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也就是说,没有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们主张开展有创意的对话阅读,让阅读与生活相联系,用阅读去影响学生的生活世界。
一、师生观念共融——创意对话阅读的“基”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的主人公哈尔威为了尊重生命的公平,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淡定从容,表现出勇于负责的大无畏精神,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很悲情。然而,在与文本对话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主人公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离,可他自己并没有尊重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淡定死亡,这样的死法能有什么价值呢?
很显然,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意外”生成的价值观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已经违背了文本的本意,这个时候,教师通过文本对话的加工所激发的理解就成了驾驭课堂的关键,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师生观念的互融为对话开启了大门。
于是,以生命意义为主题的讨论成为教学调整的方向。首先让学生理解几个观点:“一方面,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到地域文化、生存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们在追求生命意义的同时还应顺应民族大业的需要。”据此,引导学生搜集作者雨果写这篇文章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雨果当时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学生终于在重新的信息加工中明白了文本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了主人公伟岸的精神。
教师以其独特的理解为激活点,通过拓展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多维的思考空间,实现师生观念的共融,解决了对话阅读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生成与回归的统一,又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固本与超越——创意对话阅读的“魂”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文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才能。
首先,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展开与文中人物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把所感悟到的内容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读出文中个性化的东西来。在读《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思考,一个被贬斥于黄州的“闲人”却还能有“闲情”来欣赏月夜美景,这是幸福还是不幸呢?《老王》中,杨绛对老王充满同情、关怀和帮助,为何还要愧怍呢?“三分文章七分意”,要立足文本并与之对话,在头脑中想象画面,通过自己的解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新体验。
其次,学生与“文本”的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学生的经验应该作为“文本”的延伸,或者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根据文本而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社会阅历、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因素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自然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是学生的见解中有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真实体会,那么,教师依然要为他们的发言而喝彩。可以想见,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有了学生尽情展现智慧的火花,课堂一定会光芒四射,精彩纷呈。而“对话”则为学生的个性飞扬、激情荡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连接生活——创意对话阅读的“源”
有生活才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与生活对话,也就是找到了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与生活“对话”,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感悟课文,学生也会把生活中的积淀转化到学习中去,通过对话生活来对话文本,学生的视野将更加宽阔,理解更为透彻,个性化阅读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完全可以从向爷爷奶奶了解家乡的民族风情开始,可以从学鸭蛋络子、采粽叶、包粽子开始,积淀生活感悟,为更好融入课文打下生活基础。
阅读教学的魅力在于:相机将学生引入阅读的立场中,使其进入对话状态,带领学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而“对话”的复杂性和魅力在于:对于师生来说,“对话”是一场未经预设的智慧跋涉,它没有最终的目标,它永远面对无法预料的远方,这种探索未知的旅程充满魅力,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去尝试、去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如东实验学校)
一、师生观念共融——创意对话阅读的“基”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的主人公哈尔威为了尊重生命的公平,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淡定从容,表现出勇于负责的大无畏精神,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很悲情。然而,在与文本对话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主人公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离,可他自己并没有尊重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淡定死亡,这样的死法能有什么价值呢?
很显然,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意外”生成的价值观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已经违背了文本的本意,这个时候,教师通过文本对话的加工所激发的理解就成了驾驭课堂的关键,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师生观念的互融为对话开启了大门。
于是,以生命意义为主题的讨论成为教学调整的方向。首先让学生理解几个观点:“一方面,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到地域文化、生存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们在追求生命意义的同时还应顺应民族大业的需要。”据此,引导学生搜集作者雨果写这篇文章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雨果当时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学生终于在重新的信息加工中明白了文本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了主人公伟岸的精神。
教师以其独特的理解为激活点,通过拓展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多维的思考空间,实现师生观念的共融,解决了对话阅读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生成与回归的统一,又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固本与超越——创意对话阅读的“魂”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文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才能。
首先,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展开与文中人物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把所感悟到的内容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读出文中个性化的东西来。在读《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思考,一个被贬斥于黄州的“闲人”却还能有“闲情”来欣赏月夜美景,这是幸福还是不幸呢?《老王》中,杨绛对老王充满同情、关怀和帮助,为何还要愧怍呢?“三分文章七分意”,要立足文本并与之对话,在头脑中想象画面,通过自己的解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新体验。
其次,学生与“文本”的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学生的经验应该作为“文本”的延伸,或者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根据文本而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社会阅历、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因素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自然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是学生的见解中有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真实体会,那么,教师依然要为他们的发言而喝彩。可以想见,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有了学生尽情展现智慧的火花,课堂一定会光芒四射,精彩纷呈。而“对话”则为学生的个性飞扬、激情荡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连接生活——创意对话阅读的“源”
有生活才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与生活对话,也就是找到了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与生活“对话”,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感悟课文,学生也会把生活中的积淀转化到学习中去,通过对话生活来对话文本,学生的视野将更加宽阔,理解更为透彻,个性化阅读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完全可以从向爷爷奶奶了解家乡的民族风情开始,可以从学鸭蛋络子、采粽叶、包粽子开始,积淀生活感悟,为更好融入课文打下生活基础。
阅读教学的魅力在于:相机将学生引入阅读的立场中,使其进入对话状态,带领学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而“对话”的复杂性和魅力在于:对于师生来说,“对话”是一场未经预设的智慧跋涉,它没有最终的目标,它永远面对无法预料的远方,这种探索未知的旅程充满魅力,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去尝试、去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如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