作出的可贵的牺牲精神。这个主题有普适性和永久性,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剂精神良药。要让初一的孩子接受这样的精神良药,并非易事。王晓红把这个内容严肃、话题重大的文章,表达得具体生动,细腻真切,平静冷峻,孩子们在惊异和感动中自悟到作品的内蕴和作者的意图,反映了王晓红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准确把握。
在同行们看来,王晓红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拿捏、深刻而又适度,不枝不蔓,干净利索。所谓“适度”,既指不对文本的寓意作漫无边际的深挖和生发,也指适切设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和期盼高度作。“高手”的“高”,在于对教学对象的人性需求、学习基础和阅读经验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尊重,教师课前布置探究学习活动及课初详尽的交流便是明证。不算学生的课前收集资料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光课初的交流互动就占课时的近五分之一。身为特级教师的王晓红,在讲课时敢冒“冗长和拖沓”的风险,坚持对课文主体的诠释和展示。听课的语文教师认为这是用心之举。王晓红认为:对于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诺曼底战役”是陌生的概念。如果对这些历史背景不加详尽的了解,理解与把握文章主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似“冗长和拖沓”的交流和介绍,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她采取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内交流分享,既教了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又为解读文本奠定了知识和情感基础。
“高手”的“高”,还在于她选择几处看似直白却藏深意,看似松散却有内联的语言点,与学生一起品读、咀嚼和领悟,展现了她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她对学生的准确把握。
教学与科研并举
王晓红曾在嘉兴一中一线教学18年,任教两个班语文,担任班主任和年级组工作,还指导全校的文学社活动。爱岗敬业的奉献品行,不仅使她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好评,也使她在全市赢得了良好声誉。
在一线教学时,王晓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很快成了一名有教育思想、懂教学艺术的专家型教师。她的教育格言是:把人当人,让人像人。她认为:“把人当人”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与自己一样有生命质量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对生活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因此,她尊重每一位学生,重视每一篇课文,她严格要求自己既要做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她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在唤醒人性,是在陶冶情操。好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让世界上增加许多颗“真诚、美好、善良的心灵”;教学的成功在于课内课外的人文环境的营造,在于教学对象之间人文关怀的形成,还在于教学者与教学对象的共同成长。由于她一直把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当作生活幸福体验而乐此不疲地努力工作,终于使自己成为一名师生爱戴、同行尊敬的优秀教师。
她力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特别强调“情味”(文章情、师生情的融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她先后实践了“点面式”教学和“情景”教学——运用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对课堂教学进行艺术设计,形成了“以情启智、以美引真”的语文教学模式。她的“课堂教学优化设计”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言”“标题”“课堂节奏”(起、承、转、合)“朗读配置”“提问”“板书”“迁移练习”的设计等,这些设计都力求艺术化,并围绕设定的情感基调进行整体的布局。她构筑了阅读教学的新策略,以新颖的“朗读课型、品读课型、探读课型、研读课型、猜读课型”丰富了阅读教学的课型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她组织了数百次多次公开教学,省内外的听课教师数千人。同行及专家评价:教学方法灵活,教材处理独特,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有一种美的情感流动。学生们也说:听王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王晓红以“大语文”的观念,注重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她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创办了《五彩螺》文学社,出版社刊,辩论赛,小论文答辩,课本剧排练演出,“古文化寻源”的采风。在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学生在《五彩螺》以及其他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300多篇。《五彩螺》文学社在省内外小有名气,《中文自修》杂志曾专门介绍。
带领阳光团队不断创新
王晓红曾多次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应邀到全市各中小学校作报告,嘉兴日报、嘉兴广播电台、嘉兴电视台、浙江教育台等都曾经报道过她的事迹。从嘉兴一中的语文教师到担当南湖区教研室主任,王晓红没有过退缩。她说,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让群众的受益面达到最广。“如果能打造好南湖区教研室这支团队,发挥好作用,那么获益的岂止是一个班的孩子!”
从2001年开始,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建立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的工作,而选拔良才是首要一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有所建树,能直面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挑选教研员的基本要求。当时,她和后来的教研室副主任朱德江几乎跑遍了南湖区所有的中小学校,2002年人员终于全部到位,一个颇具实力的教研队伍初步形成。
王晓红带领着的这支阳光团队不断创新。自2005年起,南湖区教研室开始倡导“香书教研”:以“共读一本书”读书报告会、“自读一本书”观点展示、读书辩论赛等方式在教研员中开展读书活动,并自创“教研讲坛”,每月由一位教研员开坛演讲。2008年,南湖区“名师工作站”成立,如今已成南湖区教育教学的智囊团。
她倡导“下水教研”,并亲自到城区内各中学进行公开教学,带着课题,带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科研活动,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下水教研”不仅收到了广大教师欢迎,也得到了市、区教育局、市教研室、市教科所领导的一致好评。
作为区教研室主任兼语文教研员,王晓红十分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新城区的师资队伍差异性很大,老城区学校集中了许多优秀的骨干教师,而乡镇中小学中教师水平相对弱一些。她每年组织开展“送教下乡”、骨干教师培训、学科评优活动等,采取了多层次培养教师的策略,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农村学校制度,加强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王晓红强调:语文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就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具体做法可有差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到一定的境界后,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已。普通教师要敢于大刀阔斧处理教材,才能向优秀教师转变。在语文课堂上,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具体地说,就是语文的读味、写味和品味。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语言的品味上做得都很出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关键语词要一再品味,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进行演绎,教师用自己的声音影响进行积累,要和学生体会语言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晓红带领诸多学子如沐春风,在当地教育领域获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她与她的教研队伍正茁壮成长……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授课风格,但每堂成功的语文课,都有各自成功的理由,有些理由是共通的——比如对文本特点的准确、深入和独特的把握,对学生认知特征的熟知(即对学生人性需求、学习基础和阅读经验的熟知),以及教师教学特色的充分发挥,并将“特点、特征和特色”三者有机地结合等。王晓红的语文课就是这样。
成功的课堂有各自成功的理由
曾经担任一线教师多年的王晓红,在专任教研工作后,把精力集中在教学的研究上。2015年的新学期,她讲了一堂公开课——《第二次冒险》。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课文,适合初一学生学习。在王晓红的课堂主导和讲解下,学生们从这篇课文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到永恒又深刻的主题——战争对人类无情的伤害,人类对战争切齿的痛恨,以及在这种无休止的“伤害和痛恨”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为正义和真理所作出的可贵的牺牲精神。这个主题有普适性和永久性,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剂精神良药。要让初一的孩子接受这样的精神良药,并非易事。王晓红把这个内容严肃、话题重大的文章,表达得具体生动,细腻真切,平静冷峻,孩子们在惊异和感动中自悟到作品的内蕴和作者的意图,反映了王晓红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准确把握。
在同行们看来,王晓红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拿捏、深刻而又适度,不枝不蔓,干净利索。所谓“适度”,既指不对文本的寓意作漫无边际的深挖和生发,也指适切设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和期盼高度作。“高手”的“高”,在于对教学对象的人性需求、学习基础和阅读经验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尊重,教师课前布置探究学习活动及课初详尽的交流便是明证。不算学生的课前收集资料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光课初的交流互动就占课时的近五分之一。身为特级教师的王晓红,在讲课时敢冒“冗长和拖沓”的风险,坚持对课文主体的诠释和展示。听课的语文教师认为这是用心之举。王晓红认为:对于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诺曼底战役”是陌生的概念。如果对这些历史背景不加详尽的了解,理解与把握文章主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似“冗长和拖沓”的交流和介绍,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她采取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内交流分享,既教了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又为解读文本奠定了知识和情感基础。
“高手”的“高”,还在于她选择几处看似直白却藏深意,看似松散却有内联的语言点,与学生一起品读、咀嚼和领悟,展现了她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她对学生的准确把握。
教学与科研并举
王晓红曾在嘉兴一中一线教学18年,任教两个班语文,担任班主任和年级组工作,还指导全校的文学社活动。爱岗敬业的奉献品行,不仅使她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好评,也使她在全市赢得了良好声誉。
在一线教学时,王晓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很快成了一名有教育思想、懂教学艺术的专家型教师。她的教育格言是:把人当人,让人像人。她认为:“把人当人”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与自己一样有生命质量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对生活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因此,她尊重每一位学生,重视每一篇课文,她严格要求自己既要做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她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在唤醒人性,是在陶冶情操。好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让世界上增加许多颗“真诚、美好、善良的心灵”;教学的成功在于课内课外的人文环境的营造,在于教学对象之间人文关怀的形成,还在于教学者与教学对象的共同成长。由于她一直把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当作生活幸福体验而乐此不疲地努力工作,终于使自己成为一名师生爱戴、同行尊敬的优秀教师。
她力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特别强调“情味”(文章情、师生情的融合),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她先后实践了“点面式”教学和“情景”教学——运用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对课堂教学进行艺术设计,形成了“以情启智、以美引真”的语文教学模式。她的“课堂教学优化设计”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言”“标题”“课堂节奏”(起、承、转、合)“朗读配置”“提问”“板书”“迁移练习”的设计等,这些设计都力求艺术化,并围绕设定的情感基调进行整体的布局。她构筑了阅读教学的新策略,以新颖的“朗读课型、品读课型、探读课型、研读课型、猜读课型”丰富了阅读教学的课型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她组织了数百次多次公开教学,省内外的听课教师数千人。同行及专家评价:教学方法灵活,教材处理独特,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有一种美的情感流动。学生们也说:听王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王晓红以“大语文”的观念,注重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她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创办了《五彩螺》文学社,出版社刊,辩论赛,小论文答辩,课本剧排练演出,“古文化寻源”的采风。在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学生在《五彩螺》以及其他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300多篇。《五彩螺》文学社在省内外小有名气,《中文自修》杂志曾专门介绍。
带领阳光团队不断创新
王晓红曾多次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应邀到全市各中小学校作报告,嘉兴日报、嘉兴广播电台、嘉兴电视台、浙江教育台等都曾经报道过她的事迹。从嘉兴一中的语文教师到担当南湖区教研室主任,王晓红没有过退缩。她说,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让群众的受益面达到最广。“如果能打造好南湖区教研室这支团队,发挥好作用,那么获益的岂止是一个班的孩子!”
从2001年开始,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建立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的工作,而选拔良才是首要一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有所建树,能直面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挑选教研员的基本要求。当时,她和后来的教研室副主任朱德江几乎跑遍了南湖区所有的中小学校,2002年人员终于全部到位,一个颇具实力的教研队伍初步形成。
王晓红带领着的这支阳光团队不断创新。自2005年起,南湖区教研室开始倡导“香书教研”:以“共读一本书”读书报告会、“自读一本书”观点展示、读书辩论赛等方式在教研员中开展读书活动,并自创“教研讲坛”,每月由一位教研员开坛演讲。2008年,南湖区“名师工作站”成立,如今已成南湖区教育教学的智囊团。
她倡导“下水教研”,并亲自到城区内各中学进行公开教学,带着课题,带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科研活动,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下水教研”不仅收到了广大教师欢迎,也得到了市、区教育局、市教研室、市教科所领导的一致好评。
作为区教研室主任兼语文教研员,王晓红十分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新城区的师资队伍差异性很大,老城区学校集中了许多优秀的骨干教师,而乡镇中小学中教师水平相对弱一些。她每年组织开展“送教下乡”、骨干教师培训、学科评优活动等,采取了多层次培养教师的策略,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农村学校制度,加强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王晓红强调:语文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就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具体做法可有差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到一定的境界后,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已。普通教师要敢于大刀阔斧处理教材,才能向优秀教师转变。在语文课堂上,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具体地说,就是语文的读味、写味和品味。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语言的品味上做得都很出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关键语词要一再品味,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进行演绎,教师用自己的声音影响进行积累,要和学生体会语言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晓红带领诸多学子如沐春风,在当地教育领域获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她与她的教研队伍正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