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群亚洲人、美洲人、欧洲人、非洲人和大洋洲人坐在一起大谈孔子的时候,你一定好奇他们在做什么。
这正是12月10日在北京发生的真实场景。
这一天,北京饭店超大的会议室如同联合国会场,中间坐着来自各大洲的千余名代表,四周是按各大洲划分的展览区一展览的内容是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4年前开始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其目的是推广汉语教学,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曾经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如果穿越时空到了今天,一定会吃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遍布海外。在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其中亚洲26国90所,欧洲26国103所,美洲10国81所,非洲14国2l所,大洋洲2国10所。
在过去4年间,平均不到5天就有一所新的孔子学院诞生。
而聚集在北京饭店的这千余名代表,不少人就是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操盘者。
这次会议的正式名称是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议题是,“孔子学院与全球化教育”。
4000万人学汉语
席格伦是一位地道的澳大利亚人。身材高大,一开口,满嘴标准的汉语,甚至连‘铣脑’这样的词汇也能运用自如,表示谦虚的时候他会说“不敢当”。
他原来是西澳大利亚大学亚洲学副教授,如今身兼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他说,学院成立三年多,已经培养了七八百名学生。
就像在中国的英语培训那样,孔子学院的中文培训也分为初、中、高级,各有相应的课时。“有几个学生从三年前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学得相当好,可以很熟练地说‘干杯’了。”席格伦说。
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汉语。这也是所有孔子学院最普遍的模式。
一些孔子学院也将教育对象延伸到中小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姚载瑜是一位华裔,20多年前去新西兰留学,后来就留下来当汉语教师。她说新西兰几乎所有的综合性院校都开设了中文课,大学里许多人学中文,但是在中小学却基础薄弱,呈倒三角结构。
她针对性地将中文课带到中小学去,“搞体验课,哪个学校愿意,可以免费,但是我们人力有限,所以要求学校必须派一位老师,我们来培训这位老师。这样这个班才能生根。”
在教学方法上,各个孔子学院也不尽相同。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洪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我们的特点是用远程教学的方法,但跟一般的网络教学不一样,我们使用类似电视会议的方式,能够实时交流。”
她说他们的学生遍布全州并扩散至邻近的州,有的人在很小的城市。“如果你在堪萨斯西部一个只有两三千人的小镇上,你就不可能请汉语老师。这些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非常难得,远程教学解决了他们的需求。”
孔子学院推动了汉语热。提及此,姚载瑜尤其感到自豪。她说,2005年学院刚开办的时候,新西兰全国学习汉语的是一两千人,而现在有一万多。“我的设想是到2012年达到5万人,我们很有信心!”
而在全球范围内,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各国孔子学院开设各类汉语课程6000多班次,注册学员13万多人。而全球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
体验“中国味道”
洪晨的汉语与席格伦相比不遑多让,不但发音准确,而且表述方式也非常“中国”。
她说,美国人对于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人希望能够为自己的事业打开门路,从事中美间的贸易。一部分人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比如道家、中医或武术。还有一部分人领养了中国小孩。也有退休的老人,准备到中国去旅游,学点会话。”
中国经济“走出去”成为中文走出去的第一推动力。席格伦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购买了澳大利亚公司的股份,中国人变成了澳大利亚员工的上司或老板。为了和中国上司“和谐地”工作,不少人选择来到孔子学院学习。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进澳洲,也同样需要了解当地文化和法律,孔子学院也在这方面给中国企业和商会提供咨询。
席格伦每年还会组织校长团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现状不了解,觉得汉语非常难学,我们就要让他们认识到并非如此。通过这样的‘洗脑’,他们就可能会让学生学习汉语。”
他发明了不少推广的“招数”。每年孔子学院会组织几次免费的宣传推广,比如在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举办联欢会,向当地人介绍这几个节日,并提供中国特色的小礼物,中秋节甚至还提供月饼免费品尝。
每次有中国的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孔子学院也不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们会邀请代表团到学院做交流,以增加“中国味道”,“学生很喜欢同中国人交流,练习练习‘你好’。”
今年2月,学院举办了“中国文化日”活动,展示太极拳、中国茶道、书法等,“各种各样的,一个文化大拼盘”。参观者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尤其茶道课大受欢迎,有40多人参加。洗茶、冲茶、泡茶、品茶,大家看得饶有兴致。在品尝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的时候,老师乘机讲出中国茶道深层的人文含义:“茶有道,心无界”,一饮其茗,二饮甘露,三饮含英咀华……
外方出资很积极
每一所孔子学院的建立采用的都是合作的方式——由一所中国高校和一所外国高校共同向汉办申请,双方各出一名院长,由汉办派出中文教师,提供教材,资金则由汉办和国外高校“合资”。
这有异于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广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不论是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文学院还是德国歌德学院,都是由英、法、德政府自己单独在海外设立。
孔子学院同样由中国政府推动,但这种合作方式使得这项文化推广工作变得事半功倍。“合作使这项工作不单是中国的事情,也变成了新西兰自己的事情。”姚载瑜说。
与中国打交道的需要,催生了外国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从政府的角度说,中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如果没有很好的关系,政府里没有‘中国通’,可能会错失机会。而从学校来说,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也同样需要学习中国文化。”姚载瑜说,“但是凭新方自己的力量做不成,可以说是中国帮助了新西兰来做这件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情形与此相类。曼彻斯特大学聘请中国长江学者刘宏担任英方院长,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经过院系合并后,曼彻斯特大学成为英国最大的大学,但是没有一个专门从事中国研究和教学的机构,而中国又日趋重要。于是学校决定和汉办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同时设立中国研究中心。
外方的积极性也表现在他们的经费投入上。按原则,中外双方的出资是一比一,但在发达国家,外方的资金投入
这正是12月10日在北京发生的真实场景。
这一天,北京饭店超大的会议室如同联合国会场,中间坐着来自各大洲的千余名代表,四周是按各大洲划分的展览区一展览的内容是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4年前开始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其目的是推广汉语教学,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曾经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如果穿越时空到了今天,一定会吃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遍布海外。在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其中亚洲26国90所,欧洲26国103所,美洲10国81所,非洲14国2l所,大洋洲2国10所。
在过去4年间,平均不到5天就有一所新的孔子学院诞生。
而聚集在北京饭店的这千余名代表,不少人就是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操盘者。
这次会议的正式名称是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议题是,“孔子学院与全球化教育”。
4000万人学汉语
席格伦是一位地道的澳大利亚人。身材高大,一开口,满嘴标准的汉语,甚至连‘铣脑’这样的词汇也能运用自如,表示谦虚的时候他会说“不敢当”。
他原来是西澳大利亚大学亚洲学副教授,如今身兼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他说,学院成立三年多,已经培养了七八百名学生。
就像在中国的英语培训那样,孔子学院的中文培训也分为初、中、高级,各有相应的课时。“有几个学生从三年前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学得相当好,可以很熟练地说‘干杯’了。”席格伦说。
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汉语。这也是所有孔子学院最普遍的模式。
一些孔子学院也将教育对象延伸到中小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姚载瑜是一位华裔,20多年前去新西兰留学,后来就留下来当汉语教师。她说新西兰几乎所有的综合性院校都开设了中文课,大学里许多人学中文,但是在中小学却基础薄弱,呈倒三角结构。
她针对性地将中文课带到中小学去,“搞体验课,哪个学校愿意,可以免费,但是我们人力有限,所以要求学校必须派一位老师,我们来培训这位老师。这样这个班才能生根。”
在教学方法上,各个孔子学院也不尽相同。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洪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我们的特点是用远程教学的方法,但跟一般的网络教学不一样,我们使用类似电视会议的方式,能够实时交流。”
她说他们的学生遍布全州并扩散至邻近的州,有的人在很小的城市。“如果你在堪萨斯西部一个只有两三千人的小镇上,你就不可能请汉语老师。这些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非常难得,远程教学解决了他们的需求。”
孔子学院推动了汉语热。提及此,姚载瑜尤其感到自豪。她说,2005年学院刚开办的时候,新西兰全国学习汉语的是一两千人,而现在有一万多。“我的设想是到2012年达到5万人,我们很有信心!”
而在全球范围内,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各国孔子学院开设各类汉语课程6000多班次,注册学员13万多人。而全球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
体验“中国味道”
洪晨的汉语与席格伦相比不遑多让,不但发音准确,而且表述方式也非常“中国”。
她说,美国人对于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人希望能够为自己的事业打开门路,从事中美间的贸易。一部分人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比如道家、中医或武术。还有一部分人领养了中国小孩。也有退休的老人,准备到中国去旅游,学点会话。”
中国经济“走出去”成为中文走出去的第一推动力。席格伦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购买了澳大利亚公司的股份,中国人变成了澳大利亚员工的上司或老板。为了和中国上司“和谐地”工作,不少人选择来到孔子学院学习。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进澳洲,也同样需要了解当地文化和法律,孔子学院也在这方面给中国企业和商会提供咨询。
席格伦每年还会组织校长团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现状不了解,觉得汉语非常难学,我们就要让他们认识到并非如此。通过这样的‘洗脑’,他们就可能会让学生学习汉语。”
他发明了不少推广的“招数”。每年孔子学院会组织几次免费的宣传推广,比如在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举办联欢会,向当地人介绍这几个节日,并提供中国特色的小礼物,中秋节甚至还提供月饼免费品尝。
每次有中国的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孔子学院也不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们会邀请代表团到学院做交流,以增加“中国味道”,“学生很喜欢同中国人交流,练习练习‘你好’。”
今年2月,学院举办了“中国文化日”活动,展示太极拳、中国茶道、书法等,“各种各样的,一个文化大拼盘”。参观者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尤其茶道课大受欢迎,有40多人参加。洗茶、冲茶、泡茶、品茶,大家看得饶有兴致。在品尝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的时候,老师乘机讲出中国茶道深层的人文含义:“茶有道,心无界”,一饮其茗,二饮甘露,三饮含英咀华……
外方出资很积极
每一所孔子学院的建立采用的都是合作的方式——由一所中国高校和一所外国高校共同向汉办申请,双方各出一名院长,由汉办派出中文教师,提供教材,资金则由汉办和国外高校“合资”。
这有异于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广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不论是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文学院还是德国歌德学院,都是由英、法、德政府自己单独在海外设立。
孔子学院同样由中国政府推动,但这种合作方式使得这项文化推广工作变得事半功倍。“合作使这项工作不单是中国的事情,也变成了新西兰自己的事情。”姚载瑜说。
与中国打交道的需要,催生了外国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从政府的角度说,中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如果没有很好的关系,政府里没有‘中国通’,可能会错失机会。而从学校来说,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也同样需要学习中国文化。”姚载瑜说,“但是凭新方自己的力量做不成,可以说是中国帮助了新西兰来做这件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情形与此相类。曼彻斯特大学聘请中国长江学者刘宏担任英方院长,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经过院系合并后,曼彻斯特大学成为英国最大的大学,但是没有一个专门从事中国研究和教学的机构,而中国又日趋重要。于是学校决定和汉办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同时设立中国研究中心。
外方的积极性也表现在他们的经费投入上。按原则,中外双方的出资是一比一,但在发达国家,外方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