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师能力直接影响语文课程改革程度。以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研究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整体呈现出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日益关注;对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种类和维度研究不断深化;对实证研究日益重视的趋势。
[关键词] 职业特点;语文教师;能力构成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01-03
教师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它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教师能力的研究:如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简称IBSTPI)对教师能力标准的更新、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等。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覆盖一切教育内容,也与任何其他学科结成联盟”,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语文教师能力的高低必然影响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梳理并分析语文教师能力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对于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语文教师能力培养策略、促进语文教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师能力研究概况
本文以國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据库、万方及其他期刊库进行电子检索与手工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20年10月。以“教师能力”为主题关键词,以“语文教师能力”为包含词频的高级搜索,经过筛选,剔除重复发表和与主题内容关联不大的文献,得到许多研究语文教师能力构成有效文献资料。按照发表时间和研究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末:探索语文能力构成的起步阶段
20世纪末是我国开始语文教师能力研究的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较少,多采用主观分类,将语文教师能力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子能力,其各个子能力之间或有交叉,对语文教师的能力特质重视亦显得不足。比如:
王牧天(1987)认为教师能力是教师顺利、有效完成教学活动需要最直接、最基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能力的划分大多停留在教学能力方面,主要分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教育能力和表述能力五种。尚凤清(1992)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语文教师能力的外延,划分更加细致,分为分析教材的能力、了解与掌握学生实际的能力、教学能力、判定“双基”规律的能力、朗读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板书设计能力、作文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使用现代教具的能力、指导课外语文活动的能力等多种,但以上能力之间不免存在模糊和交叉的地方,几个能力平行并置的做法也有待商榷。
陈永芳,王晓赤(1991)等则采用二级分类法,先将语文教师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一级能力,再细分相应的二级能力。同样各个二级能力间或有交叉。除此之外,所谓语文教师的“特殊能力”同样可能为其他学科教师所有,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等,这些问题也是这一时期的分类方式中未做进一步思考之处。
在此阶段,大部分论文是基于作者的主观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的研究。金林森,蒋健民等人(1992)开始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其以上海市郊部分小学的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语文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归纳并分析语文教师的能力缺陷以及造成缺陷的原因。该研究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得出结论,是较早对语文教师能力构成进行实证研究的范例。
(二)2000—2010年:新课改背景下开始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
进入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袭来。人们开始思考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并以此为标准,思考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
梁振杰(2001)将语文教师能力分为一般语文能力、语文教育能力和语文科研能力三个维度,再依次细分三种能力的下位能力。其中语文教育能力包含分析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板书设计能力等。
郑列勤(2006)结合课程改革理念,梳理了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成“一级能力”和“二级能力”,其中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拓展能力都与语文学科特点密切相关。与此类似,李子华(2008)则针对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着眼高中学段语文教师特有的能力结构,分为基础能力、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语文课程管理能力四个一级能力,其中语文教学能力下设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教学实施能力、语文教学监控能力和语文教学反思能力等二级能力,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
这一时期的研究中,也有聚焦语文教学,通过发现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来反思语文教师的能力构成。例如李思衡(2009)从语文课堂生成出发,提出弹性教案的设计能力、学情预设能力、开放性问题预设能力、识别并评价生成信心的能力、即时捕捉利用动态资源能力等能力类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也有学者开始关注网络信息对教育的影响。如杜红卫(2006)将网络作为背景,提出了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强调在网络大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具有熟练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甚至教师应当直接参与课程软件的开发和制作,将网络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总体数量较少,主要是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对语文教师能力结构的划分开始细化和深入,逐步关注语文学科特点。能力分类仍不够完善,在研究方法上,仍以理论研究为主。
(三)2010年至今:能力研究日益细化,重视实证 2010年至今,关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文献,数量上持续增加,这与学界日益关注教师能力在教育中的作用有关。部分研究者开始尝试搭建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模型,理论触角更为深入和细化,研究焦点更贴近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趋势。
首先,该阶段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能力构成分析,而是开始关注能力素质模型建构、能力标准评价等方面。一些学者和教师以具体学段为抓手,思考不同学龄段语文教师所需的不同能力。陈虹(2016)等人在梳理国内外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研能力、专注力、人际洞察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胜任特征的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大连市小学语文教师业务评定所研制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力评定标准》中,把语文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作为评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三项主要能力,其中教学能力处于核心位置,下设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课后反思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等子能力分支。有的研究集中在语文教师能力大框架中的某一项关键能力,例如以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该下位能力的内涵。
其次,该阶段的研究视野也反映了时代特色。比如人们持续关注与网络技术相关的教师能力研究,内容则更为具体化。韩君华(2014)从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信息素养能力、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能力和语文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这五项能力。薛菲(2014)则以博客这一新媒介为研究对象,探讨博客等新型教育资源和平台的搭建,对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还有的研究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思考对语文教师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的具体能力要求。
在研究方法上,这一阶段有不少文献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李志荣对东胜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调查,以问卷兼个案分析的形式,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构成。尽管结论的推演仍然不免大量依靠经验,但仍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推进提供了不少方法上的借鉴。
通观上述三个阶段可以发现,近三十年来,关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数量持续攀升,反映了学界对语文教师能力研究在科研、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并呈现出逐渐丰富化、具体化和实证化的趋势。
近三十年,关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历程呈现逐渐深化、细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当前的理论研究文献可进一步分为研究综述、能力简析、能力建构、能力评价四个类型。其中能力简析指刍议、浅谈、解析语文教师能力及其构成要素,能力建构指对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模型及框架的建构和重构,能力评价则侧重反思,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分析语文教师的能力及其构成。这部分文献中,关于语文教师能力简析的论文数量最多,研究综述和能力评价的研究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实证研究文献则可分为现状研究、案例研究两个类型。前者是指对某个语文教师群体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后者是指通过个案调查和课堂实际案例研究,探讨提高教师语文能力的策略。这部分文献中,案例研究的论文数量约为现状研究论文数量的三倍,大多围绕某一地区或学校的语文教师群体展开。
此外,学界还日益关注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师能力结构。这与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及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行密切相关。前者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后者将拟成为语文教师者分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加以考查,其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与题型均不相同。
超过半数的研究者更加关注语文教师的整体能力,这部分作者研究单位以高校为主,他们擅长就理论研究中的能力简析和建模展开研究。但也有近半数的研究者着眼于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师能力。他们多为一线教师,具有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和分析教师能力构成和提升方法的天然优势,这四个学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并未因学段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均以实证研究中的案例研究为主,其中关于中学学段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
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对语文教师能力研究的启示
梳理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研究近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论文,不难发现:尽管近年来已经出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重的趋势,但整体上还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也多局限在有限教学案例和较小范围的语文教师群体个案,亟需更大规模以及更丰富的量化数据作为理论的支撑、补充和完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也可以再加开拓和深化。现阶段大部分研究依然停留在简单理论框架的层面,未能很好地挖掘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基本能力之间深层立体的关系。部分针对语文教师能力模型研究在分类标准、依据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语文教师能力考查方面的实践或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或方案。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开展实施的考试改革项目,肩负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上位依据,考试目的之一是考查考生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导向”是其始终倡导的测评理念。
在对语文教师的能力考查上,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十分重视语文教师能力的顶层框架设计,既考虑了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基本能力的关系,将语文教学能力视作教师能力的一个分支,又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还着眼于不同学段语文教师的能力要求差异,将考查具体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考查内容和能力指标。
在打造立体、完善的能力指标体系的同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还致力于创设尽可能贴近或还原真实的、丰富的、典型的语文教学情境,以最大限度地考查考生真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此外,广泛开展的阅卷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能够及时反馈,不断完善测评理论和能力指标体系,使考生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本身成为实证研究的一个有力工具,也为语文教师能力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理论贡献。相信随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持续发展,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线教学、混合教学情境等不同教学情境的普及,关于语文教师能力的研究将打开新思路、迎来新局面,必将反哺教育,推动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高峰.IBSTPI教师能力标准述评[J].教育探索,2013(5):18-19.
[2]王牧天.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摭谈[J].语文教学通讯,1987(11):23-25.
[3]尚凤清.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J].成人教育,1992(Z1):57.
[4]陈永芳,王晓赤.浅谈当代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2):53-56.
[5]金林森,蒋健民.市郊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结构缺陷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2(5):48-51.
[6]郑列勤.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析[J].教育科研论坛,2006(1):10-11.
[7]李子华.基于新课程的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5):18-20.
[8]李思衡.基于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师能力构建[J].中学语文,2009(30):6-7.
[9]杜红卫.浅谈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J].软件导刊,2006(6):16-17.
[10]陳虹,陈立,李潇楠,等.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99-109.
[11]王芳.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150-152.
[12]杨卓.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教学能力考查研究[J].中国考试,2015(7):30-35.
[13]韩君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析[J].学周刊,2014(11):18.
[14]薛菲.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师能力提升的关系研究[J].考试周刊,2014(30):42.
[15]李志荣.东胜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职业特点;语文教师;能力构成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01-03
教师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它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教师能力的研究:如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简称IBSTPI)对教师能力标准的更新、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等。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覆盖一切教育内容,也与任何其他学科结成联盟”,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语文教师能力的高低必然影响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梳理并分析语文教师能力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对于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语文教师能力培养策略、促进语文教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师能力研究概况
本文以國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据库、万方及其他期刊库进行电子检索与手工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20年10月。以“教师能力”为主题关键词,以“语文教师能力”为包含词频的高级搜索,经过筛选,剔除重复发表和与主题内容关联不大的文献,得到许多研究语文教师能力构成有效文献资料。按照发表时间和研究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末:探索语文能力构成的起步阶段
20世纪末是我国开始语文教师能力研究的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较少,多采用主观分类,将语文教师能力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子能力,其各个子能力之间或有交叉,对语文教师的能力特质重视亦显得不足。比如:
王牧天(1987)认为教师能力是教师顺利、有效完成教学活动需要最直接、最基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能力的划分大多停留在教学能力方面,主要分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教育能力和表述能力五种。尚凤清(1992)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语文教师能力的外延,划分更加细致,分为分析教材的能力、了解与掌握学生实际的能力、教学能力、判定“双基”规律的能力、朗读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板书设计能力、作文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使用现代教具的能力、指导课外语文活动的能力等多种,但以上能力之间不免存在模糊和交叉的地方,几个能力平行并置的做法也有待商榷。
陈永芳,王晓赤(1991)等则采用二级分类法,先将语文教师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一级能力,再细分相应的二级能力。同样各个二级能力间或有交叉。除此之外,所谓语文教师的“特殊能力”同样可能为其他学科教师所有,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等,这些问题也是这一时期的分类方式中未做进一步思考之处。
在此阶段,大部分论文是基于作者的主观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的研究。金林森,蒋健民等人(1992)开始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其以上海市郊部分小学的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语文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归纳并分析语文教师的能力缺陷以及造成缺陷的原因。该研究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得出结论,是较早对语文教师能力构成进行实证研究的范例。
(二)2000—2010年:新课改背景下开始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
进入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袭来。人们开始思考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并以此为标准,思考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
梁振杰(2001)将语文教师能力分为一般语文能力、语文教育能力和语文科研能力三个维度,再依次细分三种能力的下位能力。其中语文教育能力包含分析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板书设计能力等。
郑列勤(2006)结合课程改革理念,梳理了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成“一级能力”和“二级能力”,其中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拓展能力都与语文学科特点密切相关。与此类似,李子华(2008)则针对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着眼高中学段语文教师特有的能力结构,分为基础能力、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语文课程管理能力四个一级能力,其中语文教学能力下设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教学实施能力、语文教学监控能力和语文教学反思能力等二级能力,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
这一时期的研究中,也有聚焦语文教学,通过发现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来反思语文教师的能力构成。例如李思衡(2009)从语文课堂生成出发,提出弹性教案的设计能力、学情预设能力、开放性问题预设能力、识别并评价生成信心的能力、即时捕捉利用动态资源能力等能力类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也有学者开始关注网络信息对教育的影响。如杜红卫(2006)将网络作为背景,提出了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强调在网络大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具有熟练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甚至教师应当直接参与课程软件的开发和制作,将网络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总体数量较少,主要是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对语文教师能力结构的划分开始细化和深入,逐步关注语文学科特点。能力分类仍不够完善,在研究方法上,仍以理论研究为主。
(三)2010年至今:能力研究日益细化,重视实证 2010年至今,关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文献,数量上持续增加,这与学界日益关注教师能力在教育中的作用有关。部分研究者开始尝试搭建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模型,理论触角更为深入和细化,研究焦点更贴近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趋势。
首先,该阶段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能力构成分析,而是开始关注能力素质模型建构、能力标准评价等方面。一些学者和教师以具体学段为抓手,思考不同学龄段语文教师所需的不同能力。陈虹(2016)等人在梳理国内外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研能力、专注力、人际洞察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胜任特征的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大连市小学语文教师业务评定所研制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力评定标准》中,把语文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作为评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三项主要能力,其中教学能力处于核心位置,下设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课后反思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等子能力分支。有的研究集中在语文教师能力大框架中的某一项关键能力,例如以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该下位能力的内涵。
其次,该阶段的研究视野也反映了时代特色。比如人们持续关注与网络技术相关的教师能力研究,内容则更为具体化。韩君华(2014)从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信息素养能力、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能力和语文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这五项能力。薛菲(2014)则以博客这一新媒介为研究对象,探讨博客等新型教育资源和平台的搭建,对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还有的研究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思考对语文教师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的具体能力要求。
在研究方法上,这一阶段有不少文献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李志荣对东胜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调查,以问卷兼个案分析的形式,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构成。尽管结论的推演仍然不免大量依靠经验,但仍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推进提供了不少方法上的借鉴。
通观上述三个阶段可以发现,近三十年来,关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数量持续攀升,反映了学界对语文教师能力研究在科研、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并呈现出逐渐丰富化、具体化和实证化的趋势。
近三十年,关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历程呈现逐渐深化、细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当前的理论研究文献可进一步分为研究综述、能力简析、能力建构、能力评价四个类型。其中能力简析指刍议、浅谈、解析语文教师能力及其构成要素,能力建构指对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模型及框架的建构和重构,能力评价则侧重反思,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分析语文教师的能力及其构成。这部分文献中,关于语文教师能力简析的论文数量最多,研究综述和能力评价的研究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实证研究文献则可分为现状研究、案例研究两个类型。前者是指对某个语文教师群体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后者是指通过个案调查和课堂实际案例研究,探讨提高教师语文能力的策略。这部分文献中,案例研究的论文数量约为现状研究论文数量的三倍,大多围绕某一地区或学校的语文教师群体展开。
此外,学界还日益关注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师能力结构。这与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及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行密切相关。前者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后者将拟成为语文教师者分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加以考查,其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与题型均不相同。
超过半数的研究者更加关注语文教师的整体能力,这部分作者研究单位以高校为主,他们擅长就理论研究中的能力简析和建模展开研究。但也有近半数的研究者着眼于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师能力。他们多为一线教师,具有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和分析教师能力构成和提升方法的天然优势,这四个学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并未因学段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均以实证研究中的案例研究为主,其中关于中学学段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
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对语文教师能力研究的启示
梳理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研究近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论文,不难发现:尽管近年来已经出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重的趋势,但整体上还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也多局限在有限教学案例和较小范围的语文教师群体个案,亟需更大规模以及更丰富的量化数据作为理论的支撑、补充和完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也可以再加开拓和深化。现阶段大部分研究依然停留在简单理论框架的层面,未能很好地挖掘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基本能力之间深层立体的关系。部分针对语文教师能力模型研究在分类标准、依据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语文教师能力考查方面的实践或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或方案。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开展实施的考试改革项目,肩负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上位依据,考试目的之一是考查考生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导向”是其始终倡导的测评理念。
在对语文教师的能力考查上,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十分重视语文教师能力的顶层框架设计,既考虑了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基本能力的关系,将语文教学能力视作教师能力的一个分支,又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还着眼于不同学段语文教师的能力要求差异,将考查具体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考查内容和能力指标。
在打造立体、完善的能力指标体系的同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还致力于创设尽可能贴近或还原真实的、丰富的、典型的语文教学情境,以最大限度地考查考生真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此外,广泛开展的阅卷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能够及时反馈,不断完善测评理论和能力指标体系,使考生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本身成为实证研究的一个有力工具,也为语文教师能力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拓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理论贡献。相信随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持续发展,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线教学、混合教学情境等不同教学情境的普及,关于语文教师能力的研究将打开新思路、迎来新局面,必将反哺教育,推动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高峰.IBSTPI教师能力标准述评[J].教育探索,2013(5):18-19.
[2]王牧天.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摭谈[J].语文教学通讯,1987(11):23-25.
[3]尚凤清.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J].成人教育,1992(Z1):57.
[4]陈永芳,王晓赤.浅谈当代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2):53-56.
[5]金林森,蒋健民.市郊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结构缺陷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2(5):48-51.
[6]郑列勤.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析[J].教育科研论坛,2006(1):10-11.
[7]李子华.基于新课程的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5):18-20.
[8]李思衡.基于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师能力构建[J].中学语文,2009(30):6-7.
[9]杜红卫.浅谈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J].软件导刊,2006(6):16-17.
[10]陳虹,陈立,李潇楠,等.中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99-109.
[11]王芳.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150-152.
[12]杨卓.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教学能力考查研究[J].中国考试,2015(7):30-35.
[13]韩君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析[J].学周刊,2014(11):18.
[14]薛菲.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师能力提升的关系研究[J].考试周刊,2014(30):42.
[15]李志荣.东胜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